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诸葛亮是天才吗?当然不是。不过,诸葛亮的遗传基因不错,有天赋,也就是智商比较高。他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后天的努力。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智商测试方法,对诸葛亮进行测试,估计他那样的智商,大部分人同样具备。就是与诸葛亮同一个时代的人,这样的智商也大有人在。
为什么诸葛亮能取得那么卓越的成就呢?如果也像他那样读书学习和刻苦努力,你能不能也达到他那样的地位,取得那样的成就呢?完全可能。但你要想克隆成诸葛亮就不大可能了,因为你所处的年代不大一样了,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生不逢时”。
现在是和平安定的年代,冷兵器时代的厮杀战法,在今天不大好使。即便你学会了诸葛亮的排兵布阵的本事,也肯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么,我们今天可以向诸葛亮学习什么呢?
诸葛亮与众不同的,或者说是过人之处,不在于他是不是天才,也不在于他的智商有多高,关键在于他的思维方法,在于他考虑问题的角度、深度和高度,那是非常人所能达到的。假如把他这两下子学到手,恐怕不说是所向披靡,也可以驰骋天下。
二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他指挥打仗神机妙算,变化多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综观他的军事生涯,却有过三回“马失前蹄”放跑敌方首脑人物的记录。
他放跑的都是谁啊?头一个是曹操,第二个是陆逊,最后是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要搁我们有些人来看,诸葛亮怎么这么臭啊?俗话说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这几个人要是被诸葛亮抓获,那天下肯定就是蜀国的了,三国的历史就被诸葛亮改写了。前几年人家美国打伊拉克,一开始玩的不就是“斩首行动”吗?
话说曹操赤壁兵败,溃退华容道,中了蜀军的埋伏。曹操已经绝望,准备束手就擒,但是,来擒拿他的是原来的老部下关羽,结果竟然绝处逢生了。这件事情,不少人以为是关羽的过失。其实,是诸葛亮借关云长的手,玩了个“捉放曹”。当时,刘备曾问起这件事情的缘由,诸葛亮也没有讲自己的心里话,而是以“天不灭曹”、“曹贼命不该绝,索性送关羽一个人情。”三言两语就给掩饰过去了。
诸葛亮干嘛要放曹操呢?诸葛亮是从“三足鼎立”这个大局来考虑的。如果曹操被杀,或是被俘虏,那么魏国势必大乱,这样孙权和刘备就可以乘势攻打到许都,甚至可以取得比长江之役还要大的胜利。可是谁能拿到这个胜利果实呢?是刘备还是孙权呢?刘备的兵马本来就少得可怜,区区数千人马,根本吃不动那么大一桌美餐,如果要攻打许昌,少不了损兵折将。即使损伤几千人马,对刘备来说也是损伤惨重。最终能够尝到胜利果实,获得最大利益的必将是孙权。
刘备在这次角斗中,只能是替孙权作嫁衣裳。从刘备这个角度来讲,灭了曹操就是为东吴做贡献。只要魏国内部一乱,孙权就没有了强大的对手,也可以说是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要收拾谁就可以收拾谁,包括潜在的对手刘备。
诸葛亮这样分析起来,得出什么结论呢?杀了曹操不就等于自杀吗?这是最大的赔本的买卖,从哪方面说也是划不来,不上算,索性就放曹操一马吧!曹操只要一回到许昌,魏国就不会乱,东吴就不能掉以轻心。可是有一条,虽然我有意放曹操,却绝不能让曹操晓得我的真实用意。于是,诸葛亮就想到了与曹操有些瓜葛的关羽。
有这样思考问题深度的,在当年能有几个人?刘备肯定猜不透。诸葛亮又不能如实告诉他,一旦和他交了实底,他还不告诉与他有手足之情的结义兄弟关羽?那关羽放不放曹操就不好说了。诸葛亮独到的思维方式就体现在这里,只好“欺君”,或者说糊弄“主公”。诸葛亮估计刘备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干脆就云山雾罩地讲什么“天不灭曹”。但是说到底,还是为了刘备的利益,从根本上他是问心无愧的。
第二回,是刘备作了蜀国皇帝后,觉得自己了不得了,没有诸葛亮照样可以打胜仗,于是不顾众多臣子们的反对,御驾亲征,攻打东吴。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打得一塌糊涂,在湖北夷陵被人家火烧连营七百里,落荒而逃。
