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时下在大谈“学生主体”的片面的观点影响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被弱化的趋势。作为教学活动的导师和指挥员,教师应该注重自身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向“主动学习”迈进。
【关键词】主导作用;弱化;忽视
有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从台前走到台后,直至淡出讲台,让出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学校连教师只能讲十分钟都规定了下来。其实这种教法与其说是在贯彻新课程,不如说是对“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歪曲和糟践。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主要表现在:
一、目标不明,性质不清
由于对主导与主体关系的曲解,阅读教学由以往教师的“满堂讲”变成学生的“满堂学”,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杂乱无章,甚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另外,由于教师对大纲、教材理解不够深透,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不甚了解,所以在放手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无法调控课堂教学秩序,进而基本不导或导不适时,导不得法,导不到位,因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二、流于形式,表面繁荣
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能够落实。表现为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教师根本没有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习状况,搜集反馈信息,相机点拨指导。学法指导也常流于形式。究竟怎么具体操作,学生仍是茫然。从时间上看,没有保证。学生自读自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阅读甚至于背诵大段的文字,思考较深刻的问题只给学生两、三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直接得出结果,学习过程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自主学习就成了一种表面繁荣。
三、整齐划一,无视差异
一是无视不同类型课文在理解过程中的差异。无论何种类型的课文均采用同一种教学流程完成教学。二是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学就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师生通过教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与学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重教轻学”是走向极端,“重学轻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就以为自己可以放任自流了,进而,有的学者又把这种放任自流现象归罪于“学生为主体”,而对其加以否定。其实,他们都忽视了矛盾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何谓“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作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学生能“自求得之”;而“导”的关键在于“多方设法”。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设导语,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只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才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这激发点正需要教师的“导”,比如说教师的导语。我在教《像山那样思考》时,是用云南方言导入的,问学生是否知道云南人怎么说“打柴”“捕鱼”这两个词。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有的睁大眼睛等待着老师揭晓答案,有的在用各种语气学说这两个词,一分钟后我告诉他们云南人把“打柴”和“捕鱼”说成“借柴”和“借鱼”,然后我又设置一个悬念,问学生这样说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在这种情况下,我用以下几句话,把学生带进了文本:“这一‘借’字体现了云南人对自然的尊重及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尊重自然的,要不然全世界就不会发生种种自然灾害。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那么究竟思考什么问题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到这为止,学生的兴致完全被激发出来了。
(二)鼓励说话,培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每节课都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练讲。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即使在台下背得滚瓜烂熟,但一上台,在众目睽睽之下就感到紧张,说话结结巴巴。原因是缺乏锻炼的机会,抗干扰能力差。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和交流,甚至争论,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还经常向学生讲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告诉他们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不被社会淘汰,你必须具备这项能力。要具备这项能力,你必须自信,必须为自己寻找锻炼的机会,必须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必须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当好“舵手”,把握方向
教师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四)指导学法,学会自学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教师怎样进行学法指导呢?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比较可行。
1.讲授法这种方法主张教师把前人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学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反复运用,直至达到熟练操作,形成技能的程度。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适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如文言文翻译在高考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我要求学生按照“四步曲”进行。第一步,通读全句;第二步,找采分点,即找出重点字词和重要句式;第三步,翻译;第四步,检查语句是否通顺、完整。
2.总结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把学法告诉学生,但明确地告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新的学法,要求学生注意学习过程,并在学后总结出来。如古诗的教学,教师可按下列步骤安排教学环节:①解诗题,知作者;②读诗文,析诗句;③知诗意,背诗文;④入意境,悟诗情。采用上述程式环环相扣地进行教学,学完古诗,学生一般能总结出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和强度,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勇于“下水”,强化指导
在让学生写文章的时候,教师不妨亲自“下水”尝试一下,尤其是难度较大的文章,然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评头论足;之后,教师做总结性发言,自然地导入对学生写作文的指导。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相信未来》一文时,本想用朗读录音导入新课的教学,恰巧当时停电,计划泡汤。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意想不到,我读完后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激动不已,那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阅读。所以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从而起到导向作用。
以上只是个人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中所获的一些体会,总之,没有教师的“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当好导演、指挥员和舵手。只有充分释放出“撑船者”和“划桨者”的智慧,才能真正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再向“主动学习”迈进。
