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近日,台湾当局两项别有用心的举措激起了所有中国人的怒火:其一,台当局在公务员考试中以闽南语发音命题,宣称“国语”(普通话)并非惟一的“官方语言”;其二,陈水扁指使手下推出荒谬绝伦的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将中国历史改得一塌糊涂”。
明朝中叶以后,包括清朝及“中华民国”的历史,全都被放进高中二年级的“世界历史”课程中,其中甚至还包括两岸关系。一位在大陆经商的台湾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真是可笑,让人感到愤怒!”这位有两个孩子的父亲说,他都不敢让孩子回台湾读书了。
去“中国化”,国父沦为“外国人”
近来,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图谋又有了新的扩展,台湾当局9日公布的2006年度的高中历史科课程纲要草案,竟把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等列入“中国古代史”,不算“台湾史”。
“考试委员”林玉体听后竟难掩“得意之情”,他笑着说不管是陈水扁还是“考试院”都跟他一样,所谓“本国”只及于台湾,不包括大陆。他甚至直呼”中国根本就是敌国”,通晓中国历史就是“通敌”。力挺的陈水扁也说“有些人把敌国当作祖国”。
对此,台湾传媒质疑指出,依照“教育部”的标准,台湾现行使用的新台币上,却印着被划归在“中国古代史”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台湾来说是“外国人”吗?
孙中山在台湾被称为“国父”,然而陈水扁推动的“台独”及“去中国化”等一系列举措,却将“国父”置于了无比尴尬的境地。
孙中山是“外国人”的“国父”,所以数十年来,咱们公共生活中的“国父诞辰”、“对国父遗像行三鞠躬礼”、“恭读国父遗嘱”、国父纪念馆前的宪兵等等,全是在怀念、景仰一位外国人哪!
“国父”成了“外国人”,所以包括三二九黄花冈、双十辛亥革命,全成了“外国史”,忠烈祠所奉祀的,也全是“外国先烈”了,陆皓东、黄兴、秋瑾、张自忠……等,不必怀疑,全是“外国人”了。蒋介石呢,1949年以前好办,算“外国人”,以后呢,勉强写入“台湾史”,但一定要强调他是“外来政权”的独裁者!
狗屁不通,“止增笑料耳”
民进党当局种种去“中国化”的行为,其实是狗屁不通、“止增笑料耳”。
首先在历史教材方面,宣布中国自明代以后的历史列入世界史的范围,即从清代开始到中华民国,都与世界其它各国的历史放在同等地位。
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其中隐意是指自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开始,台湾就是一个实质的独立“国家”,清朝、中华民国已经和台湾是“边一国”了。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外来政权,不算数,而且前任中华民国“总统”已申明它不存在了,拐弯抹角以历史时代的划分来宣示“台独”,用心良苦,亏他们想的出来,也看出来这些人心求独立的迫切,无所不用其极,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都要用来做独立的工具。
另外是“教育部”把草拟“语言平等法”的工作交给“文建会”,这个平等法主要内涵是不再独尊“国语”,将岛内约十四种各族群的语言都称之为“国语”。要侧重“语言的保存研究,沟通,文学创作等方向,并声言要文字与语言脱钩。各族群的自然语言,手语,书写符号及所属方言都称之为国家语言。”
把十四种岛内各族群使用的语言都订为“国语”,基本上是令人笑掉大牙的做法。这意味着十四种语言都同等重要,不可歧视其中任何一种。诚然,语言不分高下,但是实际上这十四种语言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国语”源自古代的“官话”,自元代以来发展了六七百年,凡是要做官的读书人先得学会讲官话,否则门儿都没有。一种语言要长期经过知识分子的使用,钻研、保存、发展,才能比较完备,有音有字、有以这种文字写出的丰盛的文学作品,才能继续蓬勃兴旺下去。且看明朝的章回小说,语言的运用和当今的“国语”相差不多。已被列入世界史的清朝和中华民国,也产生了如《红楼梦》等伟大的文学钜作,“国语”就是这样产生的。岛内其它的十三种语言就没有这种幸运了,很多是有音无字,也没有古籍记载,或文学作品来充实其养分,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地方的语言、方言。
在此并非对方言有任何不敬之处,但是一个完整的语言必须要有与语音相应的文字,否则无法在现代社会,甚至于古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社会上的种种文化、经济、政治、法律活动,必须要以文字来约束、沟通、这是人类行之数千年不具争议的普通常识。如今台湾当局要将“文字与语言脱钩”,又说侧重“语言的保存,研究、沟通、文学创作…”,文字都脱钩远扬了,拿什么来写文学创作呢?
