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人文贫困;“三农”问题;扶贫开发;经济新常态;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弱势群体
摘要: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农村贫困外在表现为经济贫困,但实质上是基于人力、知识和权利等维度的人文贫困,而“包容性发展”理念则强调“机会平等”、“成果共享”、“人文关怀”和“协调发展”等理念。从社会排斥的理论维度和“非包容性发展”的现实导向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人文贫困的致因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包容性发展的价值理念与我国农村人文扶贫的价值取向耦合,它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以“培育人力资本”为价值导向,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价值原则,以“实现社会权利平等”为价值目标的农村人文扶贫开发的包容性价值取向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3-0036-08
Identification of Rural Human Poverty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YAO Yunyun, BAN Baoshe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China)
Key words: human poverty; issues related with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ruralurban dual structur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quality in public services; disadvantaged group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 is a major one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ask when we develop the new rural. Rural poverty is on the surface, but it is as a matter of fact human poverty in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deficiency in human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nd equal rights.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cludes the concepts of “equal opportunity”, “sharing of achievements”, “humanistic car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entails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t can provide the basic value and action guide for the design and adjustment of policies, which will affect the direction of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n Chin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一半以上。而农村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较差、底子薄,贫困人口也较多。截至2013年我国还有“约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12万个贫困村,832个扶贫开发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1〕。可以说,“中国扶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2〕。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在经济新常态①下,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②建设,为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而科学定性我国农村贫困性质,找准农村贫困的根源,探索与反思农村扶贫开发的价值取向,是破解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重大任务。
一、贫困研究的范式转轨:对人文贫困的关注英国人最早对贫困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济学家本杰明·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和汤森德(Townsend)提出了“资源缺乏贫困论”〔3〕,奥本海默(Oppenheim)在其著作《贫困真相》中提出“机会剥夺贫困论”〔4〕。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提出“文化贫困”〔5〕,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贫困与饥荒》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可行能力贫困”理论〔6〕。众多学者从经济、机会、文化、能力、权利等角度对“贫困”进行深入研究,贫困的概念界定也在不断拓展〔7〕。为了进一步理解贫困的本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全新的“人文贫困”(Human Poverty)概念,由此开启了理论界对人文贫困问题的研究。《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文贫困是人们健康长寿生活的被剥夺、知识的匮乏、体面生活的丧失以及缺少参与等多方面的贫困”〔8〕,主要包括收入贫困、权利贫困、人力贫困和知识贫困。国内学者徐贵恒提出,“人文贫困是基于生存能力贫困、发展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的综合贫困,其实质是对人类基本权利和能力的剥夺”〔9〕。郑晶总结说,“人文贫困的核心是权利贫困、人力贫困和知识贫困”〔10〕。叶普万在《贫困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人文贫困主要包括收入贫困、权利贫困、知识贫困和人力贫困”〔11〕。 (3)以“实现社会权利平等”为价值目标,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法律制度,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权利,消除其参与、分享障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保障措施,彰显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享受到的社会保障项目仅限于低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救助,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尚缺少其他社会保障。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缺失是我国农村新贫困人口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的社会权利,最关键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承接城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体系,建立能适应农村不同地区各类劳动者的一体化养老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其次,构建基于“权利、机会、分配”三维度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以不断消除人民参与、分享成果方面的障碍。最后,加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分步骤分批次完善关于失独家庭扶助、孤残儿童救助、养老医疗异地转移等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快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建设,强化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相关监督责任。
注释:
①“经济新常态”概念最早见于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要从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增加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
②“物的新农村”主要指道路、饮水、电力和住房等人居环境的改善。“人的新农村”主要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留守群体的关爱和乡土文化、乡村文明等人文建设。
