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四川传媒学院近年来实施的围绕项目驱动制展开的双创教育模式作了介绍,并就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给出了几点建议。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之后,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理应义不容辞地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担当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重任。基于此,本文拟就如何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一问题作一点分析。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起步晚,且最初只是以举办创业大赛的形式出现在高校,直到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才真正成为了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日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在传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中自我运行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目标虚化现象
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却存在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化、指标化,缺乏规范管理和整体设计,很多项目无法落地,导致教育目标虚化。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没有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生源条件、专业特点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域实际等来系统设计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脱离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这不仅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高校与社会、与企业的结合不密切。我们知道,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还必须要让学生走向实践。为此,必须走出去,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与企业密切结合,与社会密切联系。只有在这种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
(四)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亟待增强
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必须拥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相应的创新创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还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进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实战式的教学。然而,我国高校的一些教师,长期从事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与实际的操作能力。因此,在实施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无法带领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进入到生产第一线去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性教育。这就决定了我们难以较好地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毫无疑问,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我们的教师还应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
针对上述情况,四川传媒学院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提出了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且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就我校实施这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效果做一个分析。
二、四川传媒学院围绕項目驱动制展开的双创教育模式分析
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是师生围绕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项目而进行的系统的、多课程协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操作上,以学生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为基础,师生共同制定与实践教学任务相吻合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以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技术支撑,将项目按照项目进程管理的方法(WBS)细分到每门课程中形成项目“工作包”,然后以项目管理的方式驱动和引导多门课程的教学,通过团队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亦即指定双师型的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其具体的做法是: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指导。譬如,指导学生学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基本理论,指导他们对创新创业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等等。通过这种理论性指导,培养起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在大学二年级,进一步引领学生步入创新创业的实践阶段。譬如,指导学生自己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运用所学理论开发项目,并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起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大学三年级,着重指导学生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素养与能力。通过这三年的创新创业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完成以下基本任务:1.提交一份创新创业计划;2.完成一个或多个具有创新创业意义的课程实践项目;3.参加一项创新创业比赛;4.完成一份商业计划书;5.完成一个毕业设计作品。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一)强化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在大学第一学年进行。为了引领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这一通识类课程,而且,还为每个班级配一位专业素质很强且有丰富项目创作经验的双师型导师作为班级导师。该导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强化的理论教学为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起基本的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条件好的专业,还为学生聘请了校外企业家作为校外创业导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大有裨益。
通过大学一年级的这种理论性培养,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思维,为大二、大三的进一步训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实战性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实战性训练,主要是在大学二年级进行。如果说大学一年级主要是通过强化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形成起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的话,那么,大学二年级则是通过实战式训练,从而在实践上让学生逐步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进入第二学年,导师便根据各专业的教学任务,并组合几门核心课程的内容作为技术支撑,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或多个团队的实践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导师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并按项目进程管理的方法将实践作业细分到每门课程的作业中。为了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还引导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撰写项目计划书的训练。这种训练,即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导师布置的实训式作业,撰写项目计划书,并按照项目计划书完成项目。通过上述这些训练,使学生一方面初步掌握了创新创业的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提升实现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通过实际的项目训练,不仅为他们今后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带领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技能
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综合技能这一训练是安排在大学第三学年。在前面实践性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在大学三年级对学生进行以提升其创新创业综合技能为目的的综合性训练。实施这种训练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带领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的比赛,亦即通过参赛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提升其创新创业综合技能的训练。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参赛式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为其搞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特别是为其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创业综合技能的人才、为其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创新创业式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导师还可在创新创业比赛中遴选出一些典型的、可操作的、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进行项目孵化。
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中那种单向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被动式实践教学方式,变被动式实践教学为师生互动式实践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式实践教学。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地说,在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是由导师和学生共同拟定项目目标,导师担任项目发起人,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并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以现代项目管理中结果导向理念为指导,以实用为主,注重学生的兴趣,改变知识的单向传播,倡导积极、主动、自主管理的学习态度,强调团队合作。在项目过程中实现“教”和“学”的融合,即将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与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积极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有机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实践项目更加真实化。由于无论是以比赛结果为评判的创新性项目,还是以商业转化为评判的创业型项目,都紧密围绕着“项目可行性”、“专业符合性”、“目标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因而,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进一步提高双创教育模式育人效果的几点建议
前面我们对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有效率的实践性教育模式。为了更加有效地增强这一教育模式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跨专业多课程的联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哪一个单一的课程、甚至不是哪一个单一的专业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多专业、多课程的联合与互动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須实行跨专业多课程的联动。为此,需要整合各专业、各相关课程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践平台、实验室等多种软硬件资源,从而为搞好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倒逼创新创业的教育与教学,以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
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不仅可以通过参赛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发现我们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倒逼我们的创新创业的教育与教学,促使我们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改进创新创业的教育与教学,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社会分工日益发达的今天,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往往是在团结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进而要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富有成效地进行创新创业,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引领他们树立起牢固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此,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清讲透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还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多多参与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比赛,使他们从中真切地体悟到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利于提升和增强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各高校除了需要在教育教学上下功夫外,还应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良好环境。这良好环境的营造包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的硬件实施的建设、能胜任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的激励机制的建设、以项目管理方法为依据的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规范机制的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等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
