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对民族药吹风散的研究进展。方法:从资源、品种调查及鉴定,成分研究及药理研究,临床应用情况三个方面对有关吹风散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果:文献对吹风散的资源、品种、鉴定、成分及临床应用有一定的研究,为该民族药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民族药; 吹风散;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12-02
吹风散,又名冷饭藤、水灯盏、细风藤、红大风藤、红十八症、大钻,为木兰科植物冷饭藤的藤或根。性味甘、温,具有祛风湿、和肠胃、行气止痛功效,治风湿、跌打、刀伤、蛇伤、感冒、风湿痹痛、腹泻、呕吐、跌打损伤等。主要收载于《广西药植名录》、云南《文山中草药》、《中华本草》等文献。
1资源、品种调查及鉴定
11资源调查情况周丽娜等[1]对广西瑶医常用6种来源于五味子科植物的“钻类”药物进行了品种及功用调查,并列出有原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鉴别检索表。熊传榘等[2],对五味子科血藤常见的14个品种进行了考辨,并对6种来源的“钻类”药材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进行鉴定,指出其共同特点为藤行通络、中空通气、气香止痛、养血活血,止痛之力根胜于藤,并认为本科植物可互代作为小血藤使用,与豆科血藤配伍可增强功效互补性。韦霄等[3]认为南五味子属为五味子科常绿攀援木质藤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果用和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东南亚一带;中国共有10种,其中广西现有7种,即冷饭团、毛南五味子、冷饭藤、异型南五味子、南五味子、仁昌五味子和广西南五味子。黄泽豪[4]通过资源调查,在福建省共采集到南五味子属植物5种,通过形态、解剖及与馆藏标本的核对,分别鉴定为黑老虎Kcoccinea、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异型南五味子Kheteroclita、日本南五味子Kjaponica和冷饭藤Koblongifolia。从而证实了福建有日本南五味子Kjaponica、冷饭藤Koblongifolia和黑老虎Kcoccinea的分布,弥补了植物志对该类资源记载的不足。
12南五味子Kadsura属的中文名应改为冷饭藤属肖培根等[5]通过对南五味子属植物的研究,认为五味子属(Schisandra)植物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植物无论从入药部位或是功能主治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前者多以果实入药,大都与五味子有关,具有滋补强壮、止咳化痰的功效,而后者多以藤茎入药,大都与血藤有关,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中国药典将五味子属的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干燥果实作为中药五味子的来源,而将同属植物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的干燥果实作为南五味子的来源。符合本草记载和当今使用情况。Kadsura属植物的中文名长期被误用作南五味子属,Klongipedunculata被误用作南五味子的来源。事实上古代本草记述的南五味子主要为Schisandra sphenanthera,而Kadsura属植物中现今无一作商品五味子应用。为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建议将Kadsura属的中文名改为冷饭藤属。林祁等[6]研究报导饭藤KoblongifoliaMerrill在中国福建和台湾以及越南的分布新记录,补充或纠正了前人对毛南五味子的形态描述,取消了Saunders对海南黑老虎KhainanensisMerrill和冷饭藤所作的后选模式。
13生药鉴定取得进展谭立英等[7]则对同属植物冷饭团的开展生药鉴定,采用性状、显微、理化等到方法,对冷饭团进行生药鉴别,填补该药无生药鉴别的空白。毕海燕等人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南五味子属Kadsura11种植物 36个样品的种子宏观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种子形状为肾形、椭球形、心形或肾状扁球形。在扫描电镜下种子表面特征有种间差异,其纹饰可分为 3种类型,即近平滑型、负网纹型和网纹型。短梗南五味子Kborneensis和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为近平滑型,其种子表面近平滑;黑老虎Kcoccinea和柄果南五味子Kverrucosa为负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负网纹,网眼凸起,网脊凹陷;异形南五味子Khetero clita、毛南五味子Kinduta、南五味子,Kjaponica、冷饭藤Koblongifolia、狭叶南五味子Kangustifolia、南洋南五味子Kscandens和大叶南五味子Kmarmorata为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网纹,网眼凹陷,网脊凸起,此类型在南五味子属中最为普遍。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内相当稳定,在一些种的划分上具有较重要的意义[8]。
2成分研究及药理研究
21成分研究黄泽豪[4]对产于福建的三种南五味子属植物进行了的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鉴定了97个化合物的结构;从福建仙游产的冷饭藤醇提浸膏的乙醚部位共分离鉴定了50个化合物。包括26木脂素、11三萜(1个为降三萜)、1个黄酮和1个生物碱。其中冷饭藤甲素-冷饭藤己素等6个木脂素和冷饭藤内酯为7个新化合物,所分离成分中除两个化合物外,其余均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另外化合物3,4-seco(24Z)-cycloart-4(28),24- diene-3,26-dioic acid 3-methyl ester和aurantiamide acetate为五味子科中首次发现。刘抗伦等[9]人对冷饭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kadsuracoccinic acid B(1)、schizanrin B(2)、caryophyllene oxide(3)、coccinic acid(4)、isovaleroylbinankadsurin A(5)、acetylepigomisin R(6)、seco-coccinic acid A(7)以及meso-dihydroguaiaretic acid(8)。