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重视儿童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能源资源紧缺、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污染严重、社会道德失范,等等。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健全法制、倡导德治,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等等。但归根结底,是首先要实现人的和谐,因为如果没有整体素质较高的社会成员,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更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在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矛盾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关注儿童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且儿童尚处于各方面素质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科学地培养他们具备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种种素质,那么无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
二、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儿童“和谐”潜质
基于和谐社会对人的素质的特殊要求,笔者认为儿童教育应着重从生存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国际视野教育、艺术熏陶教育、哲学启蒙教育六方面抓起。
1.生存教育。
生存能力即保持生命存在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困境中的求生能力、谋生能力以及生命的韧性。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0万人死于自杀,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在有形和无形的困难面前选择了放弃,足见生命何等的脆弱。一个个体只有存在而且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为自己的生命而自豪时,他才能超脱于日常的繁琐和困境,实现自身的和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生存教育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公民的教育有音乐和体育(体育不同于今天的意义)两部分组成,体育训练外在的力量,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身体。音乐和体育结合在一起,旨在使这个理想城邦的公民不但温和(和谐),而且勇敢(强壮)。赏识教育家周宏提出“对无形生命要赏识,对有形生命要千锤百炼”。上述观点都从不同角度指出要磨练个体的意志,增强生命的韧性。
现代的儿童大多是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下成长,父母在物质上对他们百依百顺,而在精神上有所忽视,在学习上施以重压,造成相当部分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抑郁、焦虑、厌学、反叛、脾气暴躁,严重的离家出走、精神分裂甚至自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采取科学的方法,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对儿童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必须通过一系列训练,增强他们对各种生存境遇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轻易放弃生命,始终斗志昂扬。一个珍爱生命的人才会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才会遵守法制和公德,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多样性、宽容性与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其中许多文化精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道家、儒家的思想以及古诗词对于提高个体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个体和谐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例如道家思想中“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告诫人们要不自是,要自持。“罪莫大于欲也,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告诫人们不要贪图物质享受,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老子》)则讲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对于塑造儿童正直、光明磊落的情怀必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古诗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都是激励人们忠心报国、先公后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教导人们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总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培养儿童人文素质的宝贵资源。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善于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从娃娃抓起,使优秀的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稳固社会主义的道德和信仰,才能实现长久的和谐。
3.民主法制教育。
对儿童进行民主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分的民主,即溺爱;二是过分的专制,即把孩子从出生到参加工作的路全规定好。这两种教育方法都不利于培养儿童的民主观念,前一种方法容易导致儿童放纵任性,长大后随心所欲、无视法制而最终走向犯罪;后一种方法容易造成儿童压抑、反叛甚至仇视社会,最终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毁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给予孩子民主权利,不能溺爱,不专制,让他们从小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然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不压抑孩子,让他们的内心处于和谐状态。
法制教育与民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怎样的民主都有其法律底线。法制教育较多地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到了初中二年级才有法制教材,根据现在犯罪低龄化以及儿童心理成熟期提前的现状,法制教育应当提前到幼儿园阶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社会,要想使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必须从儿童抓起,这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4.国际视野教育。
国际视野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使主体了解国际社会、眼界开阔、具有国际道义和情感。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的密切,竞争前所未有的残酷,环境问题、贫困问题、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中国威胁论”等,使得中国要在未来几十年保持外部环境的和谐充满了挑战。所以我国未来的建设者需要具备国际的视野、国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了解各种文化下的经济运行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
诚然,新闻传媒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使我们的视野越过了东方的界限。但到目前为止,展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仍然几乎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我们自己,非洲、拉丁美洲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不利于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既需要了解发达和富裕的国家,从他们那儿借鉴经验、引进资金和技术,也 需要了解贫穷落后的国家,对他们进行投资和援助。