就这一点来说,陆逊无疑是蜀国上下最大的仇敌。要说陆逊打败一位蜀国皇帝可谓“牛”了,可他忘了,刘备不过是只有驭人之术,而无带兵能力。蜀国皇帝打了败仗,并不等于蜀国就败了。蜀国还有能人,只不过不愿意与东吴为敌,不和吴国一般见识罢了。五虎上将之一的赵子龙,就公开反对皇帝御驾亲征,反对与东吴撕破脸,让皇帝很不高兴。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一看劝不住刘备,加上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又是东吴的重臣,只好为了避嫌一躲了之。但是,当他看了刘备的扎营图本,推断出刘备此役必败。怎么办?得告诉陆逊这小子:蜀国皇帝不会打仗,并不等于蜀国就没人会打仗了。于是,诸葛亮在长江夔关附近的鱼腹浦摆下了石头阵。但是,从战略上考虑,还要继续维持与东吴的合作伙伴关系,蜀国不能两面受敌。
让胜利冲昏头脑的陆逊,真的就按照诸葛亮的推算进入了石头阵。据《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这个石头阵在今四川奉节县,瞿塘峡人口处的长江河原上,分为洞当、中黄、龙腾、鸟飞、虎翼、折冲、连衡、握机八阵,布如棋盘,坚如铜墙,迷雾密聚,变化无端,可比10万精兵。正当陆逊在石头阵中走投无路,哀叹“吾命休矣”时,诸葛亮安排自己的老丈人黄承彦,把陆逊救出了迷魂阵。
这一手,可谓一箭三雕:第一,让刘备感到是诸葛亮救了他一驾,挡住了东吴兵马的追杀;第二,不让刘备明白,是诸葛亮放了陆逊。如果刘备知道是诸葛亮暗地里放了陆逊,还不和他翻脸?那怎么办呢?诸葛亮选择了自己的老丈人,让他把陆逊救出了石头阵;第三,让陆逊早点退兵,别得理不饶人。
黄承彦特意告诉陆逊,说诸葛亮吩咐过他:“日后有东吴大将迷入此阵,别领他出来。”放陆逊完全是他黄承彦自作主张,是因为“老夫平时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这话谁能相信?肯定是为诸葛亮开脱责任。陆逊不由得感叹道:“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下令班师。诸葛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八阵图”,陆逊凭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胜利之勇,乘胜追击,攻打白帝城,那刘备会不会被俘也是很难说的。但是陆逊是聪明人,他知道是诸葛亮放了自己一马,如果不给诸葛亮面子,万一诸葛亮煽动魏国攻打东吴,东吴就将处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刚取得的那点胜利也就会化为乌有了。
第三回是放了司马懿父子三人。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是这样捕述的:说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诓进了上方谷。蜀军从山上用火把烧断了谷口,又射下火箭,点燃了预先埋伏好的地雷和干柴,一时火势冲天。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认为必死无疑了。却不想,天降暴雨,浇灭了烈火不说,还让地雷火药失去了效用。司马懿趁势杀出了谷口。事后诸葛亮说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助吾。”
怎么这场雨来得就这么巧呢?按理说,诸葛亮对天气是研究到家了的。我们都知道他每天夜观天象,掐着手指头一算,就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无论是草船借箭也好,还是巧借东风也罢,都预测得非常准确。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偏偏老天爷和他过不去呢?有人说这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是,诸葛亮这回肯定又是故技重演。从三国鼎立的稳定大局着想,他同样不想致司马懿父子于死地,只不过这一次是借了老天爷的手罢了。
诸葛亮为什么三次放走敌酋,让已经是煮熟的鸭子飞了呢?他的想法怎么总是与大家相反呢?其实,奥妙就在“相反”两字上。诸葛亮的思维方法是什么?就是逆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大家都知道“空城计”吧?说的是诸葛亮首出祁山,马谡丢失街亭后,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杀奔西县而来。身边仅有5000老弱残兵的诸葛亮,下令收起旌旗,打开四门。司马懿见城门外百姓扫地、洒水,城楼上诸葛亮在抚琴取乐,他断定城内必有埋伏,遂下令火速退军。他觉得诸葛亮一生谨慎,是不可能冒这个险的。不想诸葛亮来了个满拧,想不上当都不行啊!
