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研究

来源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ke0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及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是我国接下来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金融体系日益发展,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加强。本文将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间的协调机制及产生的政策效应做出研究。阐述“双支柱”政策是如何通过相互配合来管理金融系统性风险并进一步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的。并在文章最后, 就“双支柱”调控政策今后的发展道路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政策
  1.引言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管控,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明显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更高层次的监管需求。各国纷纷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宏观审慎监管相比微观审慎监管关注更多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宏观和逆周期的视角出发,防范顺周期波动等产生的系统性风险,避免了风险的积聚,也弥补了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的不足。
  在此基础下,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着重强调了两种政策间的互补关系,力求将二者能够相互配合并协调统一,以期达到一定的协同效应。宏观审慎政策长期不变有可能会造成金融扭曲现象,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的弥补宏观审慎政策在实行过程中的缺陷。同样的,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流动性,但也很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期限错配现象,这种风险如果一再被忽视并累积将最终引发流动性危机。此时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加以调配,限制金融机构的风险积聚。
  目前,我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其对调控实体经济,稳定物价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本文将首先阐述“双支柱”调控政策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双支柱”调控政策的协调机理,并据此提出对“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和政策建议,希望能对有关部门在今后制定激励相容的调控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使相关政策能够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稳定经济的发展。
  2.文献综述
  关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系,古今学者们普遍呈两种看法,有学者认为,这两种政策之间的关系并非互补而是存在冲突关系的。岑磊和谷慎(2016)通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在受到供给冲击时的关系,得出两种政策之间存在着潜在冲突。宏观审慎政策虽然能够很好的对全局进行一个控制,但或多或少的还是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虽然学者间对于两种政策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差异化的想法,但是主流的观点还是两种政策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协作。
  Borio和Drehmanm(2009)的研究证实,为了解决金融失衡并达到金融稳定,仅仅依靠宏观审慎监管是不够的,还要借助货币政策的帮助。Bean等(2010)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对银行进行一次性征税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应该相互配合而非相互替代。Vinals(2013)曾基于中央银行最优货币政策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将会得益于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并对货币政策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从而改善社会福利。
  目前,关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协调性的研究,多数学者都会采用DSGE模型来分析。许先普和楚尔鸣(2017)在研究房价波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时,采用DSGE模型实证证明了当供给侧价格相对稳定的时候,货币政策对房价波动的调控行为,会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卜林等(2016)同样从DSGE模型出发,研究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在财政扩张的背景下,两种政策在实施时应该考虑对方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发挥系统作用,也许建立一种非合作关系会带来更佳的效果。
  也就是说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随着实际情况而改变的,并非绝对的替代或是绝对的互补。在经济下行期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信贷规模的扩张,使资金更多的流入市场,促进资金的流动,但也同时对应着更高的违约风险,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升高。而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将更多金融机构活动纳入监管体系,加强了资本管制,抑制了金融体系内银行风险资产比重和不良贷款率的提高,能够部分抵消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性所带来的负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约束金融机构在信贷规模方面的过度扩张。
  3.主要实践及政策效果
  近年来,我国对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了“双支柱”政策的相互协调,不断开发新的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创设了多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诸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通过多种制度保障来应对可能的流动性冲击。并且加强了宏观审慎政策管理,将跨境资本流动等一并纳入监管,形成了了全新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其次,不断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监管。2017年一季度起,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落实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政策颁布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余额增速明显下滑。通过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可以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平衡资金水平,保证金融机构能够正确应对风险,具备一定的抗险能力。
  在“双支柱”调控政策的实践下,截止2020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了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年净投放现金逾7125亿元。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突破319.7万亿元,同样达到了10.1%的同比增长率。实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同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为供给侧改革与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稳健的环境,同时也标志着金融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得到了有效的防范。
  4.政策建議   目前,我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经过了几年的不断完善已经逐渐清晰,未来主要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做出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条关于“双支柱”调控政策今后发展的政策建议。
  4.1制定差异化的调控政策
  在制定相关调控政策时,必须合理考虑到不同政策工具对于调控主体的差异化影响,针对其不同特征制定不同的政策。例如对于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应该放松对相关资产配置的限制,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标准,提升不同银行面对风险的抗击能力。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应该制定不同的策略,在经济上行期间应该格外关注信贷规模是否存在过度扩张的现象,以避免个体风险的积累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
  4.2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和政策工具
  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框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当前宏观审慎政策的目的是在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发展的同时,有效的防范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风险,诸如流动性风险、逆向选择等。市场上很多金融机构都具有顺周期性的特征,并可能带来结构化风险。宏观审慎评估的对象有必要将这些市场都涵盖进去,通过加大监管范围以提高金融体系内的风险防范能力,避免系統性风险的爆发。不断建立和研发确实有效的宏观审慎新工具,使得每一种工具的效用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4.3进一步加强“双支柱”调控政策的协同作用
  采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共同调控的方式,能够达到在信贷扩张的同时稳定金融体系风险的效果。充分考虑两种政策的冲突效应,采用激励相容的政策框架,将减少个体风险的产生和集聚,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结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在经济低迷的时候适当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能够加大市场中资金的流动性,但是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套利的机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集聚,所以有必要通过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来监管对应的金融主体,抵消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信贷规模带来的正向影响。通过“双支柱”政策的协调效应来稳定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岑磊,谷慎.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的配合[J].财政研究,2016(04):26-38.
