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建两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的重要主措。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百年大计。在此背景下,所有的生产、经营企业都要争取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力争投入少、产出大,同时处理好生产、经营和消费不给自然环境造成破环,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此,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要不断地改革、创新。
关键词:两型社会;三废;创新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要长期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要消耗各种资源,资源的获取是有价值的,每个企业在投入资源时做到了节约,才能形成整个社会资源的节约。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而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节约的内容包括全部生产要素;节约的目标是要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节约的路径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系统。为此,特作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生产型企业的创新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
生产型企业是资源消耗的主体,工业废弃物的90%来自于制造业。因此,改变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形象成为制造业努力的方向。一方面,生产企业要研究投入资源的节约,尽可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严格执行定额、定责、定岗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不断改进工艺流程,不断总结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手段来节约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生产企业要研究综合利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排出废气、废水和废渣,这“三废”必然会使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若任其发展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果每个企业不对自己的“三废”负起责任,整个社会的环境将会日趋恶化。因此,每个企业必须从我做起,承担起社会责任,各自处理好本企业产生的“三废”,并且让“三废”变成“三宝”,把它作为资源再利用,使他变成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财富。
目前,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设计生态工业园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废弃物交换将企业联系起来,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环节的“营养物”或原料。这样,彼此相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中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企业还要做到使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不损害人体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指明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强调“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二、商品经营企业的创新
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竞争的种种考验之后,也终于认识到企业对社会应负担的责任,一些企业率先积极主动地调整经营理念,从企业、顾客、环境三方的共同利益出发,在谋求企业发展、寻求顾客满意的同时,开始对环保工作尽上一份力量。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营销策略理论的大框架没有变化,企业要更加注意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分析与预测。在确定营销策略时,将公司利益、消费者利益和公共利益三者结合起来加以平衡,追求一种三方效益都有保证的营销方案。企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展开各种与环境有关的营销活动。
“营销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产品、运作、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创新,其创新过程必须考虑对资源利用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商品经营企业相对生产型企业来说,资源消耗要低得多。当然,商品经营企业投入资源也要尽可能节约,主要是做好进、销、调、存各环节中的节约工作。即要做好以销定进、以销定存、以销定产等工作。企业在研究市场需求动态时,要不断调整销售策略,不断挖掘和引导新的市场需求来促进商品销售,以销售商品的品种和数量来决定商品的购进数量和储存数量;商品经营企业要把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数量、意见和对商品质量、功能的要求及时反馈给生产厂家,以便厂家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些经营环节的信息只有做到及时和通畅,才能做到对资源的节约。例如:企业经营的商品流转顺畅,则不会导致商品资源的积压和浪费;商品调拨的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若选择恰当,则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能源等等。因此,商品经营型企业要重视信息反馈,及时、主动收集经营信息和消费信息,随时采取应变措施,企业做任何决策时都要计算、分析资源的耗用情况,最后做出最佳选择。商品经营企业要对自己经营的商品自始至终负责,从商品购进到促销、宣传、销售、售后和回收全过程都要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商品经营企业售出商品后,一方面,要做好售后服务,如送货上门、安装和调试,企业应注意大件商品包装的回收和再利用,防止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要做好保修与维修服务。最后,当商品报废或不能使用时,还要负责回收或以旧换新,力争售出的产品和包装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废旧商品的价值以其材质可利用情况估价而定。当然,这种回收活动应是配 合生产厂家完成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
三、消费领域的创新
消费领域主要是消费者在消费生产者或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时会生产大量的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何把废弃物变成资源再利用,这是保护环境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一)生活垃圾的处理。
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回收和处理放在重要位置。近2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以7%以上的速度增加。2000年全国668个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5亿吨,总积存量达60亿吨以上。“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有机质占50%左右,废纸含量在3~12%,废塑料制品约5~14%。这些都是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中小城镇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填埋法或堆肥;大城市利用垃圾进行焚烧发电;最好的方法应是通过综合处理后,垃圾能分门别类成金属类、塑料类、纸类、肥料类等等,把生活垃圾变成可再生的资源。政府应加大综合处理垃圾的投入,因为这种处理方法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人粪尿的处理