要卓有成效地提高双创教育的育人效果,除了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育人环境外,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其创新创业素养。实践证明,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素养,才可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的教育,才能达到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根据学生就业从业的实际情况等,对我们目前所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以进一步的改进,而且,还应进一步探索其他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教改项目:四川省2018-2020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18-922)。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之后,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理应义不容辞地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担当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重任。基于此,本文拟就如何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一问题作一点分析。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起步晚,且最初只是以举办创业大赛的形式出现在高校,直到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才真正成为了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日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在传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中自我运行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目标虚化现象
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却存在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化、指标化,缺乏规范管理和整体设计,很多项目无法落地,导致教育目标虚化。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没有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生源条件、专业特点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域实际等来系统设计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脱离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这不仅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高校与社会、与企业的结合不密切。我们知道,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还必须要让学生走向实践。为此,必须走出去,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与企业密切结合,与社会密切联系。只有在这种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
(四)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亟待增强
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必须拥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相应的创新创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还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进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实战式的教学。然而,我国高校的一些教师,长期从事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与实际的操作能力。因此,在实施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无法带领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进入到生产第一线去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性教育。这就决定了我们难以较好地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毫无疑问,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我们的教师还应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
针对上述情况,四川传媒学院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提出了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且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就我校实施这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效果做一个分析。
二、四川传媒学院围绕項目驱动制展开的双创教育模式分析
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是师生围绕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项目而进行的系统的、多课程协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操作上,以学生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为基础,师生共同制定与实践教学任务相吻合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以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技术支撑,将项目按照项目进程管理的方法(WBS)细分到每门课程中形成项目“工作包”,然后以项目管理的方式驱动和引导多门课程的教学,通过团队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亦即指定双师型的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其具体的做法是: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指导。譬如,指导学生学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基本理论,指导他们对创新创业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等等。通过这种理论性指导,培养起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在大学二年级,进一步引领学生步入创新创业的实践阶段。譬如,指导学生自己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运用所学理论开发项目,并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起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大学三年级,着重指导学生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素养与能力。通过这三年的创新创业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完成以下基本任务:1.提交一份创新创业计划;2.完成一个或多个具有创新创业意义的课程实践项目;3.参加一项创新创业比赛;4.完成一份商业计划书;5.完成一个毕业设计作品。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一)强化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在大学第一学年进行。为了引领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这一通识类课程,而且,还为每个班级配一位专业素质很强且有丰富项目创作经验的双师型导师作为班级导师。该导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强化的理论教学为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起基本的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条件好的专业,还为学生聘请了校外企业家作为校外创业导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大有裨益。
通过大学一年级的这种理论性培养,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思维,为大二、大三的进一步训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实战性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实战性训练,主要是在大学二年级进行。如果说大学一年级主要是通过强化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形成起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的话,那么,大学二年级则是通过实战式训练,从而在实践上让学生逐步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进入第二学年,导师便根据各专业的教学任务,并组合几门核心课程的内容作为技术支撑,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或多个团队的实践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导师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并按项目进程管理的方法将实践作业细分到每门课程的作业中。为了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还引导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撰写项目计划书的训练。这种训练,即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导师布置的实训式作业,撰写项目计划书,并按照项目计划书完成项目。通过上述这些训练,使学生一方面初步掌握了创新创业的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提升实现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通过实际的项目训练,不仅为他们今后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带领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技能
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综合技能这一训练是安排在大学第三学年。在前面实践性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在大学三年级对学生进行以提升其创新创业综合技能为目的的综合性训练。实施这种训练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带领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的比赛,亦即通过参赛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提升其创新创业综合技能的训练。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参赛式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为其搞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特别是为其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创业综合技能的人才、为其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创新创业式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导师还可在创新创业比赛中遴选出一些典型的、可操作的、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进行项目孵化。
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中那种单向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被动式实践教学方式,变被动式实践教学为师生互动式实践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式实践教学。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地说,在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是由导师和学生共同拟定项目目标,导师担任项目发起人,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并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基于项目制驱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以现代项目管理中结果导向理念为指导,以实用为主,注重学生的兴趣,改变知识的单向传播,倡导积极、主动、自主管理的学习态度,强调团队合作。在项目过程中实现“教”和“学”的融合,即将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与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积极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有机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实践项目更加真实化。由于无论是以比赛结果为评判的创新性项目,还是以商业转化为评判的创业型项目,都紧密围绕着“项目可行性”、“专业符合性”、“目标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因而,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进一步提高双创教育模式育人效果的几点建议
前面我们对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有效率的实践性教育模式。为了更加有效地增强这一教育模式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跨专业多课程的联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哪一个单一的课程、甚至不是哪一个单一的专业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多专业、多课程的联合与互动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須实行跨专业多课程的联动。为此,需要整合各专业、各相关课程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践平台、实验室等多种软硬件资源,从而为搞好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倒逼创新创业的教育与教学,以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
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不仅可以通过参赛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发现我们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倒逼我们的创新创业的教育与教学,促使我们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改进创新创业的教育与教学,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社会分工日益发达的今天,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往往是在团结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进而要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富有成效地进行创新创业,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引领他们树立起牢固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此,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清讲透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还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多多参与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比赛,使他们从中真切地体悟到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利于提升和增强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各高校除了需要在教育教学上下功夫外,还应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良好环境。这良好环境的营造包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的硬件实施的建设、能胜任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的激励机制的建设、以项目管理方法为依据的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规范机制的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等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
要卓有成效地提高双创教育的育人效果,除了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育人环境外,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其创新创业素养。实践证明,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素养,才可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的教育,才能达到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根据学生就业从业的实际情况等,对我们目前所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以进一步的改进,而且,还应进一步探索其他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教改项目:四川省2018-2020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1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