古语说读书人应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拓展我国儿童的国际视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5.艺术熏陶教育。
艺术熏陶教育是指运用音乐、绘画、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对儿童进行教育,其目的不在于使儿童掌握艺术技能,而在于愉悦儿童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高尚的情操。孔子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就是说诗歌可以鼓舞人的志气,提高人的观察辨别能力。可以增进团结,还能学到讽刺的手法。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也指出“音乐训练内在的和谐,目的在于塑造学习者的心灵”。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歌唱、绘画等艺术手段不仅对于培养儿童的想像力、观察力、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儿童的道德情操、促进儿童实现自身和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儿童的早期艺术教育被扭曲了,绘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弹琴以获奖考级为标准,完全抹杀了艺术教育的娱乐性,更谈不上陶冶情操了。
个人的快乐、幸福既依赖于物质,又依赖于精神,而艺术教育能使个人忘却烦恼、自我安慰,达到自身和谐,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还艺术教育本来的面目。
6.哲学启蒙教育。
儿童哲学启蒙教育是指通过简单的哲学知识教育来提升儿童的思维,使儿童具备初步的辩证法思想,以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我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对丑恶的事物基本上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尽量呈现给儿童美好、光明的一面,只注重树立正面的典型、解释正确的规范,忽视对社会上反面事例、错误观点的剖析,容易使得儿童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遇到假恶丑的现象就一下子从光明之境跌入失望的深渊。更何况我国现在多种经济成分、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念共存。许多社会现象已经不是简单的“好”或者“坏”的问题,如果儿童不具备辩证思维能力,他们就无法理解一些社会现象,以至于自己也变得无所适从、失去信仰。
所以有必要对儿童进行哲学启蒙教育,通过童话、寓言等形式把基本的辩证法思想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心胸开阔。思维灵活,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分析和包容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他们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和谐。
三、重视儿童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教育是我国实现巨大的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源转化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也是促进个体和谐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要想使儿童教育达到预定的目标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不仅要求创造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普及平民教育。而且需要学校和家庭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素质。让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儿童教育,共建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能源资源紧缺、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污染严重、社会道德失范,等等。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健全法制、倡导德治,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等等。但归根结底,是首先要实现人的和谐,因为如果没有整体素质较高的社会成员,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更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在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矛盾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关注儿童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且儿童尚处于各方面素质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科学地培养他们具备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种种素质,那么无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
二、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儿童“和谐”潜质
基于和谐社会对人的素质的特殊要求,笔者认为儿童教育应着重从生存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国际视野教育、艺术熏陶教育、哲学启蒙教育六方面抓起。
1.生存教育。
生存能力即保持生命存在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困境中的求生能力、谋生能力以及生命的韧性。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0万人死于自杀,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在有形和无形的困难面前选择了放弃,足见生命何等的脆弱。一个个体只有存在而且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为自己的生命而自豪时,他才能超脱于日常的繁琐和困境,实现自身的和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生存教育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公民的教育有音乐和体育(体育不同于今天的意义)两部分组成,体育训练外在的力量,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身体。音乐和体育结合在一起,旨在使这个理想城邦的公民不但温和(和谐),而且勇敢(强壮)。赏识教育家周宏提出“对无形生命要赏识,对有形生命要千锤百炼”。上述观点都从不同角度指出要磨练个体的意志,增强生命的韧性。
现代的儿童大多是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下成长,父母在物质上对他们百依百顺,而在精神上有所忽视,在学习上施以重压,造成相当部分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抑郁、焦虑、厌学、反叛、脾气暴躁,严重的离家出走、精神分裂甚至自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采取科学的方法,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对儿童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必须通过一系列训练,增强他们对各种生存境遇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轻易放弃生命,始终斗志昂扬。一个珍爱生命的人才会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才会遵守法制和公德,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多样性、宽容性与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其中许多文化精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道家、儒家的思想以及古诗词对于提高个体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个体和谐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例如道家思想中“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告诫人们要不自是,要自持。