也别说,创立新文字的有心人还真不少。外国传教士曾经以罗马拼音搞出一套蟹形闽南话文字,跟着它念发音八九不离十。近日有人撰文建议就以汉字和罗马拼音合并来写闽南语的文学作品,譬如闽南话中的“早安”,发音略如“袄早”,“早”字无争议,“袄”字则众说纷纭不能统一,此公就建议干脆写成:gau早。
如果这个就是将来的“台湾共和国”的文字,相信有不少人宁愿选择当文盲算了。
闽南话又名河洛语,东晋之初在河南洛阳一带的居民,因战乱移居闽南。东晋时的洛阳是个文物荟萃的地方,文化语言文字有高度的发展。那时的语文一定有音有字流畅可颂。怎么流传到现在,闽南语要靠洋教土的拼音符号来表情达意了呢?责任在谁?只有八个字的评语:不肖子孙,数典忘祖。
但是“独立至高无上”,一切都要在它前面让位或顶礼膜拜,祖宗和语言文字又算什么呢?
人为断代,蚍蜉撼大树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它是不变的事实而且永远客观存在。语言文字是世世代代文明的结晶,后代子孙珍惜呵护惟恐不及。
但是民进党好不容易意外掌握了政权,基于“使命感”一定要在任内做些“去中国化”的动作。世事难测,说不定过了这个村子就没那个店啦!但见一群悲怨满腔、泪水盈眶的“台独”老伯伯,赶在“总统”大选之前,匆匆制定“语言平等法案”,贬低“国语”、抛弃汉字,又重新界定历史教材,出现了台湾史、世界史中包括了清史、中华民国史,这样就凝聚起台湾的民族意识了。如此用心用力地过干瘾,其情可哀。
然而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语言文字已经矗立在那儿数千年之久,这种纸上作业岂能改变损伤其分毫?套句古代(不属于世界史)章回小说的用词:好似那蚍蜉撼大树。
(责任编辑 闫莉莉)
明朝中叶以后,包括清朝及“中华民国”的历史,全都被放进高中二年级的“世界历史”课程中,其中甚至还包括两岸关系。一位在大陆经商的台湾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真是可笑,让人感到愤怒!”这位有两个孩子的父亲说,他都不敢让孩子回台湾读书了。
去“中国化”,国父沦为“外国人”
近来,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图谋又有了新的扩展,台湾当局9日公布的2006年度的高中历史科课程纲要草案,竟把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等列入“中国古代史”,不算“台湾史”。
“考试委员”林玉体听后竟难掩“得意之情”,他笑着说不管是陈水扁还是“考试院”都跟他一样,所谓“本国”只及于台湾,不包括大陆。他甚至直呼”中国根本就是敌国”,通晓中国历史就是“通敌”。力挺的陈水扁也说“有些人把敌国当作祖国”。
对此,台湾传媒质疑指出,依照“教育部”的标准,台湾现行使用的新台币上,却印着被划归在“中国古代史”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台湾来说是“外国人”吗?
孙中山在台湾被称为“国父”,然而陈水扁推动的“台独”及“去中国化”等一系列举措,却将“国父”置于了无比尴尬的境地。
孙中山是“外国人”的“国父”,所以数十年来,咱们公共生活中的“国父诞辰”、“对国父遗像行三鞠躬礼”、“恭读国父遗嘱”、国父纪念馆前的宪兵等等,全是在怀念、景仰一位外国人哪!
“国父”成了“外国人”,所以包括三二九黄花冈、双十辛亥革命,全成了“外国史”,忠烈祠所奉祀的,也全是“外国先烈”了,陆皓东、黄兴、秋瑾、张自忠……等,不必怀疑,全是“外国人”了。蒋介石呢,1949年以前好办,算“外国人”,以后呢,勉强写入“台湾史”,但一定要强调他是“外来政权”的独裁者!