人类是杂食动物,每天都在吃进各种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和动物肉等,然而,人类却忽视了自己是最大的氮肥加工厂。从生态平衡来说,蔬菜和各种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氮肥,氮肥充足则枝繁叶茂,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服务;人类消化各种食物又反过来为蔬菜、植物提供肥料,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态循环系统。可是,目前城市的人粪尿没有发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的作用,这种资源都白白地浪费。下一步,政府应着力研究相应的新技术,把这种无本万利的肥料加工企业兴办起来,为广大的农村提供质优价廉的农用肥料,促进人类生活与植物生长的生态平衡。
(三)废旧物的处理
目前,社会上拾荒者为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废铁可卖钱,我们则看不到环境中的废铁;废报纸、废书籍、废纸盒可卖钱,这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少了许多铺天盖地的废纸。这种经验值得借鉴,社会应建立起分类的收购站,如玻璃制品的收购、塑料类的收购、旧服装的收购、废旧电池的收购、废家电的收购、废家具的收购等等。要把这些家庭废弃物都能回收起来,作为资源再利用。每个家庭售出废物可获得一定的收入,企业把这些廉价资源进行再利用,也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两全其美的方法值得两型社会建设的推广。
四、创新工作的推动
构建两型社会,要靠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相关法律制度,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来推进,才能保证两型社会的顺利实现。
(一)法律制度
国家要围绕两型社会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并成立监督检查机构,经常性地抽查企业,督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对社会环境造成危害,要求企业产生的“三废”自行处理,生产和销售出的产品经消费后在社会上形成的废弃包装和废弃产品都要召回变成资源再利用,或委托其他企业召回再利用,做到谁生产经营,谁对其产生的“三废”、产品及包装负责。
(二)科技创新
国家要加大对“三废”和生活垃圾等科学处理的投入,研制各种配套的设备和工具,以“三废”、生活垃圾和各种废物为资源,经科学处理后,使之变成再生资源或新的产品服务于社会,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努力做到使社会上的各种废品都能回收和循环利用。
(三)全面部署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
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他要在一个广大的社会背景下实施,他包括了对各行各业的齐抓共管。各行各业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又在不断地排出“三废”,人类在生活中,又在不断地产生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我们只有把这些废物、垃圾作为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使用,才能确保我们能永久地生活在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里,两型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企业对资源的节约能产生经济效益;企业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可获得生态效益;企业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三种效益是每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要追求的目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每个企业在整体营销过程中所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但愿所有的企业都能为两型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两型社会;三废;创新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要长期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要消耗各种资源,资源的获取是有价值的,每个企业在投入资源时做到了节约,才能形成整个社会资源的节约。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而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节约的内容包括全部生产要素;节约的目标是要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节约的路径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系统。为此,特作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生产型企业的创新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
生产型企业是资源消耗的主体,工业废弃物的90%来自于制造业。因此,改变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形象成为制造业努力的方向。一方面,生产企业要研究投入资源的节约,尽可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严格执行定额、定责、定岗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不断改进工艺流程,不断总结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手段来节约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生产企业要研究综合利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排出废气、废水和废渣,这“三废”必然会使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若任其发展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果每个企业不对自己的“三废”负起责任,整个社会的环境将会日趋恶化。因此,每个企业必须从我做起,承担起社会责任,各自处理好本企业产生的“三废”,并且让“三废”变成“三宝”,把它作为资源再利用,使他变成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财富。
目前,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设计生态工业园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废弃物交换将企业联系起来,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环节的“营养物”或原料。这样,彼此相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中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企业还要做到使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不损害人体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指明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强调“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二、商品经营企业的创新
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竞争的种种考验之后,也终于认识到企业对社会应负担的责任,一些企业率先积极主动地调整经营理念,从企业、顾客、环境三方的共同利益出发,在谋求企业发展、寻求顾客满意的同时,开始对环保工作尽上一份力量。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营销策略理论的大框架没有变化,企业要更加注意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分析与预测。在确定营销策略时,将公司利益、消费者利益和公共利益三者结合起来加以平衡,追求一种三方效益都有保证的营销方案。企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展开各种与环境有关的营销活动。