“罪莫大于欲也,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告诫人们不要贪图物质享受,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老子》)则讲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对于塑造儿童正直、光明磊落的情怀必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古诗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都是激励人们忠心报国、先公后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教导人们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总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培养儿童人文素质的宝贵资源。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善于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从娃娃抓起,使优秀的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稳固社会主义的道德和信仰,才能实现长久的和谐。
3.民主法制教育。
对儿童进行民主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分的民主,即溺爱;二是过分的专制,即把孩子从出生到参加工作的路全规定好。这两种教育方法都不利于培养儿童的民主观念,前一种方法容易导致儿童放纵任性,长大后随心所欲、无视法制而最终走向犯罪;后一种方法容易造成儿童压抑、反叛甚至仇视社会,最终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毁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给予孩子民主权利,不能溺爱,不专制,让他们从小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然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不压抑孩子,让他们的内心处于和谐状态。
法制教育与民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怎样的民主都有其法律底线。法制教育较多地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到了初中二年级才有法制教材,根据现在犯罪低龄化以及儿童心理成熟期提前的现状,法制教育应当提前到幼儿园阶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社会,要想使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必须从儿童抓起,这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4.国际视野教育。
国际视野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使主体了解国际社会、眼界开阔、具有国际道义和情感。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的密切,竞争前所未有的残酷,环境问题、贫困问题、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中国威胁论”等,使得中国要在未来几十年保持外部环境的和谐充满了挑战。所以我国未来的建设者需要具备国际的视野、国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了解各种文化下的经济运行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
诚然,新闻传媒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使我们的视野越过了东方的界限。但到目前为止,展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仍然几乎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我们自己,非洲、拉丁美洲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不利于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既需要了解发达和富裕的国家,从他们那儿借鉴经验、引进资金和技术,也 需要了解贫穷落后的国家,对他们进行投资和援助。
古语说读书人应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拓展我国儿童的国际视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5.艺术熏陶教育。
艺术熏陶教育是指运用音乐、绘画、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对儿童进行教育,其目的不在于使儿童掌握艺术技能,而在于愉悦儿童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高尚的情操。孔子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就是说诗歌可以鼓舞人的志气,提高人的观察辨别能力。可以增进团结,还能学到讽刺的手法。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也指出“音乐训练内在的和谐,目的在于塑造学习者的心灵”。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歌唱、绘画等艺术手段不仅对于培养儿童的想像力、观察力、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儿童的道德情操、促进儿童实现自身和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儿童的早期艺术教育被扭曲了,绘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弹琴以获奖考级为标准,完全抹杀了艺术教育的娱乐性,更谈不上陶冶情操了。
个人的快乐、幸福既依赖于物质,又依赖于精神,而艺术教育能使个人忘却烦恼、自我安慰,达到自身和谐,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还艺术教育本来的面目。
6.哲学启蒙教育。
儿童哲学启蒙教育是指通过简单的哲学知识教育来提升儿童的思维,使儿童具备初步的辩证法思想,以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我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对丑恶的事物基本上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尽量呈现给儿童美好、光明的一面,只注重树立正面的典型、解释正确的规范,忽视对社会上反面事例、错误观点的剖析,容易使得儿童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遇到假恶丑的现象就一下子从光明之境跌入失望的深渊。更何况我国现在多种经济成分、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念共存。许多社会现象已经不是简单的“好”或者“坏”的问题,如果儿童不具备辩证思维能力,他们就无法理解一些社会现象,以至于自己也变得无所适从、失去信仰。
所以有必要对儿童进行哲学启蒙教育,通过童话、寓言等形式把基本的辩证法思想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心胸开阔。思维灵活,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分析和包容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他们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和谐。
三、重视儿童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教育是我国实现巨大的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源转化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也是促进个体和谐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要想使儿童教育达到预定的目标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不仅要求创造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普及平民教育。而且需要学校和家庭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素质。让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儿童教育,共建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