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工业曾对推动甘肃国民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毕竟存在经营粗放、市场要素流动受限、忽视环境建设等问题。甘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协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工业强省
党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甘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也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全面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各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达数十年,而信息化只差10年左右。这样,我国就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抢得时间,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追求工业化,不仅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更要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不能再走只讲产值和产量,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老路子,必须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环境污染少,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危害子孙后代和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始终注意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给后人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的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必然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没有城镇化,不可能有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必然带动城镇化。我国在上个世纪所搞的工业化,是通过抑制城镇化,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工业化,这也是我国工业化进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我国已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在单一的公有制格局下,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与作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广泛积聚财力和物力的工业化新路子。
(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并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的,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市场法则为基本手段,又借鉴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做法,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位可能造成的损失。
(七)依托WTO国际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型工业化道路。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封闭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以后,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举措,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事业。
二、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探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定,是建立在对传统工业化反思基础之上的。尽管传统工业曾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毕竟存在经营粗放、市场要素流动受限、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忽视环境建设等问题,继续走下去是很难完成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的。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有:
(一)甘肃工业化所处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
工业化进程通常用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人均GDP水平以及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贸易结构、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等相关指标来反映,从总体上看,甘肃正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期过渡阶段,但工业化进程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二)甘肃工业结构特点的内在要求
甘肃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分布结构、以国有工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企业规模结构、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的工农与城乡关系,都需要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加快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甘肃工业总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发展与全国差距明显拉大,投入不足,技术改造缓慢,支柱产业逐步弱化,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结构内部矛盾突出,非公有制工业发展不充分,这些弊端要求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思路对策
甘肃经济发展不快,与甘肃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关。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省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甘肃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1.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甘肃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甘肃境内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据统计,全省目前共发现各种矿产地1975处,已探明储量的矿种84种。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甘肃工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它将为甘肃工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支柱产业初具规模是甘肃工业发展的有力保证。甘肃能源工业基础较好,依托能源优势,快速发展有色金属、钢铁、石化、建材等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机械、电子等装备工业也有一定地位;轻纺、食品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加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较强的科技优势将为甘肃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甘肃科研机构较多,科研机构中拥有的科技人员在全国排第14位,甘肃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数,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生物制药、核工业、军工科技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4.较好的区位优势将为甘肃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甘肃是西部开发的前沿地带和战略基地,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和交通、通讯、信息枢纽。随着新亚欧大陆桥步入正常运营,这里将成为欧洲与远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东西部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二)优化甘肃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甘肃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
1.国有资产通过改制改组,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收缩,从小企业退出,从低效劣势企业中退出。对于产品没有市场、经营效益差、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在妥善安排好企业职工的基础上,对其依法实施关闭或破产。
2.国有资产进入的领域。一是进入通信、微电子、计算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占领科技制高点。二是进入能源、水电等基础性产业。三是进入需要发挥社会功能作用的领域,培养若干“小巨人”。
3.进一步采取措施,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和城乡集体工业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非公有制工业发展新格局。一手抓国有企业改组提高,一手抓非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制订并实施一视同仁的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依托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推行品牌战略,继续实施“陇货精品”战略,搞好产品结构调整。甘肃工业要把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龙头,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和影响其他结构的调整。
(三)依靠信息化带动,实现产业技术升级
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两个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带动工业化。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措施。要在生产管理过程大量采用信息技术,以降低企业的消耗,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企业要逐步完善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局域网和远程通讯网,并同有关行业数据库相联,在及时监控企业生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市场动向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经营决策科学化,并且通过推进电子商务等手段,扩大营销网络体系。
2.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措施。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同传统工业产品的融合、工业化过程的信息化对信息产业的促进两个方面。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制造管理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产品性能的改善和提高无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随着工业生产中基础自动化装备水平、过程控制自动化水平、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共同提高,对“控制系统”的软件需求将会增加,这就会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需求条件。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甘肃要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甘肃工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因此,通过壮大科技实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老工业企业,特别是支柱企业才是加快甘肃工业化进程的捷径。
(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协调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也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进程,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进程。
2.加强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建设。甘肃应以城市化进程为突破口,一方面集中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中心城市和较为发达的地区,培育若干个经济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加快中小城市建设,让人口尽可能向城镇周围集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城乡人均收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也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
3.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甘肃基本上属于农业省,没有农业的工业化,也就没有全省的工业化。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要培植城市工业的大中型企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推进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用众多的工业化县镇和中小企业群推进工业化进程。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工业化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甘肃现有的工业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的局限,发展初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不够,开发深度不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有的工矿城市和企业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必须对资源型产业,在科学合理规划开发的基础上,改善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精加工产品,追求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效益。要重视环境保护,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要确保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培章主编:《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吕政著:《论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调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张绪胜主编:《西部大开发展甘肃工业怎么办》,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魏后凯著:《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工业强省
