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育人养德的重要学科,对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广受大家的关注和热议,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手法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小学基础品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如何开展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科教师的难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转变观念、丰富教学以及联系实际三个方面出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探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方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论性的灌输,独自一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疏忽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控,而学生在台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再加上沉闷的课堂环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也没有真正理解学科内涵,进而阻碍了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新时代的教學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加深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理解,从而达到有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这些是大家的”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前引导学生回想身边公园的警示牌都有哪些内容,学生立即展开回想:爱护公物、不要踩踏、文明游园等,产生公物的概念,接下来我对公物的定义向学生说明,引出新知,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学校的公物有哪些吗?学生积极的回答我的问题:电脑、课桌、垃圾桶等,通过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言,带出了许多校园公共设施,随即向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我们身边这么多便利的公共设施,那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们呢?帮助学生总结出:学校里的公共设施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防止公共设施的损坏,要爱护他们。通过身边公共设施的导入,引导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教学手法,提升学生自身行为素质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时认知能力和品德修养也在逐步成长,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纲要求创新教学手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并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发展。
例如:在“我们小声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调节自己的声音大小,初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意识,我运用视频短片,引导学生展开接下来的教学。在视频短片中,有的人在公交车上大声的喧闹聊天,有的人在图书馆中接打电话,有的人在医院病房中与医生吵闹等等,通过短片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不文明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观看完毕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行为文明吗?我们应当怎么做?学生对刚才的不文明现象感到可耻,积极的举手点明这些不文明现象:公交车上不应大声喧闹,图书馆中应保持手机静音不能随意接打电话,在医院病房中要保持安静。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播放,调动学生课堂注意力,通过直观的画面告诉学生不文明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贴实际生活,灵活运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学科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例如:在“多样的交通和通信”的教学中,我利用自己的生活事例引出今天的教学。我说:同学们,你们平常是怎么从家到学校的?你们猜猜,我是通过哪种方式来到的学校呢?通过简单的日常来往问答,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对交通方式、特点及交通工具的变化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多样化交通的认识,最后,我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问卷调查、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优劣性,让学生在实践调查中,感受交通工具的多样性,促进对交通方式的理解,让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同时,还安排学生向长辈询问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近些年交通的发展变化,感受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快速,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相互分享,在今后的教学任务中,我会不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为学生不断发展的未来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49-49.
[2]林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7(8).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手法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小学基础品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如何开展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科教师的难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转变观念、丰富教学以及联系实际三个方面出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探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方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论性的灌输,独自一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疏忽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控,而学生在台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再加上沉闷的课堂环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也没有真正理解学科内涵,进而阻碍了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新时代的教學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加深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理解,从而达到有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这些是大家的”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前引导学生回想身边公园的警示牌都有哪些内容,学生立即展开回想:爱护公物、不要踩踏、文明游园等,产生公物的概念,接下来我对公物的定义向学生说明,引出新知,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学校的公物有哪些吗?学生积极的回答我的问题:电脑、课桌、垃圾桶等,通过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言,带出了许多校园公共设施,随即向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我们身边这么多便利的公共设施,那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们呢?帮助学生总结出:学校里的公共设施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防止公共设施的损坏,要爱护他们。通过身边公共设施的导入,引导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教学手法,提升学生自身行为素质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时认知能力和品德修养也在逐步成长,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纲要求创新教学手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并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发展。
例如:在“我们小声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调节自己的声音大小,初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意识,我运用视频短片,引导学生展开接下来的教学。在视频短片中,有的人在公交车上大声的喧闹聊天,有的人在图书馆中接打电话,有的人在医院病房中与医生吵闹等等,通过短片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不文明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观看完毕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行为文明吗?我们应当怎么做?学生对刚才的不文明现象感到可耻,积极的举手点明这些不文明现象:公交车上不应大声喧闹,图书馆中应保持手机静音不能随意接打电话,在医院病房中要保持安静。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播放,调动学生课堂注意力,通过直观的画面告诉学生不文明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贴实际生活,灵活运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学科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例如:在“多样的交通和通信”的教学中,我利用自己的生活事例引出今天的教学。我说:同学们,你们平常是怎么从家到学校的?你们猜猜,我是通过哪种方式来到的学校呢?通过简单的日常来往问答,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对交通方式、特点及交通工具的变化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多样化交通的认识,最后,我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问卷调查、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优劣性,让学生在实践调查中,感受交通工具的多样性,促进对交通方式的理解,让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同时,还安排学生向长辈询问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近些年交通的发展变化,感受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快速,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相互分享,在今后的教学任务中,我会不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为学生不断发展的未来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49-49.
[2]林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