③张德元在其文章《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中提出,我国农民收入贫困只是贫困结果不是贫困原因,农村人文贫困加剧了农民收入贫困,农村的人文贫困甚于经济贫困。郑晶提出中国农村的贫困是全方位的贫困,是典型的人文贫困。东波在《农村人文贫困与社会工作介入》中明确提出,我国农村贫困实质是人文贫困。
④White和Anderson将贫困人群的收入增长高于社会平均收入增长界定为“益贫式增长”;Ravallion和Chen则提出,“益贫式增长”就是贫困人口减少的增长。Kakwani和Pernia认为,只有贫困状况有所改善,收入分配更为均等才能算作益贫式增长。益贫式增长强调“消除贫困首先必须为贫困人口消除妨碍参与经济增长的外部障碍,提供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参与经济增长的能力”。
⑤拉诺尔所说的“社会排斥”概念特指当时法国国内的一部分“受排斥者”,包括精神和身体残疾者、自杀者、老年患者、受虐儿童、药物滥用者、越执者、单亲父母、多问题家庭、边缘人、反社会的人和社会不适应者,他们缺少社会保障,同时又被认定为“社会问题”。
⑥“涓滴理论”也称作涓滴效应,指经济增长的得益会自动扩散至全社会各阶层和部门,从而使贫困人口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减少。
⑦本文将“中国式失衡”界定为我国在经济结构、资源拥有、收入分配以及权利获得等方面的失衡现象。失衡发展的最终可能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⑧孙立平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断裂社会”的论述。认为,我国近30年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出现了社会的结构性断裂。断裂的层面之一发生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表现为工农业之间断裂、城乡居民收入的断裂、城乡科技文化素质断裂、城乡医疗卫生发展及公共设施断裂、城乡社会保障断裂等,农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处于边缘状态。
⑨人力资本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总称,包括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医疗和健康、培训、教育等内容。
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即要求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又要求“享受均等”。农村公共服务主要指为农村居民所共同享用,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共同需要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希.201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EB/OL〕.(20150226)〔20151109〕.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26/c_111444738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EB/OL〕.(20111116)〔201511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1/16/c_111171617.htm.
〔3〕Peter Townsend.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M〕.London:Allen Lane and Penguin Books,1979:915.
〔4〕Carey Oppenheim, Lisa Harker.Poverty:The Facts (3rd ed)〔M〕.London: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6:52.
〔5〕奥斯卡·刘易斯.贫穷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一日生活的实录〔M〕.丘廷亮,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107.
〔6〕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34.
〔7〕王春萍.可行能力视角下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研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9-41.
〔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M〕.林万里,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6-17. 〔9〕徐贵恒.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4-97.
〔10〕郑晶.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5.
〔11〕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8.
〔12〕姚云云.基于人文贫困维度的中国农村扶贫政策重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逻辑〔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9.
〔13〕徐勇.中国农村调查:百村十年观察(2006年卷)〔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282-283.
〔1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1-12,16-17.
〔1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93-295,387,34.
〔16〕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80225)〔20151109〕.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5_402464279.htm.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741.
〔18〕民政部.社会服务统计季报(2015年1季度)〔EB/OL〕.(20150429)〔20151109〕.http://files2.mca.gov.cn/cws/201504/20150429113520825.htm.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743.
〔20〕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2.
〔21〕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3-15.
〔22〕邱耕田,张荣洁.论包容性发展〔J〕.学习与探索,2011,(1):53-57.
〔23〕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论发展与政策体系——兼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问题〔J〕.领导科学,2010,(12):12-14.
〔24〕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J〕.思想战线,2007,(1):11-19.
〔25〕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2009:5-7.
〔26〕张映芹.构建中国特色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与路径选择〔J〕.思想战线,2010,(5):34-40.
〔27〕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4-14.
〔28〕高传胜.论公共服务供给与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J〕.东岳论丛,2011,(12):67-72.
〔29〕陈宪.包容性增长: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增长〔N〕.文汇报,20101014(5).
〔30〕张新文.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我国农村扶贫〔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
〔31〕FingerJ M. Poor Peoples Knowledge:Helping Poor People to Earn from Their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J〕.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the Business Disciplines,2006, (5):21-34.
〔32〕姚云云,刘金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逻辑动因及路径探索〔J〕.求实,2015,(8):54-60.
〔33〕姚云云,郑克岭.包容性增长: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新范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3):71-76.
