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核心。怎样才能改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呢?必须做到“有效”,即“有效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发挥师生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教学 师生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是由于语文的性质,在语文教学中,必然要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
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也要求把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核心。但是,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要求学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作品,阅读课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理解,他们没有主动地参与理解。这些教育方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这也背离了《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基本理念。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长久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防止出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两种倾向呢?那就必须做到“有效”,即“有效阅读教学”。何为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就是指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言语技能、发展言语智慧的“学与教”活动。
要实现这种“学与教”活动,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甚至有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市场”,有些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表演课,一堂课下来,对于文本的解读没有一个明确的总结,有些解读明显不当。这时,教师就应该站出来,引导学生学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比如在学生进行某一问题的讨论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总结。在上《社戏》这一课时,对于最后一节“我”为什么觉得“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的理解,学生中出现多种意见:那夜的豆新鲜,戏精彩;那夜我的心情好;那夜我是和朋友一起的……在他们讨论完后教师应该进行概括总结:是农村的自由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关系让我对那夜的豆和戏念念不忘。虽然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阅读教学中适时的指导还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2.感悟:体现学生的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们必须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因为无论教师怎么努力,都不能代替学生思考。通过读,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能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闲着,而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将“满堂灌”变为“师生互动”,使学生高度参与教学行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了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比如在教七年级下册的《童年的朋友》时,就应该让学生先预习,在课上分析文章中的外祖母形象。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能够很好地指出文章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形象,文中的三件事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爱,折射出了外祖母与我朋友式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和讨论,都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内容,能够更进一步掌握描写人物的手法。这样就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
3.分享:注重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甜头,不仅主动参与学,而且参与教。
《爱莲说》中有这样一个名句:“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古语又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对这两句话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很好地指出这是在说人的品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这样教师就参与学生的学中了。
《西游记》学生都看过,在进行名著推荐阅读教学中,学生很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介绍他喜欢的情节,而且有些学生讲得十分精彩。有位同学在讲到阿难、迦叶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时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小说对当时社会中的索贿、受贿现象的嘲讽。有同学综合全书看出其中的妖精有后台的都活着,没有的都被孙悟空打死了,比如金角、银角就被太上老君救走了,而白骨精则被一棒打死了,这也是对现实的无情揭示。学生在解读时,都适时加入了自己的认知,讨论既热烈又有深度,这也是他们参与教的表现。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阅读、评价作品。
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中。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打牢基础,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这样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 9.
[3]吴江市教科室,教研室合编.“有效课堂”学习材料(一).
[4]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
[5]陶行知教育文集.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教学 师生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是由于语文的性质,在语文教学中,必然要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
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也要求把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核心。但是,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要求学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作品,阅读课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理解,他们没有主动地参与理解。这些教育方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这也背离了《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基本理念。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长久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防止出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两种倾向呢?那就必须做到“有效”,即“有效阅读教学”。何为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就是指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言语技能、发展言语智慧的“学与教”活动。
要实现这种“学与教”活动,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甚至有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市场”,有些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表演课,一堂课下来,对于文本的解读没有一个明确的总结,有些解读明显不当。这时,教师就应该站出来,引导学生学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比如在学生进行某一问题的讨论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总结。在上《社戏》这一课时,对于最后一节“我”为什么觉得“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的理解,学生中出现多种意见:那夜的豆新鲜,戏精彩;那夜我的心情好;那夜我是和朋友一起的……在他们讨论完后教师应该进行概括总结:是农村的自由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关系让我对那夜的豆和戏念念不忘。虽然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阅读教学中适时的指导还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2.感悟:体现学生的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们必须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因为无论教师怎么努力,都不能代替学生思考。通过读,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能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闲着,而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将“满堂灌”变为“师生互动”,使学生高度参与教学行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了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比如在教七年级下册的《童年的朋友》时,就应该让学生先预习,在课上分析文章中的外祖母形象。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能够很好地指出文章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形象,文中的三件事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爱,折射出了外祖母与我朋友式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和讨论,都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内容,能够更进一步掌握描写人物的手法。这样就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
3.分享:注重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甜头,不仅主动参与学,而且参与教。
《爱莲说》中有这样一个名句:“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古语又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对这两句话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很好地指出这是在说人的品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这样教师就参与学生的学中了。
《西游记》学生都看过,在进行名著推荐阅读教学中,学生很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介绍他喜欢的情节,而且有些学生讲得十分精彩。有位同学在讲到阿难、迦叶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时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小说对当时社会中的索贿、受贿现象的嘲讽。有同学综合全书看出其中的妖精有后台的都活着,没有的都被孙悟空打死了,比如金角、银角就被太上老君救走了,而白骨精则被一棒打死了,这也是对现实的无情揭示。学生在解读时,都适时加入了自己的认知,讨论既热烈又有深度,这也是他们参与教的表现。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阅读、评价作品。
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中。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打牢基础,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这样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 9.
[3]吴江市教科室,教研室合编.“有效课堂”学习材料(一).
[4]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
[5]陶行知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