狗屁不通,“止增笑料耳”
民进党当局种种去“中国化”的行为,其实是狗屁不通、“止增笑料耳”。
首先在历史教材方面,宣布中国自明代以后的历史列入世界史的范围,即从清代开始到中华民国,都与世界其它各国的历史放在同等地位。
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其中隐意是指自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开始,台湾就是一个实质的独立“国家”,清朝、中华民国已经和台湾是“边一国”了。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外来政权,不算数,而且前任中华民国“总统”已申明它不存在了,拐弯抹角以历史时代的划分来宣示“台独”,用心良苦,亏他们想的出来,也看出来这些人心求独立的迫切,无所不用其极,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都要用来做独立的工具。
另外是“教育部”把草拟“语言平等法”的工作交给“文建会”,这个平等法主要内涵是不再独尊“国语”,将岛内约十四种各族群的语言都称之为“国语”。要侧重“语言的保存研究,沟通,文学创作等方向,并声言要文字与语言脱钩。各族群的自然语言,手语,书写符号及所属方言都称之为国家语言。”
把十四种岛内各族群使用的语言都订为“国语”,基本上是令人笑掉大牙的做法。这意味着十四种语言都同等重要,不可歧视其中任何一种。诚然,语言不分高下,但是实际上这十四种语言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国语”源自古代的“官话”,自元代以来发展了六七百年,凡是要做官的读书人先得学会讲官话,否则门儿都没有。一种语言要长期经过知识分子的使用,钻研、保存、发展,才能比较完备,有音有字、有以这种文字写出的丰盛的文学作品,才能继续蓬勃兴旺下去。且看明朝的章回小说,语言的运用和当今的“国语”相差不多。已被列入世界史的清朝和中华民国,也产生了如《红楼梦》等伟大的文学钜作,“国语”就是这样产生的。岛内其它的十三种语言就没有这种幸运了,很多是有音无字,也没有古籍记载,或文学作品来充实其养分,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地方的语言、方言。
在此并非对方言有任何不敬之处,但是一个完整的语言必须要有与语音相应的文字,否则无法在现代社会,甚至于古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社会上的种种文化、经济、政治、法律活动,必须要以文字来约束、沟通、这是人类行之数千年不具争议的普通常识。如今台湾当局要将“文字与语言脱钩”,又说侧重“语言的保存,研究、沟通、文学创作…”,文字都脱钩远扬了,拿什么来写文学创作呢?
也别说,创立新文字的有心人还真不少。外国传教士曾经以罗马拼音搞出一套蟹形闽南话文字,跟着它念发音八九不离十。近日有人撰文建议就以汉字和罗马拼音合并来写闽南语的文学作品,譬如闽南话中的“早安”,发音略如“袄早”,“早”字无争议,“袄”字则众说纷纭不能统一,此公就建议干脆写成:gau早。
如果这个就是将来的“台湾共和国”的文字,相信有不少人宁愿选择当文盲算了。
闽南话又名河洛语,东晋之初在河南洛阳一带的居民,因战乱移居闽南。东晋时的洛阳是个文物荟萃的地方,文化语言文字有高度的发展。那时的语文一定有音有字流畅可颂。怎么流传到现在,闽南语要靠洋教土的拼音符号来表情达意了呢?责任在谁?只有八个字的评语:不肖子孙,数典忘祖。
但是“独立至高无上”,一切都要在它前面让位或顶礼膜拜,祖宗和语言文字又算什么呢?
人为断代,蚍蜉撼大树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它是不变的事实而且永远客观存在。语言文字是世世代代文明的结晶,后代子孙珍惜呵护惟恐不及。
但是民进党好不容易意外掌握了政权,基于“使命感”一定要在任内做些“去中国化”的动作。世事难测,说不定过了这个村子就没那个店啦!但见一群悲怨满腔、泪水盈眶的“台独”老伯伯,赶在“总统”大选之前,匆匆制定“语言平等法案”,贬低“国语”、抛弃汉字,又重新界定历史教材,出现了台湾史、世界史中包括了清史、中华民国史,这样就凝聚起台湾的民族意识了。如此用心用力地过干瘾,其情可哀。
然而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语言文字已经矗立在那儿数千年之久,这种纸上作业岂能改变损伤其分毫?套句古代(不属于世界史)章回小说的用词:好似那蚍蜉撼大树。
(责任编辑 闫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