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中,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怎样促进学呢?最近,我随教研室的同志一起听了周老师的一节数学复习课,感触很深,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
课上的前7分钟,周老师组织学生复习了有关角的知识,巩固了用量角器求角、三角形的概念等知识与技能后,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随意画两个三角形,然后仔细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些什么?
学生们可积极了,他们很快在自己的白纸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争着说出两个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随着观察的深入,学生还发现了这两个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不相同的特点。周老师问道:大家都认为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都不一样,那么,能不能去猜测一下,如果我们将这两个三角形各自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和会不会是一样的呢?你将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究竟是对还是不对呢?
于是,全班学生都按小组开始了自己的尝试性探索活动:先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再将这些结果加起来。学生的活动是在周老师的想象之中的,但是他们的结论却在周老师的意料之外。各小组报出自己得出的数据:有的是181°,有的是180°,有的是179°,有的是179.5°……结论是:不一样!
周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180°。不一样的结果,是量角器测量误差所致。那么,周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肯定了学生自己的发现和结论,同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虽然每个人将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后结果不一样,但是它们为什么这么接近呢?我们测量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呢?
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讨论、尝试、观察,终于使学生发现:因为在量角的时候,由于都是取整数,所以就会有误差,而且,每量一次,都会有一次误差,我们量了三次,所以误差就更大些。
问题找到了,周老师的课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没有。他又问学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少这种误差呢?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只量一次。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只量一次呢?又是讨论、尝试和观察。一部份学生沉默不语,周老师不时走到学生们中间,启发并参加学生们的讨论。讨论又激烈起来,只见有的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在交头接耳,有的学生在重新拼图……当学生们试图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去度量的时候,特征也就发现了:三个角拼成了一条直线。
周老师又问:怎么证明这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呢?我们现在能得到些什么结论呢?
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尝试、修正和總结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以下是我听课之后的思考。
如果要讲一个相同的故事的话,可能你会感觉到,我们往往还是将学习目标主要指向结论——一个陈述性的真实,即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而不会去太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和探究,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性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性的策略?掌握哪些探究性的方法?然而,教的本质是引导,周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要求。他这节课讲得如此精彩,关键是他尊重学生的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他对学生的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从探究内容到思维方法,一步步引向深入,当学生的结论不一样的时候,他不是轻易地告诉结论,而是在肯定学生自己的发现和结论的同时,鼓励启发学生继续探究,终于使学生发现了误差的原因;当一部分学生的探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是拖着他们走,而是自己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换意见,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研究,让学生们最终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奥秘。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反而要多加鼓励,要引导其做出恰当的解释,甚至引导其进行实验探究,寻找问题之所在。这样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让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为今后的创新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分析数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大胆设想,也勇于打破常规,能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
目前,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之间缺少碰撞,合作流于形式。例如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唤醒时,便让学生当听众。所谓合作,也总是教师先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无边无际地讨论。教室里你一言,我一语,闹闹嚷嚷一通后,便草草收场,然后由老师说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做虽然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又如有的问题并不困难,甚至毫无讨论价值,也要安排小组讨论,无端地浪费时间。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担心学生学得不好,喜欢满堂讲,导致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不到发展,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已成为了改革的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了时代的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培养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学会自己探究新知,学会创新学习,这是对当今学生提出的较高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师应该真实履行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多让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应该以周老师的教学行为作为借鉴,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上的前7分钟,周老师组织学生复习了有关角的知识,巩固了用量角器求角、三角形的概念等知识与技能后,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随意画两个三角形,然后仔细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些什么?
学生们可积极了,他们很快在自己的白纸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争着说出两个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随着观察的深入,学生还发现了这两个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不相同的特点。周老师问道:大家都认为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都不一样,那么,能不能去猜测一下,如果我们将这两个三角形各自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和会不会是一样的呢?你将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究竟是对还是不对呢?
于是,全班学生都按小组开始了自己的尝试性探索活动:先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再将这些结果加起来。学生的活动是在周老师的想象之中的,但是他们的结论却在周老师的意料之外。各小组报出自己得出的数据:有的是181°,有的是180°,有的是179°,有的是179.5°……结论是:不一样!
周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180°。不一样的结果,是量角器测量误差所致。那么,周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肯定了学生自己的发现和结论,同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虽然每个人将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后结果不一样,但是它们为什么这么接近呢?我们测量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呢?
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讨论、尝试、观察,终于使学生发现:因为在量角的时候,由于都是取整数,所以就会有误差,而且,每量一次,都会有一次误差,我们量了三次,所以误差就更大些。
问题找到了,周老师的课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没有。他又问学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少这种误差呢?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只量一次。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只量一次呢?又是讨论、尝试和观察。一部份学生沉默不语,周老师不时走到学生们中间,启发并参加学生们的讨论。讨论又激烈起来,只见有的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在交头接耳,有的学生在重新拼图……当学生们试图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去度量的时候,特征也就发现了:三个角拼成了一条直线。
周老师又问:怎么证明这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呢?我们现在能得到些什么结论呢?
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尝试、修正和總结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以下是我听课之后的思考。
如果要讲一个相同的故事的话,可能你会感觉到,我们往往还是将学习目标主要指向结论——一个陈述性的真实,即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而不会去太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和探究,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性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性的策略?掌握哪些探究性的方法?然而,教的本质是引导,周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要求。他这节课讲得如此精彩,关键是他尊重学生的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他对学生的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从探究内容到思维方法,一步步引向深入,当学生的结论不一样的时候,他不是轻易地告诉结论,而是在肯定学生自己的发现和结论的同时,鼓励启发学生继续探究,终于使学生发现了误差的原因;当一部分学生的探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是拖着他们走,而是自己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换意见,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研究,让学生们最终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奥秘。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反而要多加鼓励,要引导其做出恰当的解释,甚至引导其进行实验探究,寻找问题之所在。这样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让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为今后的创新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分析数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大胆设想,也勇于打破常规,能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
目前,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之间缺少碰撞,合作流于形式。例如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唤醒时,便让学生当听众。所谓合作,也总是教师先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无边无际地讨论。教室里你一言,我一语,闹闹嚷嚷一通后,便草草收场,然后由老师说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做虽然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又如有的问题并不困难,甚至毫无讨论价值,也要安排小组讨论,无端地浪费时间。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担心学生学得不好,喜欢满堂讲,导致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不到发展,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已成为了改革的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了时代的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培养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学会自己探究新知,学会创新学习,这是对当今学生提出的较高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师应该真实履行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多让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应该以周老师的教学行为作为借鉴,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