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使用城市空间的同时,还在进行着不自觉的精神交流,从而获得历史的感悟、思想的启迪以及喜怒哀乐等感受,因为城市是人的空间化,是人建造的,因而城市是有情的。从人对空间的真实感受出发进行设计实践,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思想。了解城市空间所蕴涵的内容,会使城市设计充满强烈的思想和情感气息,会使人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充满活力。宜春的城市建设近年发展很快,变化明显,品位不断提高。但按照建设赣西中心城市的目标,特别是要领先或不落后于当今城市化发展潮流,还应放开视野,提出更高要求,才有可能在宜春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将一种先进的文化物质化,反过来,这样的物质感化着城市人们的精神,真正实现上述的精神交流,让大家觉得自己的城市不是那种精神交流被切断的“失落的空间”,也因为现代人的精神状态与传统的沉闷思想残余之间的巨大矛盾获得调解而更觉心情舒畅。
我们注意到,宜春城市建设的成绩,主要在街道、广场、公园、住宅区等基础设施或公众场所的建设。因此,对城市建设的经营和投入,都围绕着城市的科学规划展开。当然,呼应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潮流,我们也提出了生态、园林、文化的口号,这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区域、城市边缘、城市结点、城市路径、城市标志和城市公园,是人性城市空间的设计基本要点,在这几大要素的经营中注意好人性空间的要求,就能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空间、情感空间。如在居民小区中建立互助互爱、沟通情感、建立友谊的邻里空间;在城市边缘的生态公园中建立欢快的休闲空间,以移去市民包围在混泥土中所产生的压抑和郁闷;在街头广场、小花园中建立市民的情感空间,吸引市民来此散步、聊天,成为市民情感结点空间;在城市的路径建立人际的交往空间;通过各种城市雕塑、纪念碑、城市建筑群的天际线等,建立城市的审美空间;通过园林建立自然生态对居民的服侍空间等。宜春城市山林河湖巧于因借,构成一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格局,体现出中国传统城市美学的规划思想,使宜春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的称号,广大市民自豪感、幸福指数的大幅提高,是对城市进步最好的嘉奖。但这显然还不够,由于观念上还存在偏差,阻碍着城市向市民提供更多的知觉和感觉,城市的精神空间、情感空间显得还不大气,应该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想象空间,方可扩大城市精神空间。有一句话说得好:三流的城市靠财力,二流的城市靠技术,一流的城市靠想法。
对于城市的规划,我们更注重技术型专家,尤其是外地专家的论证和科学分析,更看重数据和资料。在尊重科学的同时,对城市的历史文化注意力显得不够,对城市如何体现历史文化缺乏耐心,缺乏对本土文化历史的了解和体会,对本土的文化专家、艺术家、学者以及民间艺人的意见,似乎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没有在尊重技术资料和数据的同时,也尊重艺术和想象力,以及尊重特殊的历史文化情感。对于城市的文化定位问题,北京有专家建议搞绿野仙踪式的童话城,突出了生态、文化、农业的特点。这个创意是好的,但它需要与宜春有关的童话文学著作相关,必须有名,这不可能弹指间能制造出来。此外如搞一些童话设施的话,还要有大量的投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创意实行虽有困难,但也并非毫无用处。起码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完善思考。比较邻近的新余、萍乡,宜春的优势不在工业,甚至不在农业,优势是宜春更为广博而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把这些资源与宜春的自然生态、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能量,由此确立宜春赣西中心城市的地位。