“营销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产品、运作、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创新,其创新过程必须考虑对资源利用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商品经营企业相对生产型企业来说,资源消耗要低得多。当然,商品经营企业投入资源也要尽可能节约,主要是做好进、销、调、存各环节中的节约工作。即要做好以销定进、以销定存、以销定产等工作。企业在研究市场需求动态时,要不断调整销售策略,不断挖掘和引导新的市场需求来促进商品销售,以销售商品的品种和数量来决定商品的购进数量和储存数量;商品经营企业要把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数量、意见和对商品质量、功能的要求及时反馈给生产厂家,以便厂家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些经营环节的信息只有做到及时和通畅,才能做到对资源的节约。例如:企业经营的商品流转顺畅,则不会导致商品资源的积压和浪费;商品调拨的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若选择恰当,则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能源等等。因此,商品经营型企业要重视信息反馈,及时、主动收集经营信息和消费信息,随时采取应变措施,企业做任何决策时都要计算、分析资源的耗用情况,最后做出最佳选择。商品经营企业要对自己经营的商品自始至终负责,从商品购进到促销、宣传、销售、售后和回收全过程都要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商品经营企业售出商品后,一方面,要做好售后服务,如送货上门、安装和调试,企业应注意大件商品包装的回收和再利用,防止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要做好保修与维修服务。最后,当商品报废或不能使用时,还要负责回收或以旧换新,力争售出的产品和包装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废旧商品的价值以其材质可利用情况估价而定。当然,这种回收活动应是配 合生产厂家完成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
三、消费领域的创新
消费领域主要是消费者在消费生产者或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时会生产大量的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何把废弃物变成资源再利用,这是保护环境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一)生活垃圾的处理。
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回收和处理放在重要位置。近2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以7%以上的速度增加。2000年全国668个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5亿吨,总积存量达60亿吨以上。“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有机质占50%左右,废纸含量在3~12%,废塑料制品约5~14%。这些都是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中小城镇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填埋法或堆肥;大城市利用垃圾进行焚烧发电;最好的方法应是通过综合处理后,垃圾能分门别类成金属类、塑料类、纸类、肥料类等等,把生活垃圾变成可再生的资源。政府应加大综合处理垃圾的投入,因为这种处理方法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人粪尿的处理
人类是杂食动物,每天都在吃进各种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和动物肉等,然而,人类却忽视了自己是最大的氮肥加工厂。从生态平衡来说,蔬菜和各种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氮肥,氮肥充足则枝繁叶茂,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服务;人类消化各种食物又反过来为蔬菜、植物提供肥料,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态循环系统。可是,目前城市的人粪尿没有发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的作用,这种资源都白白地浪费。下一步,政府应着力研究相应的新技术,把这种无本万利的肥料加工企业兴办起来,为广大的农村提供质优价廉的农用肥料,促进人类生活与植物生长的生态平衡。
(三)废旧物的处理
目前,社会上拾荒者为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废铁可卖钱,我们则看不到环境中的废铁;废报纸、废书籍、废纸盒可卖钱,这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少了许多铺天盖地的废纸。这种经验值得借鉴,社会应建立起分类的收购站,如玻璃制品的收购、塑料类的收购、旧服装的收购、废旧电池的收购、废家电的收购、废家具的收购等等。要把这些家庭废弃物都能回收起来,作为资源再利用。每个家庭售出废物可获得一定的收入,企业把这些廉价资源进行再利用,也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两全其美的方法值得两型社会建设的推广。
四、创新工作的推动
构建两型社会,要靠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相关法律制度,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来推进,才能保证两型社会的顺利实现。
(一)法律制度
国家要围绕两型社会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并成立监督检查机构,经常性地抽查企业,督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对社会环境造成危害,要求企业产生的“三废”自行处理,生产和销售出的产品经消费后在社会上形成的废弃包装和废弃产品都要召回变成资源再利用,或委托其他企业召回再利用,做到谁生产经营,谁对其产生的“三废”、产品及包装负责。
(二)科技创新
国家要加大对“三废”和生活垃圾等科学处理的投入,研制各种配套的设备和工具,以“三废”、生活垃圾和各种废物为资源,经科学处理后,使之变成再生资源或新的产品服务于社会,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努力做到使社会上的各种废品都能回收和循环利用。
(三)全面部署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
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他要在一个广大的社会背景下实施,他包括了对各行各业的齐抓共管。各行各业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又在不断地排出“三废”,人类在生活中,又在不断地产生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我们只有把这些废物、垃圾作为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使用,才能确保我们能永久地生活在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里,两型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企业对资源的节约能产生经济效益;企业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可获得生态效益;企业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三种效益是每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要追求的目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每个企业在整体营销过程中所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但愿所有的企业都能为两型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