诸葛亮这种逆向式的思维方法,也是导致长达1700多年来,人们对他有着诸多争议之所在。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做事是谦虚谨慎,循规蹈矩,实际上却是随机应变,创新求异。他在兵法里明确地讲:必胜之术,在于应机。创新也好,求异也好,为的都是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掌握先机,稳操胜券。
诸葛亮创新求异也体现在装备的制造上。陈寿《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性格是“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连弩”是可以一次连射10支箭的弓箭,“木牛”和“流马”是两种木制的运输机械,皆为诸葛亮所发明创造。可见诸葛亮是很有创造精神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衡量标准,也算得上是个创新型人才了。
当然,诸葛亮的逆向思维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沿着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圈扣一圈地螺旋式深入的。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且做到滴水不漏、天衣无缝。
诸葛亮“三放敌酋”原因,就在于他彻底看清了天下大势,看清了历史的规律。他认为,对蜀国最有利的是三国鼎立,互相牵制,无论吴国或者是魏国哪一国独大,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都无力与之对抗。他完全可以杀了曹操,杀了司马懿父子,但是最后得势的将是东吴。他也完全可以杀了陆逊,但是最终得便宜的是魏国。这两种情况无论出现那一种,在诸葛亮看来对蜀国都是灭顶之灾。所以,诸葛亮在胜的时候想到的是更为可怕的败,每次就来一把别人无法理解的“网开一面”。而他自己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现在,有人说诸葛亮是“智圣”,也有人说是他是伪智慧;有人说诸葛亮是成功的,也有人说他必败无疑。诸葛亮真的是个失败者吗?其实,智商再高的人,才能再卓越的人,如果没有命运的青睐,没有给你机遇,没有给你适合的环境,你也不能成功。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诸葛亮所处的历史时期就恰好只能是“分”的时期,这是诸葛亮所改变不了的历史规律。不管什么人,什么事情,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六字真言”。哪六个字?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缺的就是这个“天时”。
诸葛亮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什么世道?是个连年战火的时代,是争权夺势的岁月。恰恰是这个时代,给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可以显示他才华的舞台,所谓乱世出英雄。那个历史时期,需要能带兵打仗的英雄,需要左右战争胜负的出类拔萃者,这就给准备当统帅的人提供了外部条件。时代,给了你一个机会,抓住了这个机会,那么你就可能成功了。
所谓地利,就是你周围要有一个好的氛围。没有一个相应的氛围,再伟大的天才也将一事无成。
假如你是一个极有音乐天赋的人,可你生活在没有音乐氛围的空间,没有摸过钢琴,就不可能成为钢琴家。
有着篮球天赋的人,一直没有见过篮球场,不知道篮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能去打NBA?姚明如果不是从小接触篮球,接受这方面的专业训练,也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所谓人和,就是得有人支持你,帮助你,得有人捧场。少一点拆台的、捣乱的、犯坏的,就会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就会更快地走向辉煌,走向成功。
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外部环境的问题,一个人能够左右的还是自己的选择,也就是发挥内因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比如:从什么角度考虑你学习的方向,从哪一方面考虑专业的选择,选择的这个专业能够给你带来什么,你能够在这个领域达到什么高度,什么水平。
虽然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毕竟有近有远。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面临多种选择,你怎么决定?为什么这么决定?如果你的思维方法正确,那就找到了捷径,就成功了一半。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关注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他的思维方法是怎么成形的缘由。
诸葛亮的思维方法是怎么形成的呢?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是从哪里来的?是生而知之吗?答日:非也。肯定是学而知之了。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是怎么形成的?是先天爹妈给的吗?当然不是,而是与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阅历有关联,是后天接受教育和辛勤实践的结果。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诸葛亮是天才吗?当然不是。不过,诸葛亮的遗传基因不错,有天赋,也就是智商比较高。他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后天的努力。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智商测试方法,对诸葛亮进行测试,估计他那样的智商,大部分人同样具备。就是与诸葛亮同一个时代的人,这样的智商也大有人在。
为什么诸葛亮能取得那么卓越的成就呢?如果也像他那样读书学习和刻苦努力,你能不能也达到他那样的地位,取得那样的成就呢?完全可能。但你要想克隆成诸葛亮就不大可能了,因为你所处的年代不大一样了,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生不逢时”。
现在是和平安定的年代,冷兵器时代的厮杀战法,在今天不大好使。即便你学会了诸葛亮的排兵布阵的本事,也肯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么,我们今天可以向诸葛亮学习什么呢?
