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饮食文化地理研究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fuc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飲食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生活主题,也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管子牧民》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饮食是一切上层文明构建的基台,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从中的每一环节都无法脱离饮食。“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世人精炼地把一切冗长的治世之道归结于这一句话。所以看似平凡的饮食却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重庆;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5-01
  一、前言
  鉴于本人大学曾就读于重庆,在重庆的四年间,与当地的同学深切的交往过,并且深入的融入到他们的家庭中,参与到重庆普通民众最为日常的平凡生活中,亲眼见证并且亲身体会了重庆的日常生活、饮食习俗等,也看到了重庆经济近几年迅速的发展。由于对当地文化非常感兴趣,本人学习了重庆方言,经常操着一口流利的重庆话与当地人交流沟通,是以对重庆文化风俗有着一定的了解。
  二、重庆自然环境概述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为长江与嘉陵江、长江与乌江汇合处。境内江河纵横,山地绵延,在此居住的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依山筑城,生存条件十分艰苦。正是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磨练中,造就了重庆人吃苦耐劳、热情奔放,顽强幽默的性格。这种性格经常以不同的方式在重庆人的工作、交往及衣食住行中反映出来。重庆人为了抵御风寒,驱潮气,常吃辣椒,饮烧酒,久而久之,养成了重辛辣的饮食习惯。由于现代供暖系统只集中于北方秦岭淮河以北,所以南方的冬天确实阴冷难耐,呆在重庆的那几年着实寒冷的让我这个北方人难以忍受。
  再次,重庆汇集全川江河,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水运枢纽,南来北往,东上西下的船队、旅客无不在此过路停留,同时也把各地的饮食及其习俗带到重庆,把一些本地不出产的外地农副特产运到重庆,从而极大丰富了巴渝饮食文化。
  重庆地区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全国大多数作物生长,因此,重庆地区的物产十分丰富。
  三、重庆饮食特点
  巴渝饮食文化颇具特色,首先表现为口味重。渝派川菜注重调味,有麻辣、鱼香、怪味等20多种常用味型,但其中最普遍的还是麻辣味。由于气候影响,很早以前,重庆人为驱寒去湿就形成了重辛辣、重油荤的饮食习惯。早在唐宋时期就创造出“重糖高油、肥甜软、香酥松脆”的特色糕点。现在,重庆人最普及的饮食口味可以归纳为“麻、辣、烫、鲜、香”五个字,这其中,辣就不必说了,除重庆人外,四川、贵州、湖南人也喜欢吃辣椒,但区别在于重庆人还喜欢吃花椒,这就更厉害了。在重庆的四年中,无数次的同学聚会吃的都是红油辣火锅,那红红的辣油上飘着一层厚厚的花椒,那感觉,吃起来真是别提有多舒爽了。至于辣鲜香也各有特点,重庆人喜欢吃火锅和刚出锅的炒菜、热汤,不喜欢吃冷菜、冷汤;重庆人喜欢吃鲜味浓厚的食品,所以味精吃的特别多;而香则偏爱味重的食品,如辣子鸡的辣香、花椒油的麻香、沙胡豆的豆香等等。正是因为口味重,重庆人到外地生活,普遍感到饮食不适,觉得外地菜肴不麻、不辣、不鲜,吃在嘴里没有味道,引不起食欲。
  重庆人待客豪爽,重庆人继承了巴人朴实、豪爽的性格,具体表现为:重庆人不算富裕,却十分舍得吃,吃的花费在家庭开支中一直居高不下,喜欢大碗肉、大钵汤、大碗酒的吃喝,讲究个痛快,要吃就吃个够,而不像有些地区的人那样有节制,那样细水长流。在请客方面,重庆人信奉“居家不得不俭,待客不得不丰”的习俗,请客承诺认真,不搞虚场合,酒菜丰盛,劝酒热情,总是想方设法的让客人尽兴,用重庆话说,就是“巴心巴肠”。对此,重庆人爱与外地人比较,并引以为自豪。
  四、生计方式
  重庆食品工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解放后一直是重庆市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重庆直辖后又再次被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火锅业蓬勃发展,已发展为第一大产业,火锅最早源于重庆两江码头的力夫、船工,当时,他们收工后常卖一碗大锅中熬煮的杂菜御寒充饥,其后,杂菜逐渐流行,并改进了作料和主食,提高了档次,并取名“火锅”。此后,随着火锅的不断改进,得到越来越多认得喜爱。火锅首先口感刺激,具有川菜麻辣鲜香的特点,其次,火锅的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方便,容易推广。今天,重庆的火锅业已经成为重庆最大的食品产业,为重庆经济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九十年代以来,重庆人创造了许多新潮的川菜,如豆花鱼,酸菜鱼,烧鸡公芋儿鸡等新菜品,这些菜品的特点是方便、实惠、刺激,适宜大多数重庆人消费。这些菜品的推出,极大地丰富巴渝饮食文化。