路易斯·孟福德说,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他们的民族和文化,并把绝大部分流传及后代。在赣中这块土地上,宜春历史地承担了地域性的城市中心的功能,只是发展到现代,宜春对周边城市的文化辐射的功能越来越微弱,因为,城市本身也在失去这方面的记忆。寻找失去的城市记忆,扩大市民从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时空的感知,正是宜春当下的城市发展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作一些想象:
——筹备宜春建城2200年纪念活动。宜春从汉高祖6年,即公元前201年建城,至今已2200多年,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数字,做好这篇文章,既可调动宜春的历史资源,又可调动宜春人爱国爱乡的积极性,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进步。体现这一主题的设计,是我们的博物馆,以及为此建立起的碑林,或城市雕塑。宜春的古老更多地埋存在了地下,人们只能从出土的盆盆罐罐去追忆过去的辉煌。宜春古老的城墙不幸拆掉了,但如果我们对历史的纪念物能融进现代元素,比如,一个金字塔式的建城2200纪念碑,或可寄托大家一种在过去的历史上曾有过的地域至高自豪的情感,也可释放现代宜春人重回地域最高点的心理诉求。上述的那个碑林,介于形象与抽象之间。因为书法的线条既在表现一个世界,也在创造一个世界。或者,我们放开想象,用一座与环境相匹配的完全抽象的艺术品来完成我们这方面的表达,抽象作品虽然是感性的、幻想的、潜意识的、梦呓的、纯主观的,但只要与环境配合得好,也能够创造出情感空间中美的升华,庄重、典雅、欢乐等气氛的营造都可以由形象的抽象与升华达到。这样的设计,也与“假古董”给人的感觉拉开了距离。
——建立天工开物展览园。宋应星是奉新人,但他的《天工开物》是在袁河流域完成的,反映了明代中国南方特别是袁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这个展览园可依托天工开物民俗村来建设,既有文物,又有实物,既有历史画卷,又有现实场景。城市精神空间的要素之一,就是强调情节性。情节性也即戏剧性,精神空间中的情节性必须在本质上与某些历史渊源或传说故事相通或相类,情节性的环境应该着重表现具有强烈美育作用的题材,避免庸俗、迷信的内容。天工开物民俗村的建立,如果能将一些老农舍、老作坊、老生活用品搬进园中,就能预先将参观者的情感引进古老的历史,获得非文字美感的情节性,也就发挥了建筑环境空间对美感唤醒的独特作用。从赣中风俗中挖掘独特的饮食作品用于在园中迎客,会使参观者与宜春历史的交流更立体、更全面,也更印象深刻。
——建立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宜春是禅宗文化的发祥地,可借用中国佛协会长一诚的影响,在宜春学院建立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同时积极恢复明月山的仰山寺,把明月山的经营和仰山寺的重建,划由宜春市直管,如同新余仙女湖的管辖一样。从而确立禅文化研究与著名寺庙密切吻合的架构。宜春充满禅意的丛林,基本没有遭到破坏,能给浮躁的现代人以心灵的抚慰。建立与山水的联系,能淡化现代人过度的个人意识,也是对现代普遍发生的心理疾患矫正途径之一。在这方面,宜春历史资源完全可以转化为扩展城市精神空间的素材。
——建立宜春历史名人馆。主要选择一些在宜春任过职且有卓越成绩的官员,或到宜春讲过学作过贡献的著名学者,如古文八大家为首的韩愈,思想家李觏,名臣祖无择、李德裕等。把他们在宜春的政绩和为人作些介绍,或制成蜡像,以资参观游览。同时兼顾一些在近代及当代的道德楷模、发展功臣、能工巧匠、非物资文化的传承人物,这样,宜春文化会因人而生动起来,活生生的地域文化会加强这块地域上的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会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找到文化上的归宿感,同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建设宜春记忆共同体、想象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添砖加瓦。