诸葛亮与众不同的,或者说是过人之处,不在于他是不是天才,也不在于他的智商有多高,关键在于他的思维方法,在于他考虑问题的角度、深度和高度,那是非常人所能达到的。假如把他这两下子学到手,恐怕不说是所向披靡,也可以驰骋天下。
二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他指挥打仗神机妙算,变化多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综观他的军事生涯,却有过三回“马失前蹄”放跑敌方首脑人物的记录。
他放跑的都是谁啊?头一个是曹操,第二个是陆逊,最后是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要搁我们有些人来看,诸葛亮怎么这么臭啊?俗话说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这几个人要是被诸葛亮抓获,那天下肯定就是蜀国的了,三国的历史就被诸葛亮改写了。前几年人家美国打伊拉克,一开始玩的不就是“斩首行动”吗?
话说曹操赤壁兵败,溃退华容道,中了蜀军的埋伏。曹操已经绝望,准备束手就擒,但是,来擒拿他的是原来的老部下关羽,结果竟然绝处逢生了。这件事情,不少人以为是关羽的过失。其实,是诸葛亮借关云长的手,玩了个“捉放曹”。当时,刘备曾问起这件事情的缘由,诸葛亮也没有讲自己的心里话,而是以“天不灭曹”、“曹贼命不该绝,索性送关羽一个人情。”三言两语就给掩饰过去了。
诸葛亮干嘛要放曹操呢?诸葛亮是从“三足鼎立”这个大局来考虑的。如果曹操被杀,或是被俘虏,那么魏国势必大乱,这样孙权和刘备就可以乘势攻打到许都,甚至可以取得比长江之役还要大的胜利。可是谁能拿到这个胜利果实呢?是刘备还是孙权呢?刘备的兵马本来就少得可怜,区区数千人马,根本吃不动那么大一桌美餐,如果要攻打许昌,少不了损兵折将。即使损伤几千人马,对刘备来说也是损伤惨重。最终能够尝到胜利果实,获得最大利益的必将是孙权。
刘备在这次角斗中,只能是替孙权作嫁衣裳。从刘备这个角度来讲,灭了曹操就是为东吴做贡献。只要魏国内部一乱,孙权就没有了强大的对手,也可以说是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要收拾谁就可以收拾谁,包括潜在的对手刘备。
诸葛亮这样分析起来,得出什么结论呢?杀了曹操不就等于自杀吗?这是最大的赔本的买卖,从哪方面说也是划不来,不上算,索性就放曹操一马吧!曹操只要一回到许昌,魏国就不会乱,东吴就不能掉以轻心。可是有一条,虽然我有意放曹操,却绝不能让曹操晓得我的真实用意。于是,诸葛亮就想到了与曹操有些瓜葛的关羽。
有这样思考问题深度的,在当年能有几个人?刘备肯定猜不透。诸葛亮又不能如实告诉他,一旦和他交了实底,他还不告诉与他有手足之情的结义兄弟关羽?那关羽放不放曹操就不好说了。诸葛亮独到的思维方式就体现在这里,只好“欺君”,或者说糊弄“主公”。诸葛亮估计刘备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干脆就云山雾罩地讲什么“天不灭曹”。但是说到底,还是为了刘备的利益,从根本上他是问心无愧的。
第二回,是刘备作了蜀国皇帝后,觉得自己了不得了,没有诸葛亮照样可以打胜仗,于是不顾众多臣子们的反对,御驾亲征,攻打东吴。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打得一塌糊涂,在湖北夷陵被人家火烧连营七百里,落荒而逃。
就这一点来说,陆逊无疑是蜀国上下最大的仇敌。要说陆逊打败一位蜀国皇帝可谓“牛”了,可他忘了,刘备不过是只有驭人之术,而无带兵能力。蜀国皇帝打了败仗,并不等于蜀国就败了。蜀国还有能人,只不过不愿意与东吴为敌,不和吴国一般见识罢了。五虎上将之一的赵子龙,就公开反对皇帝御驾亲征,反对与东吴撕破脸,让皇帝很不高兴。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一看劝不住刘备,加上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又是东吴的重臣,只好为了避嫌一躲了之。但是,当他看了刘备的扎营图本,推断出刘备此役必败。怎么办?得告诉陆逊这小子:蜀国皇帝不会打仗,并不等于蜀国就没人会打仗了。于是,诸葛亮在长江夔关附近的鱼腹浦摆下了石头阵。但是,从战略上考虑,还要继续维持与东吴的合作伙伴关系,蜀国不能两面受敌。