刘海涛等[10]研究冷饭藤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结果从冷饭藤藤茎的70%丙酮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1)、山柰酚-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3)、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6)、山柰酚(7)。化合物1~7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张进等[11]为研究民间药冷饭藤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MCI HP20凝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技术对其藤茎的70%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20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化合物1、5、8、11~15、18、20为首次从冷饭藤中分离得到。廖静妮等[12]从冷饭藤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个化合物,占所提取物挥发油总量的98421%,冷饭藤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莰烯(17770%)、龙脑(12080%)、(1,7,7-三甲基降冰片烷-2-YL)乙酸(8239%)和d-杜松烯(7315%)。 22药理研究黄泽豪[4]对产于福建的三种南五味子属植物从中分离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生物活性的检测,对21个化合物检测了抗乙肝病毒活性。认为1位羟基对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发挥抗HBV活性具有重要作用,这为五味子科植物常用于治疗乙肝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抗HBV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对52个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肿瘤细胞株A549(肺癌)、DU154(前列腺癌)、KB(口腔表皮癌)和HCT-8(大肠癌)等四种肿瘤细胞和KBvin(口腔表皮癌耐药株)生长的细胞毒活性初筛。其中共11个木脂素类和4个三萜类化合物显示了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GI50值为39~200μg/ml。并初步分析了其构效关系。张进等[11]应用斑马鱼模型对化合物1~10进行毒性评价,化合物7、9和10对斑马鱼心脏发育具有干扰作用。刘抗伦等[9]测得三萜kadsuracoccinic acid B和coccinic acid,木脂素schizanrin B以及倍半萜caryophyllene oxide对结直肠癌HCT-15、口腔上皮癌KB-3-1瘤株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为172~254μmol/L。化合物1~4对结直肠癌和口腔上皮癌瘤株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廖静妮等[12]分析冷饭藤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挥发油对MCF-7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7761 mg·L-1。冷饭藤挥发油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起到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
3临床应用
冷饭藤民间及文献记载主要作为风湿药使用。《广西药植名录》记载,根、茎:治风湿、跌打、刀伤、蛇伤。《文山中草药》记载,藤: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治肠胃炎、感冒、跌打损伤、风湿疼痛、骨折。另外冷饭藤为瑶医”钻类”用药之一,认为具有强筋壮骨、健脾补肾、祛湿、驱风散寒的功能,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肾虚腰痛、肾虚阳痿、骨折等[1-2]。
4展望
冷饭藤作为壮族民间壮药,就目前研究的水平来看,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且初步研究已发现多方面的功效,临床上也显示出较强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极具开展前景的植物药,值得药学工作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丽娜,戴斌,李钊东,等.瑶医用五味子科“钻类”品种调查及鉴定[J].广西中医药,1996,(6):35-36.
[2]熊传榘,吴桂华,黎芸,等.苗药“血藤”五味子科品种考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S1):140-145.
[3]韦霄,梁惠凌,唐辉,等.广西南五味子属植物的分布与利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6,(2):117-119.
[4]黄泽豪.三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17-26.
[5]肖培根,许利嘉,肖伟,等.南五味子属应更名为冷饭藤属的论证[J].药学学报》2010,(8):1064-1066.
[6]林祁,段林东,姚炳矾.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三种植物之补记[J].植物分类学报,2005,43(6):567-570.
[7]谭立英,刘耕耘.冷饭团的生药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1994,(3):141-142.
[8]毕海燕,林祁,刘长江,等.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的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2002,40(6):501-510.
[9]刘抗伦,田汝华,沈小玲,等.冷饭藤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英文)[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6):843-848.
[10]刘海涛,许利嘉,彭勇,等.冷饭藤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7):864-866.
[11]张进,王志明,刘可春,等.冷饭藤化学成分及其毒性评价的研究[J].药学学报,2014,49(9):1296-1303.
