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和探究科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试通过演示实验、对比实验、探究性实验等具体案例,论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有效性;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21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科学实验教学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科学教学工作能否积极、有效、顺利地开展,还影响着整个科学教学工作的成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一些探究。
一、重视演示实验,凸显实验教学功能
1. 改进演示实验,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实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实验现象往往不明显,因而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观察。通过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例如:传统的真空铃实验,把电铃固定在抽气盘上,即使抽出部分空气,由于固体传声,铃声仍然很响,只能通过真空铃响度的变化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改进:把玻璃罩内的电铃换成音乐卡中的电子发声器,并带有红色的发光二极管,音乐响时,伴有二极管的闪烁,用两面胶通过细线把发声体悬吊在玻璃罩顶部,接通电源,电子发声器发出美妙的音乐,并伴有二极管的闪烁,然后把玻璃罩放在抽气盘上,开始抽气,片刻,音乐就听不到了,只能看到二极管闪烁的红光,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
2. 关注失败的实验现象,提升实验教学功能
教师的演示贵在引导和启发,对于演示实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成功的演示,即使是失败的演示,教师也应该从诸多因素引导和启发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总结出实验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避免失败。例如: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不仅用时长,而且接近沸腾时温度不易上升,这时有些教师往往随便用一些理由搪塞过去,而笔者在教学中则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有些同学认为水量多、水的初温偏低是导致加热时间长的根本原因;又有同学认为由于散热较多也可能导致加热时间长,当散热速度等于吸热速度时水温不容易上升,建议盖上一个盖子;更有同学提出可以用大试管代替烧杯,这样同样体积的水放在试管中较烧杯中要深得多,水沸腾前后产生的气泡在水里上升过程历时长,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汽泡在上生升过程中体积变化情况……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充分得到提升。
二、加强对比实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1. 递进性对比实验,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递进性对比,就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针对同一科学过程设置几个逐渐接近其本质特征的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在实验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终养成对事件刨根究底、追本溯源的思考习惯和能力,其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得以发展。
如关于“SO42-检验”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对比实验:向盛有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证明溶液中有SO42-存在。接着取一支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先向试管中滴入BaCl2溶液,同样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再慢慢滴入稀HNO3,发现白色沉淀被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随着实验现象的变化,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因势利导,教师启发学生分析思考产生不同现象的根源,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BaSO4和BaCO3两种沉淀的异同,认识到检验SO42-为什么要加稀HNO3的真正原因。再取一支盛有未知溶液的试管,同样加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HNO3,也有白色沉淀产生,针对看到的现象,教师问:未知溶液中是否一定含有SO42-?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激活,假如BaCl2溶液和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还有可能不含SO42-的?通过深入研究,学生领悟到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既有可能是溶液中含有SO42-,也有可能是含有Ag 。因为Ag 与Cl-结合同样能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AgCl白色沉淀。通过这样对比性实验,既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了科学知识,使学生懂得了检验SO42-与Cl-的方法,又能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思考问题,真正实现思维的深刻化。
2. 同质性对比实验,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常常表现为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师教学时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验,待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正确解释后,再向学生展示另一个原理类似的实验,学生便能在认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认识后一个实验,并对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释中学会比较、应变与迁移。
如在“研究酶的作用条件”时,教师可做如下实验:取两支试管,每支试管中注入2mL煮沸冷却后的淀粉糊,再分别加入2mL稀释的唾液,摇匀。然后把一支放入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另一支放在冰水中。静置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入1~2滴碘液,发现放在温水中的试管不变色,而冰水中的试管则变蓝色。针对不同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不同现象的根源,因势利导,教师质疑:以上实验中,实验条件是否相同?学生恍然大悟:温度不同,酶在37℃时催化能力最强,温水中试管里的淀粉糊完全分解了,而冰水中试管里的酶几乎没有催化能力。再取一支装有淀粉糊的试管,在加入2mL唾液的同时,再滴加几滴稀盐酸,摇匀后同样放入37℃的温水中静置一会儿,取出试管,教师发问:如果在试管中也加入碘液,碘液会不会变色?不会变色,因为淀粉糊被酶分解了。接着慢慢向试管中滴加碘液,结果变蓝色,完全出乎同学们的预料,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抓住时机,教师启发:为什么加入稀盐酸后碘液会变蓝色?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同学们立即想到是因为条件改变了,滴加盐酸后,溶液的PH值变小了,而酶的催化能力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溶液中最强,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也在知识的运用、迁移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三、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1. 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把握重点探究环节
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目的形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根据具体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环节,而不必对科学探究全部要素都面面俱到。
例如:对于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时,由于学生还没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对于声音的高低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因而对于“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等环节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而应将学生探究的重点放在“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和“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体验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2. 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在研究影响液体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由于探究的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器材,以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科学实验有效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它以师生和谐、平等的交往互动为前提,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教与学的内容为支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主动的、开放的、创造的和享受的过程中促进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及智慧生成的教与学统一的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情景中作出专业决策,需要不断的反思和创新,实验教学才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有效性;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21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科学实验教学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科学教学工作能否积极、有效、顺利地开展,还影响着整个科学教学工作的成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一些探究。