让胜利冲昏头脑的陆逊,真的就按照诸葛亮的推算进入了石头阵。据《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这个石头阵在今四川奉节县,瞿塘峡人口处的长江河原上,分为洞当、中黄、龙腾、鸟飞、虎翼、折冲、连衡、握机八阵,布如棋盘,坚如铜墙,迷雾密聚,变化无端,可比10万精兵。正当陆逊在石头阵中走投无路,哀叹“吾命休矣”时,诸葛亮安排自己的老丈人黄承彦,把陆逊救出了迷魂阵。
这一手,可谓一箭三雕:第一,让刘备感到是诸葛亮救了他一驾,挡住了东吴兵马的追杀;第二,不让刘备明白,是诸葛亮放了陆逊。如果刘备知道是诸葛亮暗地里放了陆逊,还不和他翻脸?那怎么办呢?诸葛亮选择了自己的老丈人,让他把陆逊救出了石头阵;第三,让陆逊早点退兵,别得理不饶人。
黄承彦特意告诉陆逊,说诸葛亮吩咐过他:“日后有东吴大将迷入此阵,别领他出来。”放陆逊完全是他黄承彦自作主张,是因为“老夫平时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这话谁能相信?肯定是为诸葛亮开脱责任。陆逊不由得感叹道:“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下令班师。诸葛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八阵图”,陆逊凭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胜利之勇,乘胜追击,攻打白帝城,那刘备会不会被俘也是很难说的。但是陆逊是聪明人,他知道是诸葛亮放了自己一马,如果不给诸葛亮面子,万一诸葛亮煽动魏国攻打东吴,东吴就将处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刚取得的那点胜利也就会化为乌有了。
第三回是放了司马懿父子三人。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是这样捕述的:说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诓进了上方谷。蜀军从山上用火把烧断了谷口,又射下火箭,点燃了预先埋伏好的地雷和干柴,一时火势冲天。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认为必死无疑了。却不想,天降暴雨,浇灭了烈火不说,还让地雷火药失去了效用。司马懿趁势杀出了谷口。事后诸葛亮说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助吾。”
怎么这场雨来得就这么巧呢?按理说,诸葛亮对天气是研究到家了的。我们都知道他每天夜观天象,掐着手指头一算,就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无论是草船借箭也好,还是巧借东风也罢,都预测得非常准确。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偏偏老天爷和他过不去呢?有人说这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是,诸葛亮这回肯定又是故技重演。从三国鼎立的稳定大局着想,他同样不想致司马懿父子于死地,只不过这一次是借了老天爷的手罢了。
诸葛亮为什么三次放走敌酋,让已经是煮熟的鸭子飞了呢?他的想法怎么总是与大家相反呢?其实,奥妙就在“相反”两字上。诸葛亮的思维方法是什么?就是逆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大家都知道“空城计”吧?说的是诸葛亮首出祁山,马谡丢失街亭后,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杀奔西县而来。身边仅有5000老弱残兵的诸葛亮,下令收起旌旗,打开四门。司马懿见城门外百姓扫地、洒水,城楼上诸葛亮在抚琴取乐,他断定城内必有埋伏,遂下令火速退军。他觉得诸葛亮一生谨慎,是不可能冒这个险的。不想诸葛亮来了个满拧,想不上当都不行啊!