党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甘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也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全面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各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达数十年,而信息化只差10年左右。这样,我国就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抢得时间,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追求工业化,不仅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更要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不能再走只讲产值和产量,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老路子,必须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环境污染少,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危害子孙后代和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始终注意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给后人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的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必然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没有城镇化,不可能有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必然带动城镇化。我国在上个世纪所搞的工业化,是通过抑制城镇化,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工业化,这也是我国工业化进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我国已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在单一的公有制格局下,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与作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广泛积聚财力和物力的工业化新路子。
(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并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的,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市场法则为基本手段,又借鉴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做法,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位可能造成的损失。
(七)依托WTO国际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型工业化道路。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封闭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以后,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举措,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事业。
二、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探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定,是建立在对传统工业化反思基础之上的。尽管传统工业曾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毕竟存在经营粗放、市场要素流动受限、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忽视环境建设等问题,继续走下去是很难完成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的。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有:
(一)甘肃工业化所处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
工业化进程通常用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人均GDP水平以及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贸易结构、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等相关指标来反映,从总体上看,甘肃正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期过渡阶段,但工业化进程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二)甘肃工业结构特点的内在要求
甘肃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分布结构、以国有工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企业规模结构、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的工农与城乡关系,都需要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加快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甘肃工业总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发展与全国差距明显拉大,投入不足,技术改造缓慢,支柱产业逐步弱化,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结构内部矛盾突出,非公有制工业发展不充分,这些弊端要求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思路对策
甘肃经济发展不快,与甘肃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关。甘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省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甘肃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1.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甘肃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甘肃境内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据统计,全省目前共发现各种矿产地1975处,已探明储量的矿种84种。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甘肃工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它将为甘肃工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支柱产业初具规模是甘肃工业发展的有力保证。甘肃能源工业基础较好,依托能源优势,快速发展有色金属、钢铁、石化、建材等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机械、电子等装备工业也有一定地位;轻纺、食品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加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较强的科技优势将为甘肃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甘肃科研机构较多,科研机构中拥有的科技人员在全国排第14位,甘肃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数,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生物制药、核工业、军工科技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4.较好的区位优势将为甘肃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甘肃是西部开发的前沿地带和战略基地,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和交通、通讯、信息枢纽。随着新亚欧大陆桥步入正常运营,这里将成为欧洲与远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东西部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二)优化甘肃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甘肃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
1.国有资产通过改制改组,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收缩,从小企业退出,从低效劣势企业中退出。对于产品没有市场、经营效益差、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在妥善安排好企业职工的基础上,对其依法实施关闭或破产。
2.国有资产进入的领域。一是进入通信、微电子、计算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占领科技制高点。二是进入能源、水电等基础性产业。三是进入需要发挥社会功能作用的领域,培养若干“小巨人”。
3.进一步采取措施,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和城乡集体工业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非公有制工业发展新格局。一手抓国有企业改组提高,一手抓非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制订并实施一视同仁的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依托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推行品牌战略,继续实施“陇货精品”战略,搞好产品结构调整。甘肃工业要把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龙头,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和影响其他结构的调整。
(三)依靠信息化带动,实现产业技术升级
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两个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带动工业化。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措施。要在生产管理过程大量采用信息技术,以降低企业的消耗,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企业要逐步完善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局域网和远程通讯网,并同有关行业数据库相联,在及时监控企业生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市场动向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经营决策科学化,并且通过推进电子商务等手段,扩大营销网络体系。
2.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措施。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同传统工业产品的融合、工业化过程的信息化对信息产业的促进两个方面。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制造管理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产品性能的改善和提高无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随着工业生产中基础自动化装备水平、过程控制自动化水平、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共同提高,对“控制系统”的软件需求将会增加,这就会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需求条件。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甘肃要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甘肃工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因此,通过壮大科技实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老工业企业,特别是支柱企业才是加快甘肃工业化进程的捷径。
(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协调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也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进程,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进程。
2.加强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建设。甘肃应以城市化进程为突破口,一方面集中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中心城市和较为发达的地区,培育若干个经济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加快中小城市建设,让人口尽可能向城镇周围集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城乡人均收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也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
3.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甘肃基本上属于农业省,没有农业的工业化,也就没有全省的工业化。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要培植城市工业的大中型企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推进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用众多的工业化县镇和中小企业群推进工业化进程。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工业化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甘肃现有的工业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的局限,发展初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不够,开发深度不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有的工矿城市和企业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必须对资源型产业,在科学合理规划开发的基础上,改善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精加工产品,追求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效益。要重视环境保护,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要确保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培章主编:《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吕政著:《论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调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张绪胜主编:《西部大开发展甘肃工业怎么办》,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魏后凯著:《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