(责任编辑:叶光雄)
摘要: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农村贫困外在表现为经济贫困,但实质上是基于人力、知识和权利等维度的人文贫困,而“包容性发展”理念则强调“机会平等”、“成果共享”、“人文关怀”和“协调发展”等理念。从社会排斥的理论维度和“非包容性发展”的现实导向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人文贫困的致因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包容性发展的价值理念与我国农村人文扶贫的价值取向耦合,它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以“培育人力资本”为价值导向,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价值原则,以“实现社会权利平等”为价值目标的农村人文扶贫开发的包容性价值取向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3-0036-08
Identification of Rural Human Poverty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YAO Yunyun, BAN Baoshe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China)
Key words: human poverty; issues related with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ruralurban dual structur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quality in public services; disadvantaged group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 is a major one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ask when we develop the new rural. Rural poverty is on the surface, but it is as a matter of fact human poverty in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deficiency in human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nd equal rights.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cludes the concepts of “equal opportunity”, “sharing of achievements”, “humanistic car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entails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t can provide the basic value and action guide for the design and adjustment of policies, which will affect the direction of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n Chin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一半以上。而农村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较差、底子薄,贫困人口也较多。截至2013年我国还有“约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12万个贫困村,832个扶贫开发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1〕。可以说,“中国扶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2〕。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在经济新常态①下,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②建设,为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而科学定性我国农村贫困性质,找准农村贫困的根源,探索与反思农村扶贫开发的价值取向,是破解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重大任务。
一、贫困研究的范式转轨:对人文贫困的关注英国人最早对贫困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济学家本杰明·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和汤森德(Townsend)提出了“资源缺乏贫困论”〔3〕,奥本海默(Oppenheim)在其著作《贫困真相》中提出“机会剥夺贫困论”〔4〕。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提出“文化贫困”〔5〕,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贫困与饥荒》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可行能力贫困”理论〔6〕。众多学者从经济、机会、文化、能力、权利等角度对“贫困”进行深入研究,贫困的概念界定也在不断拓展〔7〕。为了进一步理解贫困的本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全新的“人文贫困”(Human Poverty)概念,由此开启了理论界对人文贫困问题的研究。《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文贫困是人们健康长寿生活的被剥夺、知识的匮乏、体面生活的丧失以及缺少参与等多方面的贫困”〔8〕,主要包括收入贫困、权利贫困、人力贫困和知识贫困。国内学者徐贵恒提出,“人文贫困是基于生存能力贫困、发展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的综合贫困,其实质是对人类基本权利和能力的剥夺”〔9〕。郑晶总结说,“人文贫困的核心是权利贫困、人力贫困和知识贫困”〔10〕。叶普万在《贫困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人文贫困主要包括收入贫困、权利贫困、知识贫困和人力贫困”〔11〕。 (3)以“实现社会权利平等”为价值目标,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法律制度,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权利,消除其参与、分享障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保障措施,彰显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享受到的社会保障项目仅限于低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救助,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尚缺少其他社会保障。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缺失是我国农村新贫困人口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的社会权利,最关键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承接城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体系,建立能适应农村不同地区各类劳动者的一体化养老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其次,构建基于“权利、机会、分配”三维度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以不断消除人民参与、分享成果方面的障碍。最后,加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分步骤分批次完善关于失独家庭扶助、孤残儿童救助、养老医疗异地转移等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快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建设,强化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相关监督责任。
注释:
①“经济新常态”概念最早见于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要从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增加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
②“物的新农村”主要指道路、饮水、电力和住房等人居环境的改善。“人的新农村”主要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留守群体的关爱和乡土文化、乡村文明等人文建设。
③张德元在其文章《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中提出,我国农民收入贫困只是贫困结果不是贫困原因,农村人文贫困加剧了农民收入贫困,农村的人文贫困甚于经济贫困。郑晶提出中国农村的贫困是全方位的贫困,是典型的人文贫困。东波在《农村人文贫困与社会工作介入》中明确提出,我国农村贫困实质是人文贫困。