[12]廖静妮,覃山丁,曲啸声,等.冷饭藤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及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0):95-99.
(收稿日期:20160226)
【关键词】民族药; 吹风散;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12-02
吹风散,又名冷饭藤、水灯盏、细风藤、红大风藤、红十八症、大钻,为木兰科植物冷饭藤的藤或根。性味甘、温,具有祛风湿、和肠胃、行气止痛功效,治风湿、跌打、刀伤、蛇伤、感冒、风湿痹痛、腹泻、呕吐、跌打损伤等。主要收载于《广西药植名录》、云南《文山中草药》、《中华本草》等文献。
1资源、品种调查及鉴定
11资源调查情况周丽娜等[1]对广西瑶医常用6种来源于五味子科植物的“钻类”药物进行了品种及功用调查,并列出有原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鉴别检索表。熊传榘等[2],对五味子科血藤常见的14个品种进行了考辨,并对6种来源的“钻类”药材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进行鉴定,指出其共同特点为藤行通络、中空通气、气香止痛、养血活血,止痛之力根胜于藤,并认为本科植物可互代作为小血藤使用,与豆科血藤配伍可增强功效互补性。韦霄等[3]认为南五味子属为五味子科常绿攀援木质藤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果用和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东南亚一带;中国共有10种,其中广西现有7种,即冷饭团、毛南五味子、冷饭藤、异型南五味子、南五味子、仁昌五味子和广西南五味子。黄泽豪[4]通过资源调查,在福建省共采集到南五味子属植物5种,通过形态、解剖及与馆藏标本的核对,分别鉴定为黑老虎Kcoccinea、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异型南五味子Kheteroclita、日本南五味子Kjaponica和冷饭藤Koblongifolia。从而证实了福建有日本南五味子Kjaponica、冷饭藤Koblongifolia和黑老虎Kcoccinea的分布,弥补了植物志对该类资源记载的不足。
12南五味子Kadsura属的中文名应改为冷饭藤属肖培根等[5]通过对南五味子属植物的研究,认为五味子属(Schisandra)植物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植物无论从入药部位或是功能主治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前者多以果实入药,大都与五味子有关,具有滋补强壮、止咳化痰的功效,而后者多以藤茎入药,大都与血藤有关,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中国药典将五味子属的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干燥果实作为中药五味子的来源,而将同属植物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的干燥果实作为南五味子的来源。符合本草记载和当今使用情况。Kadsura属植物的中文名长期被误用作南五味子属,Klongipedunculata被误用作南五味子的来源。事实上古代本草记述的南五味子主要为Schisandra sphenanthera,而Kadsura属植物中现今无一作商品五味子应用。为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建议将Kadsura属的中文名改为冷饭藤属。林祁等[6]研究报导饭藤KoblongifoliaMerrill在中国福建和台湾以及越南的分布新记录,补充或纠正了前人对毛南五味子的形态描述,取消了Saunders对海南黑老虎KhainanensisMerrill和冷饭藤所作的后选模式。
13生药鉴定取得进展谭立英等[7]则对同属植物冷饭团的开展生药鉴定,采用性状、显微、理化等到方法,对冷饭团进行生药鉴别,填补该药无生药鉴别的空白。毕海燕等人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南五味子属Kadsura11种植物 36个样品的种子宏观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种子形状为肾形、椭球形、心形或肾状扁球形。在扫描电镜下种子表面特征有种间差异,其纹饰可分为 3种类型,即近平滑型、负网纹型和网纹型。短梗南五味子Kborneensis和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为近平滑型,其种子表面近平滑;黑老虎Kcoccinea和柄果南五味子Kverrucosa为负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负网纹,网眼凸起,网脊凹陷;异形南五味子Khetero clita、毛南五味子Kinduta、南五味子,Kjaponica、冷饭藤Koblongifolia、狭叶南五味子Kangustifolia、南洋南五味子Kscandens和大叶南五味子Kmarmorata为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网纹,网眼凹陷,网脊凸起,此类型在南五味子属中最为普遍。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内相当稳定,在一些种的划分上具有较重要的意义[8]。
2成分研究及药理研究
21成分研究黄泽豪[4]对产于福建的三种南五味子属植物进行了的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鉴定了97个化合物的结构;从福建仙游产的冷饭藤醇提浸膏的乙醚部位共分离鉴定了50个化合物。包括26木脂素、11三萜(1个为降三萜)、1个黄酮和1个生物碱。其中冷饭藤甲素-冷饭藤己素等6个木脂素和冷饭藤内酯为7个新化合物,所分离成分中除两个化合物外,其余均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另外化合物3,4-seco(24Z)-cycloart-4(28),24- diene-3,26-dioic acid 3-methyl ester和aurantiamide acetate为五味子科中首次发现。刘抗伦等[9]人对冷饭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kadsuracoccinic acid B(1)、schizanrin B(2)、caryophyllene oxide(3)、coccinic acid(4)、isovaleroylbinankadsurin A(5)、acetylepigomisin R(6)、seco-coccinic acid A(7)以及meso-dihydroguaiaretic acid(8)。刘海涛等[10]研究冷饭藤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结果从冷饭藤藤茎的70%丙酮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1)、山柰酚-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3)、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6)、山柰酚(7)。