【关键词】主导作用;弱化;忽视
有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从台前走到台后,直至淡出讲台,让出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学校连教师只能讲十分钟都规定了下来。其实这种教法与其说是在贯彻新课程,不如说是对“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歪曲和糟践。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主要表现在:
一、目标不明,性质不清
由于对主导与主体关系的曲解,阅读教学由以往教师的“满堂讲”变成学生的“满堂学”,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杂乱无章,甚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另外,由于教师对大纲、教材理解不够深透,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不甚了解,所以在放手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无法调控课堂教学秩序,进而基本不导或导不适时,导不得法,导不到位,因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二、流于形式,表面繁荣
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能够落实。表现为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教师根本没有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习状况,搜集反馈信息,相机点拨指导。学法指导也常流于形式。究竟怎么具体操作,学生仍是茫然。从时间上看,没有保证。学生自读自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阅读甚至于背诵大段的文字,思考较深刻的问题只给学生两、三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直接得出结果,学习过程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自主学习就成了一种表面繁荣。
三、整齐划一,无视差异
一是无视不同类型课文在理解过程中的差异。无论何种类型的课文均采用同一种教学流程完成教学。二是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学就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师生通过教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与学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重教轻学”是走向极端,“重学轻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就以为自己可以放任自流了,进而,有的学者又把这种放任自流现象归罪于“学生为主体”,而对其加以否定。其实,他们都忽视了矛盾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何谓“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作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学生能“自求得之”;而“导”的关键在于“多方设法”。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设导语,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只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才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这激发点正需要教师的“导”,比如说教师的导语。我在教《像山那样思考》时,是用云南方言导入的,问学生是否知道云南人怎么说“打柴”“捕鱼”这两个词。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有的睁大眼睛等待着老师揭晓答案,有的在用各种语气学说这两个词,一分钟后我告诉他们云南人把“打柴”和“捕鱼”说成“借柴”和“借鱼”,然后我又设置一个悬念,问学生这样说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在这种情况下,我用以下几句话,把学生带进了文本:“这一‘借’字体现了云南人对自然的尊重及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尊重自然的,要不然全世界就不会发生种种自然灾害。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那么究竟思考什么问题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到这为止,学生的兴致完全被激发出来了。
(二)鼓励说话,培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每节课都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练讲。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即使在台下背得滚瓜烂熟,但一上台,在众目睽睽之下就感到紧张,说话结结巴巴。原因是缺乏锻炼的机会,抗干扰能力差。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和交流,甚至争论,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还经常向学生讲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告诉他们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不被社会淘汰,你必须具备这项能力。要具备这项能力,你必须自信,必须为自己寻找锻炼的机会,必须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必须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当好“舵手”,把握方向
教师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四)指导学法,学会自学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教师怎样进行学法指导呢?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比较可行。
1.讲授法这种方法主张教师把前人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学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反复运用,直至达到熟练操作,形成技能的程度。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适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如文言文翻译在高考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我要求学生按照“四步曲”进行。第一步,通读全句;第二步,找采分点,即找出重点字词和重要句式;第三步,翻译;第四步,检查语句是否通顺、完整。
2.总结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把学法告诉学生,但明确地告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新的学法,要求学生注意学习过程,并在学后总结出来。如古诗的教学,教师可按下列步骤安排教学环节:①解诗题,知作者;②读诗文,析诗句;③知诗意,背诗文;④入意境,悟诗情。采用上述程式环环相扣地进行教学,学完古诗,学生一般能总结出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和强度,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勇于“下水”,强化指导
在让学生写文章的时候,教师不妨亲自“下水”尝试一下,尤其是难度较大的文章,然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评头论足;之后,教师做总结性发言,自然地导入对学生写作文的指导。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相信未来》一文时,本想用朗读录音导入新课的教学,恰巧当时停电,计划泡汤。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意想不到,我读完后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激动不已,那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阅读。所以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从而起到导向作用。
以上只是个人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中所获的一些体会,总之,没有教师的“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当好导演、指挥员和舵手。只有充分释放出“撑船者”和“划桨者”的智慧,才能真正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再向“主动学习”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