  [2]Borio C.,Drehmann M.Assessing the Risk of Banking Crises-Revisited[J].BIS Quarterly Review, 2009,3.
  [3]Bean C.,Paustian M.,Penalver A.,Taylor T. Monetary Policy After the Fall[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Annual Conference, 2010.
  [4]Vinals J. Making macroprudential policy work[C]. Remarks at Brookings, 2013.
  [5]许先普,楚尔鸣.房价波动、宏观审慎及与货币政策的协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03):62-69.
  [6]卜林,郝毅,李政.财政扩张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6(05):55-73+8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行业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在健全自己的金融法律制度,并且积极地构建金融法律体系。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出来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混业经营,在这种模式的发展下,金融保险体制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就混业经营背景下金融保险基金的发展展开探讨。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保险基金;金融行业  一、引言  近几
期刊
摘要:地质矿产调查经济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资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来改善地质矿产调查企业相关工作,推动经济管理,使企业的建设水平提升。通过对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地质矿产调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地质产调查经济管理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使地质矿产调查企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支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地质矿产调查;经济管理;科学发展观  地质矿产调查
期刊
摘要:本案例描述了白手起家翻译界“翻王爷”从0到1的创业故事。译国译民董事长林世宋通过18年的坚持,克服了资源不足,模式不清,人才匮乏等问题,最终定位高端,以用户为核心打造 产业品牌化,把一家初创型的翻译公司发展成为亚洲知名语言服务商,并且结合当下的网络发展大趋势,开启了线上高校翻译考研(MTI) 培训业务, 全国翻译等级考试(CATTI)培训业务, 协助全国一大部分高校培养了大批量的翻译人才,建
期刊
摘要: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技水平也在不断完善。各个领域对科技的发展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由此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即金融与科技融合,形成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发展成为金融领域一个重点,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了较多的风险因素。在当前背景之下,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防范成为管理过程中的重点。本文主要对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进行概述,分析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关
期刊
摘要: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数字货币的内涵以及类型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的效应影响机制。  关键词:数字货币;金融体系;影响机制  1.数字货币概述  数字货币可以简单理解为货币的数字化,虽然近些年数字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数字货币的概念还没
期刊
摘要:大数据的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一段时间发展后,到2012年,麦肯锡指出在评估报告中显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当前,大数据正在迅速发展。以2014年为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285亿个,比上年增长53.2%。同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达到75.7亿,比上年增长28.4%。大数据在当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本文解释了如何将这样的大数据
期刊
摘要:在近几十年中,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加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不断的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方向及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及深入的分析,解读了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并且结合笔者自身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期刊
摘要:针对我国推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开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最后结合了两个具体的措施:信用贷款服务下沉客群、供应链金融和大数据金融来具体给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本市场;供应链金融  1.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经济运行面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较大就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直以来也是我国一种新颖的融资方法,同时这也是在传统银行贷款后最新发展起来的融资方式。因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直以来都有着较强的资金实力,真正地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的状况。除此之外,目前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管理方面也是趋向于专业,更好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企业融资  在我国的中
期刊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在拓宽了传统金融服务渠道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风险。金融科技的出现,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科技与金融相互集合,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发展;融合  1.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