化合物1~7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张进等[11]为研究民间药冷饭藤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MCI HP20凝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技术对其藤茎的70%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20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化合物1、5、8、11~15、18、20为首次从冷饭藤中分离得到。廖静妮等[12]从冷饭藤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个化合物,占所提取物挥发油总量的98421%,冷饭藤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莰烯(17770%)、龙脑(12080%)、(1,7,7-三甲基降冰片烷-2-YL)乙酸(8239%)和d-杜松烯(7315%)。 22药理研究黄泽豪[4]对产于福建的三种南五味子属植物从中分离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生物活性的检测,对21个化合物检测了抗乙肝病毒活性。认为1位羟基对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发挥抗HBV活性具有重要作用,这为五味子科植物常用于治疗乙肝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抗HBV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对52个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肿瘤细胞株A549(肺癌)、DU154(前列腺癌)、KB(口腔表皮癌)和HCT-8(大肠癌)等四种肿瘤细胞和KBvin(口腔表皮癌耐药株)生长的细胞毒活性初筛。其中共11个木脂素类和4个三萜类化合物显示了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GI50值为39~200μg/ml。并初步分析了其构效关系。张进等[11]应用斑马鱼模型对化合物1~10进行毒性评价,化合物7、9和10对斑马鱼心脏发育具有干扰作用。刘抗伦等[9]测得三萜kadsuracoccinic acid B和coccinic acid,木脂素schizanrin B以及倍半萜caryophyllene oxide对结直肠癌HCT-15、口腔上皮癌KB-3-1瘤株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为172~254μmol/L。化合物1~4对结直肠癌和口腔上皮癌瘤株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廖静妮等[12]分析冷饭藤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挥发油对MCF-7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7761 mg·L-1。冷饭藤挥发油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起到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
3临床应用
冷饭藤民间及文献记载主要作为风湿药使用。《广西药植名录》记载,根、茎:治风湿、跌打、刀伤、蛇伤。《文山中草药》记载,藤: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治肠胃炎、感冒、跌打损伤、风湿疼痛、骨折。另外冷饭藤为瑶医”钻类”用药之一,认为具有强筋壮骨、健脾补肾、祛湿、驱风散寒的功能,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肾虚腰痛、肾虚阳痿、骨折等[1-2]。
4展望
冷饭藤作为壮族民间壮药,就目前研究的水平来看,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且初步研究已发现多方面的功效,临床上也显示出较强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极具开展前景的植物药,值得药学工作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丽娜,戴斌,李钊东,等.瑶医用五味子科“钻类”品种调查及鉴定[J].广西中医药,1996,(6):35-36.
[2]熊传榘,吴桂华,黎芸,等.苗药“血藤”五味子科品种考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S1):140-145.
[3]韦霄,梁惠凌,唐辉,等.广西南五味子属植物的分布与利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6,(2):117-119.
[4]黄泽豪.三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17-26.
[5]肖培根,许利嘉,肖伟,等.南五味子属应更名为冷饭藤属的论证[J].药学学报》2010,(8):1064-1066.
[6]林祁,段林东,姚炳矾.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三种植物之补记[J].植物分类学报,2005,43(6):567-570.
[7]谭立英,刘耕耘.冷饭团的生药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1994,(3):141-142.
[8]毕海燕,林祁,刘长江,等.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的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2002,40(6):501-510.
[9]刘抗伦,田汝华,沈小玲,等.冷饭藤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英文)[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6):843-848.
[10]刘海涛,许利嘉,彭勇,等.冷饭藤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7):864-866.
[11]张进,王志明,刘可春,等.冷饭藤化学成分及其毒性评价的研究[J].药学学报,2014,49(9):1296-1303.
[12]廖静妮,覃山丁,曲啸声,等.冷饭藤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及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0):95-99.
(收稿日期: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