  五、节日饮食习俗
  饮食活动是中国节日习俗的重要内容,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色食品或饮品。近代以来的成渝地区也继承下来中古时期的一些节日饮食传统。
  提起节日习俗,夜市是不得不提的,夜市又可称为夜宵,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重庆的市街场镇尚无夜市。居民没有过夜生活的习俗,通常是入夜即睡,以节省灯油。抗战以后,特别是在重庆的“陪都”时期,夜市风俗愈加兴盛。夜里,在煤油灯、亮油壶、錯烛、电石灯的闪烁灯光下,排列着小面摊,抄手饭、冷酒馆,接待着来吃夜宵的顾客。而且随着人口骤增,过夜生活的人多了起来,夜市的分布区也由下半城转移到解放碑、较场口一带。水果、烟摊、小食均摆设在闹市地段,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河包场的夜市习惯是‘早上开店、半夜场散’,鸡不叫,场不散。牲畜交易在清早,天明市场散。茶房、酒店关得晚,不到半夜不收堂。大的交易白天进行,晚上过遍(交钱)。”直至现如今,重庆仍是不夜城,夜生活十分丰富。
  饮食禁忌
  重庆人旧时吃饭有许多忌禁,录其部分:
  不能抛撒饭粒,也不能把饭粒粘在脸上,下席时碗里不能残留饭粒。俗信犯了忌要遭雷打,或者长麻子、娶麻脸婆、嫁麻脸汉。
  不能用手板心托碗扒饭,这是叫花子的端碗姿式。
  不能用一支接子扒,鬼吃饭才用一支筷子。
  不能边吃饭边照镜子,不然会成“夹舌子”、“謇巴郎”(口吃)。
  吃饭前不能敲空碗,叫花子才敲碗讨饭。
  饭后不能倒扣空碗,这是对父母的不尊敬。
  不要把筷子举在菜碗上晃来晃去,以后办事情拿不定主意。
  不能连续搛几样菜,这是吃抢菜。
  时代在变化,但总有一些禁忌仍需遵守。
  总之,饮食与文化习俗间也是密不可分,源远流长的。
  作者简介:樊琳琳(1992.11-),女,汉族,山西大同,在读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生态人类学。
其他文献
病案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诊疗过程的文件,它客观、完整、连续的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诊疗经过、治疗效果及病情最终转归,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资料,也是医学科学的原始
国家GDP、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捐赠总额节节攀升,而社会教育捐赠却徘徊不前.这一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捐赠的特性和教育的特性.作为社会慈善的一份子,在没有足够的选择性激
两型社会”建设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被国务院确定为试验区。档案管理要根据“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围绕“两个体系”谋求发展;围绕“三保”重点服务,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档案管理和加入“两型社会”建设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力度,提出了一套创新的科学管理的档案管理方法。  党的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
摘要: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出现自今,已丰富发展了数千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酒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当今社会中,酒驾事故频发,如何用真正的酒道引领酒文化的良好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酒道;酒文化;酒驾;酒驾入刑;发展;适应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4-01  商周时期,纣王“酒池肉林
荧光素钠为棕色澄明液体,是诊断眼角膜损伤、溃疡和异物,眼底荧光造影和循环时间测定的眼科常用检查药物.在检查过程中常不慎将荧光素钠滴在治疗台、手和衣服等物体表面,使物
“莫”字,在古医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用法也比较复杂.“莫”字在先秦时代,大多用作否定性无指代词.自汉代开始,“莫”字产生了一种新的现象,用作否定副词.
三螺旋创新模式构建葡萄酒产业人力资源开发路径,是提高我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是三螺旋创新理论在葡萄酒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是为葡萄酒产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从各方机构提供的数据来看,近些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但考虑到当下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每年庞大的毕业人数,大学毕业生就业形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