——保护城市能引起人们怀念的物存。怀念曾经发生过的有意义的事件,是发挥情感的重要要素,它不像纪念性那样有特定的纪念涵义,这些事件可能会引起某些联想和感情共鸣。如古袁州城墙,被粗暴地拆除,就没有利用有意义的事件来提升城市的情感意义。现在宜春还有这样的物存,如七眼井。如果不用精神空间的光亮凸显其意义,等待它们的命运一定是势微、败落、消亡,也就切断了大家与过去精神联系的孔道。城市因为减少了精神和情感的交流也就显得小气,尽管它的地域在日益扩大。最后的结果,是城市对人物化的力量远远强过对人文化的力量。这样的人格不会带给人强大感,甚至严重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诸如此类,我们还可以在傩戏、采茶戏、民间传说等方面做些文章。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把一件事、一个名人作为一个产业来搞,作为城市建设的内容来抓。此外,在做城市发展规划或讨论城市发展重大问题时,不要忘记请一些在艺术部门工作的专家学者来商讨,借助他们的想象力和丰富情感,来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注意到,宜春城市建设的成绩,主要在街道、广场、公园、住宅区等基础设施或公众场所的建设。因此,对城市建设的经营和投入,都围绕着城市的科学规划展开。当然,呼应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潮流,我们也提出了生态、园林、文化的口号,这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区域、城市边缘、城市结点、城市路径、城市标志和城市公园,是人性城市空间的设计基本要点,在这几大要素的经营中注意好人性空间的要求,就能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空间、情感空间。如在居民小区中建立互助互爱、沟通情感、建立友谊的邻里空间;在城市边缘的生态公园中建立欢快的休闲空间,以移去市民包围在混泥土中所产生的压抑和郁闷;在街头广场、小花园中建立市民的情感空间,吸引市民来此散步、聊天,成为市民情感结点空间;在城市的路径建立人际的交往空间;通过各种城市雕塑、纪念碑、城市建筑群的天际线等,建立城市的审美空间;通过园林建立自然生态对居民的服侍空间等。宜春城市山林河湖巧于因借,构成一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格局,体现出中国传统城市美学的规划思想,使宜春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的称号,广大市民自豪感、幸福指数的大幅提高,是对城市进步最好的嘉奖。但这显然还不够,由于观念上还存在偏差,阻碍着城市向市民提供更多的知觉和感觉,城市的精神空间、情感空间显得还不大气,应该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想象空间,方可扩大城市精神空间。有一句话说得好:三流的城市靠财力,二流的城市靠技术,一流的城市靠想法。
对于城市的规划,我们更注重技术型专家,尤其是外地专家的论证和科学分析,更看重数据和资料。在尊重科学的同时,对城市的历史文化注意力显得不够,对城市如何体现历史文化缺乏耐心,缺乏对本土文化历史的了解和体会,对本土的文化专家、艺术家、学者以及民间艺人的意见,似乎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没有在尊重技术资料和数据的同时,也尊重艺术和想象力,以及尊重特殊的历史文化情感。对于城市的文化定位问题,北京有专家建议搞绿野仙踪式的童话城,突出了生态、文化、农业的特点。这个创意是好的,但它需要与宜春有关的童话文学著作相关,必须有名,这不可能弹指间能制造出来。此外如搞一些童话设施的话,还要有大量的投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创意实行虽有困难,但也并非毫无用处。起码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完善思考。比较邻近的新余、萍乡,宜春的优势不在工业,甚至不在农业,优势是宜春更为广博而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把这些资源与宜春的自然生态、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能量,由此确立宜春赣西中心城市的地位。
路易斯·孟福德说,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他们的民族和文化,并把绝大部分流传及后代。在赣中这块土地上,宜春历史地承担了地域性的城市中心的功能,只是发展到现代,宜春对周边城市的文化辐射的功能越来越微弱,因为,城市本身也在失去这方面的记忆。寻找失去的城市记忆,扩大市民从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时空的感知,正是宜春当下的城市发展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作一些想象:
——筹备宜春建城2200年纪念活动。宜春从汉高祖6年,即公元前201年建城,至今已2200多年,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数字,做好这篇文章,既可调动宜春的历史资源,又可调动宜春人爱国爱乡的积极性,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进步。体现这一主题的设计,是我们的博物馆,以及为此建立起的碑林,或城市雕塑。宜春的古老更多地埋存在了地下,人们只能从出土的盆盆罐罐去追忆过去的辉煌。宜春古老的城墙不幸拆掉了,但如果我们对历史的纪念物能融进现代元素,比如,一个金字塔式的建城2200纪念碑,或可寄托大家一种在过去的历史上曾有过的地域至高自豪的情感,也可释放现代宜春人重回地域最高点的心理诉求。上述的那个碑林,介于形象与抽象之间。因为书法的线条既在表现一个世界,也在创造一个世界。或者,我们放开想象,用一座与环境相匹配的完全抽象的艺术品来完成我们这方面的表达,抽象作品虽然是感性的、幻想的、潜意识的、梦呓的、纯主观的,但只要与环境配合得好,也能够创造出情感空间中美的升华,庄重、典雅、欢乐等气氛的营造都可以由形象的抽象与升华达到。这样的设计,也与“假古董”给人的感觉拉开了距离。
——建立天工开物展览园。宋应星是奉新人,但他的《天工开物》是在袁河流域完成的,反映了明代中国南方特别是袁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这个展览园可依托天工开物民俗村来建设,既有文物,又有实物,既有历史画卷,又有现实场景。城市精神空间的要素之一,就是强调情节性。情节性也即戏剧性,精神空间中的情节性必须在本质上与某些历史渊源或传说故事相通或相类,情节性的环境应该着重表现具有强烈美育作用的题材,避免庸俗、迷信的内容。天工开物民俗村的建立,如果能将一些老农舍、老作坊、老生活用品搬进园中,就能预先将参观者的情感引进古老的历史,获得非文字美感的情节性,也就发挥了建筑环境空间对美感唤醒的独特作用。从赣中风俗中挖掘独特的饮食作品用于在园中迎客,会使参观者与宜春历史的交流更立体、更全面,也更印象深刻。
——建立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宜春是禅宗文化的发祥地,可借用中国佛协会长一诚的影响,在宜春学院建立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同时积极恢复明月山的仰山寺,把明月山的经营和仰山寺的重建,划由宜春市直管,如同新余仙女湖的管辖一样。从而确立禅文化研究与著名寺庙密切吻合的架构。宜春充满禅意的丛林,基本没有遭到破坏,能给浮躁的现代人以心灵的抚慰。建立与山水的联系,能淡化现代人过度的个人意识,也是对现代普遍发生的心理疾患矫正途径之一。在这方面,宜春历史资源完全可以转化为扩展城市精神空间的素材。
——建立宜春历史名人馆。主要选择一些在宜春任过职且有卓越成绩的官员,或到宜春讲过学作过贡献的著名学者,如古文八大家为首的韩愈,思想家李觏,名臣祖无择、李德裕等。把他们在宜春的政绩和为人作些介绍,或制成蜡像,以资参观游览。同时兼顾一些在近代及当代的道德楷模、发展功臣、能工巧匠、非物资文化的传承人物,这样,宜春文化会因人而生动起来,活生生的地域文化会加强这块地域上的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会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找到文化上的归宿感,同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建设宜春记忆共同体、想象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添砖加瓦。
——保护城市能引起人们怀念的物存。怀念曾经发生过的有意义的事件,是发挥情感的重要要素,它不像纪念性那样有特定的纪念涵义,这些事件可能会引起某些联想和感情共鸣。如古袁州城墙,被粗暴地拆除,就没有利用有意义的事件来提升城市的情感意义。现在宜春还有这样的物存,如七眼井。如果不用精神空间的光亮凸显其意义,等待它们的命运一定是势微、败落、消亡,也就切断了大家与过去精神联系的孔道。城市因为减少了精神和情感的交流也就显得小气,尽管它的地域在日益扩大。最后的结果,是城市对人物化的力量远远强过对人文化的力量。这样的人格不会带给人强大感,甚至严重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诸如此类,我们还可以在傩戏、采茶戏、民间传说等方面做些文章。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把一件事、一个名人作为一个产业来搞,作为城市建设的内容来抓。此外,在做城市发展规划或讨论城市发展重大问题时,不要忘记请一些在艺术部门工作的专家学者来商讨,借助他们的想象力和丰富情感,来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