一、重视演示实验,凸显实验教学功能
1. 改进演示实验,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实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实验现象往往不明显,因而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观察。通过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例如:传统的真空铃实验,把电铃固定在抽气盘上,即使抽出部分空气,由于固体传声,铃声仍然很响,只能通过真空铃响度的变化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改进:把玻璃罩内的电铃换成音乐卡中的电子发声器,并带有红色的发光二极管,音乐响时,伴有二极管的闪烁,用两面胶通过细线把发声体悬吊在玻璃罩顶部,接通电源,电子发声器发出美妙的音乐,并伴有二极管的闪烁,然后把玻璃罩放在抽气盘上,开始抽气,片刻,音乐就听不到了,只能看到二极管闪烁的红光,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
2. 关注失败的实验现象,提升实验教学功能
教师的演示贵在引导和启发,对于演示实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成功的演示,即使是失败的演示,教师也应该从诸多因素引导和启发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总结出实验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避免失败。例如: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不仅用时长,而且接近沸腾时温度不易上升,这时有些教师往往随便用一些理由搪塞过去,而笔者在教学中则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有些同学认为水量多、水的初温偏低是导致加热时间长的根本原因;又有同学认为由于散热较多也可能导致加热时间长,当散热速度等于吸热速度时水温不容易上升,建议盖上一个盖子;更有同学提出可以用大试管代替烧杯,这样同样体积的水放在试管中较烧杯中要深得多,水沸腾前后产生的气泡在水里上升过程历时长,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汽泡在上生升过程中体积变化情况……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充分得到提升。
二、加强对比实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1. 递进性对比实验,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递进性对比,就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针对同一科学过程设置几个逐渐接近其本质特征的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在实验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终养成对事件刨根究底、追本溯源的思考习惯和能力,其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得以发展。
如关于“SO42-检验”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对比实验:向盛有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证明溶液中有SO42-存在。接着取一支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先向试管中滴入BaCl2溶液,同样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再慢慢滴入稀HNO3,发现白色沉淀被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随着实验现象的变化,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因势利导,教师启发学生分析思考产生不同现象的根源,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BaSO4和BaCO3两种沉淀的异同,认识到检验SO42-为什么要加稀HNO3的真正原因。再取一支盛有未知溶液的试管,同样加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HNO3,也有白色沉淀产生,针对看到的现象,教师问:未知溶液中是否一定含有SO42-?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激活,假如BaCl2溶液和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还有可能不含SO42-的?通过深入研究,学生领悟到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既有可能是溶液中含有SO42-,也有可能是含有Ag 。因为Ag 与Cl-结合同样能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AgCl白色沉淀。通过这样对比性实验,既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了科学知识,使学生懂得了检验SO42-与Cl-的方法,又能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思考问题,真正实现思维的深刻化。
2. 同质性对比实验,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常常表现为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师教学时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验,待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正确解释后,再向学生展示另一个原理类似的实验,学生便能在认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认识后一个实验,并对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释中学会比较、应变与迁移。
如在“研究酶的作用条件”时,教师可做如下实验:取两支试管,每支试管中注入2mL煮沸冷却后的淀粉糊,再分别加入2mL稀释的唾液,摇匀。然后把一支放入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另一支放在冰水中。静置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入1~2滴碘液,发现放在温水中的试管不变色,而冰水中的试管则变蓝色。针对不同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不同现象的根源,因势利导,教师质疑:以上实验中,实验条件是否相同?学生恍然大悟:温度不同,酶在37℃时催化能力最强,温水中试管里的淀粉糊完全分解了,而冰水中试管里的酶几乎没有催化能力。再取一支装有淀粉糊的试管,在加入2mL唾液的同时,再滴加几滴稀盐酸,摇匀后同样放入37℃的温水中静置一会儿,取出试管,教师发问:如果在试管中也加入碘液,碘液会不会变色?不会变色,因为淀粉糊被酶分解了。接着慢慢向试管中滴加碘液,结果变蓝色,完全出乎同学们的预料,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抓住时机,教师启发:为什么加入稀盐酸后碘液会变蓝色?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同学们立即想到是因为条件改变了,滴加盐酸后,溶液的PH值变小了,而酶的催化能力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溶液中最强,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也在知识的运用、迁移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三、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1. 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把握重点探究环节
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目的形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根据具体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环节,而不必对科学探究全部要素都面面俱到。
例如:对于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时,由于学生还没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对于声音的高低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因而对于“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等环节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而应将学生探究的重点放在“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和“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体验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2. 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在研究影响液体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由于探究的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器材,以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科学实验有效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它以师生和谐、平等的交往互动为前提,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教与学的内容为支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主动的、开放的、创造的和享受的过程中促进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及智慧生成的教与学统一的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情景中作出专业决策,需要不断的反思和创新,实验教学才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