④White和Anderson将贫困人群的收入增长高于社会平均收入增长界定为“益贫式增长”;Ravallion和Chen则提出,“益贫式增长”就是贫困人口减少的增长。Kakwani和Pernia认为,只有贫困状况有所改善,收入分配更为均等才能算作益贫式增长。益贫式增长强调“消除贫困首先必须为贫困人口消除妨碍参与经济增长的外部障碍,提供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提高参与经济增长的能力”。
⑤拉诺尔所说的“社会排斥”概念特指当时法国国内的一部分“受排斥者”,包括精神和身体残疾者、自杀者、老年患者、受虐儿童、药物滥用者、越执者、单亲父母、多问题家庭、边缘人、反社会的人和社会不适应者,他们缺少社会保障,同时又被认定为“社会问题”。
⑥“涓滴理论”也称作涓滴效应,指经济增长的得益会自动扩散至全社会各阶层和部门,从而使贫困人口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减少。
⑦本文将“中国式失衡”界定为我国在经济结构、资源拥有、收入分配以及权利获得等方面的失衡现象。失衡发展的最终可能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⑧孙立平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断裂社会”的论述。认为,我国近30年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出现了社会的结构性断裂。断裂的层面之一发生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表现为工农业之间断裂、城乡居民收入的断裂、城乡科技文化素质断裂、城乡医疗卫生发展及公共设施断裂、城乡社会保障断裂等,农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处于边缘状态。
⑨人力资本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总称,包括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医疗和健康、培训、教育等内容。
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即要求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又要求“享受均等”。农村公共服务主要指为农村居民所共同享用,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共同需要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希.201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EB/OL〕.(20150226)〔20151109〕.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26/c_111444738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EB/OL〕.(20111116)〔201511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1/16/c_111171617.htm.
〔3〕Peter Townsend.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M〕.London:Allen Lane and Penguin Books,1979:915.
〔4〕Carey Oppenheim, Lisa Harker.Poverty:The Facts (3rd ed)〔M〕.London: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6:52.
〔5〕奥斯卡·刘易斯.贫穷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一日生活的实录〔M〕.丘廷亮,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107.
〔6〕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34.
〔7〕王春萍.可行能力视角下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研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9-41.
〔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M〕.林万里,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6-17. 〔9〕徐贵恒.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4-97.
〔10〕郑晶.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5.
〔11〕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8.
〔12〕姚云云.基于人文贫困维度的中国农村扶贫政策重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逻辑〔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9.
〔13〕徐勇.中国农村调查:百村十年观察(2006年卷)〔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282-283.
〔1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1-12,16-17.
〔1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93-295,387,34.
〔16〕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80225)〔20151109〕.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5_402464279.htm.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741.
〔18〕民政部.社会服务统计季报(2015年1季度)〔EB/OL〕.(20150429)〔20151109〕.http://files2.mca.gov.cn/cws/201504/20150429113520825.htm.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743.
〔20〕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2.
〔21〕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3-15.
〔22〕邱耕田,张荣洁.论包容性发展〔J〕.学习与探索,2011,(1):53-57.
〔23〕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论发展与政策体系——兼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问题〔J〕.领导科学,2010,(12):12-14.
〔24〕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J〕.思想战线,2007,(1):11-19.
〔25〕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2009:5-7.
〔26〕张映芹.构建中国特色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与路径选择〔J〕.思想战线,2010,(5):34-40.
〔27〕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4-14.
〔28〕高传胜.论公共服务供给与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J〕.东岳论丛,2011,(12):67-72.
〔29〕陈宪.包容性增长: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增长〔N〕.文汇报,20101014(5).
〔30〕张新文.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我国农村扶贫〔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
〔31〕FingerJ M. Poor Peoples Knowledge:Helping Poor People to Earn from Their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J〕.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the Business Disciplines,2006, (5):21-34.
〔32〕姚云云,刘金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逻辑动因及路径探索〔J〕.求实,2015,(8):54-60.
〔33〕姚云云,郑克岭.包容性增长: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新范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3):71-76.
(责任编辑:叶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