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茶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四节气串联起来的岁月流转旋律里,始终弥漫着茶的一缕幽香沁人心脾。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是宋代文人生活四雅。茶雅俗共赏,是与文人雅士谈笑风生的博学鸿儒,亦是百姓日用不可缺的七件事之一。二十四节气茶事凝聚和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美学的智慧和日常生活的仪式感。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山间苍黄色的报春鸟枝头作声“春起也”,草木萌动。二月二龙抬头,兴云布雨以利丰年。惊蛰时节,喊山台上分外热闹。明代徐糊《茶考》记载:“喊山者,每当仲春惊蛰日,县官诣茶场,致祭毕,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茶农走在茶山路上,观望着茶树冒出的芽蕾,喜不自胜。
  当一芯二叶立在茶树梢,茶人的山歌便响起。明代许次纤在《茶疏》中论采茶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明前茶是茶中的极品,少而珍贵,雨前茶则是茶中的上品。范仲淹曾作诗句:“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细嫩,但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对江浙一带炒青绿茶的茶农来说,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时节。
  春茶里颇负盛名的当属“碧螺春”。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康熙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献,康熙帝见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碧螺春”。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七月采茶茶二春,秋风时节负芳辰
  立夏,茶树腋芽、侧芽已成熟,叶厚色深,香味持久。台湾徐国玺所著《中华茶席艺术大全》记述:“武夷茶从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芽厚味浓,二春三春芽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茶之风味随节气的洗礼而变化无穷,每个时节背后的阳光、雨水、温度、湿度都是独一无二的配方。
  小满时节,满树枝芽肥壮,绿叶更有光泽。四月二十六日,神农大帝诞辰。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是古时对茶的称谓。茶确实起到清净疗愈的功用,因而流传至今,驰名中外。
  夏至,可采收一种果香茶——东方美人茶,亦称“香槟乌龙”“膨风茶”“五色茶”。据《台湾通史》记载,茶商柯朝氏曾于嘉庆十五年(1810),从武夷山带茶种在台湾试种成功,开创了台湾乌龙茶之先河。后來,几经改良,武夷岩茶在台湾演变成一种神奇的岩茶。细细观察,此茶有红、黄、白、青、褐五种颜色,美若墩煌壁画中身穿五彩斑斓羽衣的飞天仙女,所以茶人们也称为五色茶。这种茶的汤色明澈、橙红,由于这种茶受到小绿叶蝉叮咬留下花蜜、熟果的香气,滋味醇和、甜润、温柔,英国女皇品饮之后,赞不绝口,赐名为东方美人茶。
  深情细品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
  立秋还处暑,茶农采收秋茶制成条索紧结的茶叶,茶中的多酚较高,能降血脂、祛暑气。秋茶特性瘦弱,味薄,不耐持泡,若要胜春茶,唯有精采。
  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是茶农纪念“茶祖”的隆重节日。三国时期,孔明率军南征至云南地区,将士们遇到山中的瘴气而中毒。孔明夜间得到白发老人托梦,悟出以茶治病的良方。茶到病除,士气大振。孔明为了造福当地便在云南广植茶树,被后人尊称为“茶祖”。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重阳节登高赏菊,悠悠然泡一壶“菊普”,倒人茶盏中,观色泽黄褐明亮,品之滋味甘甜、温和清爽。菊花清热解毒,普洱茶性温和,两者搭配冲泡,能轻身益气、化食消积、平肝明目,对养生大有裨益。
  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
  小雪节气,窗外松风起,待红泥小火炉上汤三沸,正是蟹眼已过鱼目生之时,投茗器中,初人汤少许,使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全,三五故交围坐,茶香四溢。
  冬茶量少,茶韵颇佳,香气馥郁袭人。烹茶以秋水为上,秋雨亦澄澈宜茶,梅水次之,雪水性滞而冷,不宜。茶事是可以亲力亲为的雅事,苏轼曾江边取水,贮月归瓮,煎茶听松,作诗《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茶席上,一盏汤色深红清澈见底的安溪铁观音,泛着兰花香,人口微苦,浓润回甘。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去春又来,茶事未了。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三春”就是春天。在古代,人们一般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把二月称为仲春,把三月称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  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元宋方壶《斗鹤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刘大白《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这里的“三春”都
期刊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仅就出版业来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每年出版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令人应接不暇。面对这种状况,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完更多的书,很多读者便选择了快读的方式,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想要读的书读完。快读的确能提高阅读效力,但这种方式是否值得推广?还有待商榷。最近读了关于台湾作家王文兴的访谈录,对他所提倡的“慢读法”颇有感慨。  少年时代的王文兴,也和大多同学一样,读书速度很快,
期刊
主讲人:汤一介  地点:横山书院  整理:本刊编辑部  做人也罢,做企业也罢,我们都要努力朝着更高的境界前进,不能只停留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这样是难以长久的。现在讲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譬如一个企业不讲信誉,砸了自己的牌子;一个人言而无信,人人都会远离他,这样他什么事都做不好。贪图眼前的小利是难以成就事业的,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要将儒家的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笔/徐展  责任编辑/林青雨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叶源于中国,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茶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
期刊
诸子百家中,老子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是最大的,因为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选择非常多样的时代,人心都比较浮躁,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之下我们需要修心,要开智慧。《道德经》就是教我们怎么修心,教我们怎么开智的。  《道德经》不仅讲内心,还有外在,是内外结合的。《道德经》实际上就讲了一个字——道。道是什么呢?就是讲最根本的问题。  谦下不争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在第一次打败
期刊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一一[唐]皎然《飲茶歌诮崔石使君》
期刊
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泉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一一[明]徐渭《徐文長秘集》
期刊
茶叶做为中国特产,一直以来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茶叶的饮用方式一直都在革新,年轻人对于奶茶的热爱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上,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和运用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人说“茶饮同宗”,在茶叶被用作饮料之前,茶叶是被食用的。我们的祖先从野生茶树上采收嫩叶食用。从此开启了中国人对茶叶运用的漫长的历程。据《华阳国志》所载,大约在周朝时,茶叶被作为贡品自西南地区传人中原,并被作为了食物进行食用。但
期刊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神农百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随着对茶的了解不断加深,人们才认识到,茶不仅能治病,还可以日常消遣,是一种很好的饮料。时至今日,茶与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品。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茶与养生的关系,五代蜀毛文锡撰《茶谱》中称茶能“益思”,明代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阅
期刊
茶之于饮茶的人而言,早已不再是解渴之物。苏东坡的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道出了茶的悠然意境。我本人喜好天性自由的东西,不喜一切外物累赘,恰在茶的物语里却能很好的释放这一天性了。  一杯合自然  我曾将自己喝茶的状态形容为昏天黑地一塌糊涂地放诞。平时,我会用一把日式小壶泡壶滇红,喝上两三小杯,没有太过奢华的茶具,也没有太过繁复的程式。茶不过是一种饮品,喝茶也不过是为了陶冶性情,品味茶的韵味,如果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