诸葛亮这种逆向式的思维方法,也是导致长达1700多年来,人们对他有着诸多争议之所在。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做事是谦虚谨慎,循规蹈矩,实际上却是随机应变,创新求异。他在兵法里明确地讲:必胜之术,在于应机。创新也好,求异也好,为的都是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掌握先机,稳操胜券。
诸葛亮创新求异也体现在装备的制造上。陈寿《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性格是“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连弩”是可以一次连射10支箭的弓箭,“木牛”和“流马”是两种木制的运输机械,皆为诸葛亮所发明创造。可见诸葛亮是很有创造精神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衡量标准,也算得上是个创新型人才了。
当然,诸葛亮的逆向思维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沿着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圈扣一圈地螺旋式深入的。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且做到滴水不漏、天衣无缝。
诸葛亮“三放敌酋”原因,就在于他彻底看清了天下大势,看清了历史的规律。他认为,对蜀国最有利的是三国鼎立,互相牵制,无论吴国或者是魏国哪一国独大,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都无力与之对抗。他完全可以杀了曹操,杀了司马懿父子,但是最后得势的将是东吴。他也完全可以杀了陆逊,但是最终得便宜的是魏国。这两种情况无论出现那一种,在诸葛亮看来对蜀国都是灭顶之灾。所以,诸葛亮在胜的时候想到的是更为可怕的败,每次就来一把别人无法理解的“网开一面”。而他自己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现在,有人说诸葛亮是“智圣”,也有人说是他是伪智慧;有人说诸葛亮是成功的,也有人说他必败无疑。诸葛亮真的是个失败者吗?其实,智商再高的人,才能再卓越的人,如果没有命运的青睐,没有给你机遇,没有给你适合的环境,你也不能成功。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诸葛亮所处的历史时期就恰好只能是“分”的时期,这是诸葛亮所改变不了的历史规律。不管什么人,什么事情,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六字真言”。哪六个字?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缺的就是这个“天时”。
诸葛亮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什么世道?是个连年战火的时代,是争权夺势的岁月。恰恰是这个时代,给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可以显示他才华的舞台,所谓乱世出英雄。那个历史时期,需要能带兵打仗的英雄,需要左右战争胜负的出类拔萃者,这就给准备当统帅的人提供了外部条件。时代,给了你一个机会,抓住了这个机会,那么你就可能成功了。
所谓地利,就是你周围要有一个好的氛围。没有一个相应的氛围,再伟大的天才也将一事无成。
假如你是一个极有音乐天赋的人,可你生活在没有音乐氛围的空间,没有摸过钢琴,就不可能成为钢琴家。
有着篮球天赋的人,一直没有见过篮球场,不知道篮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能去打NBA?姚明如果不是从小接触篮球,接受这方面的专业训练,也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所谓人和,就是得有人支持你,帮助你,得有人捧场。少一点拆台的、捣乱的、犯坏的,就会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就会更快地走向辉煌,走向成功。
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外部环境的问题,一个人能够左右的还是自己的选择,也就是发挥内因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比如:从什么角度考虑你学习的方向,从哪一方面考虑专业的选择,选择的这个专业能够给你带来什么,你能够在这个领域达到什么高度,什么水平。
虽然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毕竟有近有远。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面临多种选择,你怎么决定?为什么这么决定?如果你的思维方法正确,那就找到了捷径,就成功了一半。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关注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他的思维方法是怎么成形的缘由。
诸葛亮的思维方法是怎么形成的呢?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是从哪里来的?是生而知之吗?答日:非也。肯定是学而知之了。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是怎么形成的?是先天爹妈给的吗?当然不是,而是与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阅历有关联,是后天接受教育和辛勤实践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