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选思用”,从课文中积累素材的“四步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论述文的三要素,即观点、论据、论证。其中,论据是支撑文章观点的重要内容。一篇好的论述文,除了观点清楚外,还需要丰富的论据,使文章论证详实,内容丰富。可是,中学生在现实写作中,论据的匮乏却成为最为严重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脑海中没有素材的积累,所以只能靠一些口号式的空洞的话来凑字数,观点虽然清楚,但无法说服读者。即便文中有一些素材,也是一些老掉牙的素材,是从小学、初中就开始用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学生看书少,为了考试,也基本上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另一方面,学生对素材积累的意识不够,也对素材积累的认识有偏差,以为素材积累都必须读课外东西。关于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语文老师没法解决,毕竟学生不是只读语文一门学科。关于第二个方面,老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改变自己对积累素材的认识。要想写好论述文,绝不仅仅是语文一门学科的事情,应该将所学的所有科目都打通,任何一门学科中,都会有一些可利用的素材,即便是数学,也会有,如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一些数学原理中蕴含着的思想等,有时都能用到我们的写作当中。但从目前的写作来看,几乎没有人将别的学科中所蕴藏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不要说其他学科,即使是语文教材本身,也往往被学生忽视。学生总觉得素材都应到课外去找,课本中的素材宝藏不去利用,有点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之感。因此,为了改变学生这种现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素材。
   在正式进行素材积累之前,我先将此做法意义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一做法。但又考虑到教材有五本书,共20个单元近100篇文章,如果每位同学每篇都去整理,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我将班里同学分成八个组,每个组整理一个单元,先个人自己整理,然后组内合作,互相补充完善,形成一份最佳的单元素材积累,并将这份素材积累打印成文字稿,并制作成PPT在班里分享。最后,由我来完善汇总,形成一份素材积累的资料,全部印发给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整理了一个单元,却能有八个单元的素材积累资料可用,这是事半功倍的好事。
   那么,如何进行教材中的素材积累呢?我对学生提出了“四步法”,即读、选、思、用。通过这四个步骤进行学习整理,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又对课文有了思考与积累。
   一、读
   读,即阅读。语文学习离不开读,阅读课文是熟悉课文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同的课文读法是不一样的,诗歌,要用吟诵式的读法,带着感情,富有音乐感地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与情感。文言文,要用朗诵式的读法,读好文章的语气变化,读出抑扬顿挫之感。科技文,可以采用默读式的读法,读出文章的思路、观点等。我考虑到学生课外没时间,于是我强调早读课,有时还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读课文。我总觉得,作为学科老师,尽量让自己学科的内容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少抢占学生课外的时间。
   二、选
   一篇课文不可能所有的文字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选择。如何选择呢?针对不同的文学样式的文章,所选择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以诗歌为例,诗歌都是浓缩式的语言,很多语言本身就是富有哲理性的话,可以直接拿来当名句,作为作文中引用论证使用的。为了更方便说明问题,我以苏教版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学习单元,主题是“向青春举杯”。
   在引导学生从这些现代诗中选择写作素材,我主要是让学生直接从诗中选择原句。下面是学生选择的情况: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所选诗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王蒙《青春万岁》序诗
   所选诗句: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3)潘洗尘《六月,我们看海去》
   所选诗句:登上阳台眺望远方也把六月眺望/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藍色的多瑙河》飘飘荡荡。
   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
   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
   (4)舒婷《致橡树》
   所选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5)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所选诗句: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6)【法】保尔·福尔《回旋舞》
   所选诗句: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7)戴望舒《雨巷》
   所选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8)卞之琳《断章》
   所选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9)郑愁予《错误》
   所选诗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三、思
   有了好的素材,这也只是完成了素材积累的一小步,接下来应该就是“思”。思什么?思考所选的素材该用在什么样的话题上,思考它所能论证什么主题与观点上,否则,即便手中有很多素材也只是一盘散沙,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在学生选好这些素材之后,又同时要求他们从这些所选的素材当中提炼出可供参考的观点方向,为以后的论述文写作提供一个更加便捷的素材库。    最后,学生根据上面所选的诗句,拟写出它们的“角度点拨”的方向思考,大致如下:
   (1)角度点拨:①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兼怀天下的志向;②青春需要激情;③迈好人生的步伐;④社会是一所学校。
   (2)角度点拨:①生活需要有信念;②生活要不畏艰难;③生活需要保持快乐。
   (3)角度點拨:①生活要充满诗意畅想;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式,“整本书阅读”是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基本样态,源远流长;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叶圣陶先生也早在1941年的《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并不断完善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体系。[1]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内,“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只是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存在,而课内学习则一直以单篇短章或原著节选为主。直到2017年,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
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自发表到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至今,走过了声势浩大的新课改二十年。本文先分析《我与地坛》编入试验修订版教材和普高版教材的特点和意义,再从横向上比较《我与地坛》在六套实验版教材中的编订情况,最后从纵向上比较实验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中的《我与地坛》,探究语文教材编写的传承和发展,以及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  一、《我与地坛》开始走进中学教材  (一)试验修订本中的《我与地坛》  《全
《乡土中国》的阅读与阐释可以有千万种方式,但归根结底都绕不开“结构”这一关键词。“结构”既是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也是《乡土中国》的核心内容。纵观全书,费先生正是通过社会结构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他在《重刊序言》中说: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   这里所谓“一种特具的体系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课堂训练学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字所含的情感有时不能准确用语音进行呈现,这些因学生能力、经历不能及的位置,往往就是学生语感能力需要提升的。根据洪镇涛先生“感知——感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语言途径,教师在感知、感悟阶段,科学选择文本内容,合理设置朗读范围,把握时机范读引导,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一、
《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文章借一间小屋抒写了个人书宅生活、家庭变迁以及对家庭三位亲人的深挚感情,文短意长,屋小而意蕴丰富.虽是一间小屋,却蕴含着万
期刊
在人教版《语文》(必修1)中,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题目中的“记念”被注释为“记念,现在写作'纪念'”[1].遵循这种注释,许多高中老师在授课中,也会将“记念”等同为“
期刊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二文都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两篇文章将有利于提升学生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两篇文章都是臣子对
期刊
《雨巷》朦胧美的清晰化表达   从新诗发展初始阶段来看,甚至是从新诗百年的历史上进行观照,《雨巷》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叶圣陶先生曾给予它高度的评价,赞赏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确实,《雨巷》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韵之美,其次是意象之美,最后是由二者带来的情感之美。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谈及此诗的情感,几乎所有人都避不开三个字——朦胧美。课堂上,如何把诗中的这种朦胧美让学生“看得见”应该
高中语文教师都知道逻辑思维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逻辑思维训练,找不到好的办法;即使偶尔训练几次,缺乏系统性,效果并不一定明显。因此作文训练比较随意,方法雷同。其根源在于教师逻辑知识的匮乏,学生更是如此。   据笔者观察,高中师生逻辑知识的欠缺,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语文教材缺乏逻辑基本知识普及内容及评价标准。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能够欣赏逻辑性强的文章,但在逻辑性训练的施教上
统编版教材必修一上册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当代诗人昌耀以其流放地祁连为背景而创作的新诗.昌耀研究专家燎原认为,这首诗最能反映昌耀在深重困境中的心灵状态.昌耀用他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