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质疑和指责外资并购时,应该用规则和事实说话而不仅仅是感情用事
2006年有数起悬而未决的外资并购案。有关凯雷—徐工案的争论一度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为了通过审批,凯雷最后将其拟在徐工机械的持股比例由85%降至50%;而在SEB-苏泊尔案中,涉嫌行业垄断成为反对者的武器。
不得不提及的是,这两起并购案的最有力反对者皆是被并购对象的竞争对手:前一个乃是三一重工,其总裁向文波频频曝光;后一个则为爱仕达,其副总裁陈美荣则联合了数家同行。如今他们又多了一位同伴——南存辉,其带领的正泰集团在国内低压电气行业处于领先位置。
南存辉的矛头指向了全球最大的低压电器供应商施耐德电气,后者在2006年末与正泰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力西签订了合资协议。据悉双方将在合资公司中各持50%股份,并均分董事会席位,德力西现有6大类主打产品相关业务将置入新公司。
与SEB在并购苏泊尔之前曾和爱仕达进行过同样谈判相类似,施耐德也曾与正泰有过长期谈判的历史。南存辉对此并不讳言:“我想对胡成中说的是,他应该感谢我,这10年来,是我的拒绝抬高了施耐德对德力西的收购价格。”他同时也表示:“我认为胡成中没有错,但是施耐德值得警惕。”
胡成中是德力西的创始人。作为目前国内低压电气领域两家最大企业的掌门人,南存辉和胡成中不仅是小学同学,还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共同走上创业之路,创办了求精开关厂,后在1992年分道扬镳,成就了目前的正泰和德力西。
施耐德电气则是全球行业巨头,其2005年度全球销售额达117亿欧元(约合1205亿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约为96亿元,已成为其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三大市场。但施耐德在中国的近百亿销售额多由中高端产品贡献,在低端市场,以正泰和德力西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仍占据着优势。为达到全线占领市场的目标,施耐德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频频进行收购。
在南存辉看来,通过并购达到市场独霸进而攫取垄断利润是施耐德在中国市场的直接目的,即便其与德力西目前乃是50:50的合资。不乏与南存辉持有类似观点者还举出了更多的例子,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扩张遵循着“合资——亏损——增资——控制”的路线。
南存辉更是将施耐德与正泰10多年间的谈判历程公开,以证明其所言非虚。据称双方谈判始于1994年,前后经过3个内容各不相同的轮次:第一轮施耐德提出以现金收购正泰80%股份;第二次则将比例降至51%;始于2004年的第三次谈判进一步降至50%。由于在品牌及市场分割等方面分歧甚大,双方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据称,每一次谈判失败后,施耐德均会以知识产权诉讼等手段对正泰进行市场打击,南存辉曾表示:“跨国公司惯于用标准、专利、收购、诱惑、威胁、污蔑等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
在与施耐德谈判终结后,正泰却与通用电气开始了合作,双方于2004年9月达成协议,成立合资公司,由通用、正泰各持有51%及49%股权。施耐德则转而与德力西进行谈判,并最终敲定了合作。
据胡成中透露,“这次合作只是第一步,稳定以后,会扩大合作范围。”而更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施耐德进一步控股合资公司,德力西也有彻底退出低压电气领域的可能。这对施耐德当然是全面占领中国市场的好机会,而对于正泰则无疑压力倍增,南存辉认为,施耐德凭借其固有的资金、技术及品牌优势,兼具外资企业享有的多项优惠政策,将对所有内资电气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构成不平等竞争的格局。
《中华工商时报》:与在欧洲、美国遭遇反垄断审查境况相比,施耐德在中国内地的并购条件过于优越了。
《21世纪经济报道》:1999年以来,德力西进行产业多元化,先后涉足电能表、交通运输、再生能源、房地产、金融等诸多领域,资金链紧张已屡有传闻。这是胡成中要“卖”德力西的原因。
《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外资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不乏以通过并购者,而其选择的目标多是国内行业龙头,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皆有案例。随着这一趋势的明显加强,不少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尤其是事关切身利益的同业者,剧增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必须做出反应。而在媒体舆论的参与下,“国家安全”、“民族工业”、“本土市场”等感情化诉求摆上桌面,商业竞争被复杂化。
诚然,并购需要游戏规则,中国也需要对某些特定产业进行保护,但只要在合理的框架下,外资也不应受到更多的指责。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完善法律规定;对于企业家来说,还是扎扎实实做好事情,才有可能赢得竞争。
2006年有数起悬而未决的外资并购案。有关凯雷—徐工案的争论一度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为了通过审批,凯雷最后将其拟在徐工机械的持股比例由85%降至50%;而在SEB-苏泊尔案中,涉嫌行业垄断成为反对者的武器。
不得不提及的是,这两起并购案的最有力反对者皆是被并购对象的竞争对手:前一个乃是三一重工,其总裁向文波频频曝光;后一个则为爱仕达,其副总裁陈美荣则联合了数家同行。如今他们又多了一位同伴——南存辉,其带领的正泰集团在国内低压电气行业处于领先位置。
南存辉的矛头指向了全球最大的低压电器供应商施耐德电气,后者在2006年末与正泰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力西签订了合资协议。据悉双方将在合资公司中各持50%股份,并均分董事会席位,德力西现有6大类主打产品相关业务将置入新公司。
与SEB在并购苏泊尔之前曾和爱仕达进行过同样谈判相类似,施耐德也曾与正泰有过长期谈判的历史。南存辉对此并不讳言:“我想对胡成中说的是,他应该感谢我,这10年来,是我的拒绝抬高了施耐德对德力西的收购价格。”他同时也表示:“我认为胡成中没有错,但是施耐德值得警惕。”
胡成中是德力西的创始人。作为目前国内低压电气领域两家最大企业的掌门人,南存辉和胡成中不仅是小学同学,还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共同走上创业之路,创办了求精开关厂,后在1992年分道扬镳,成就了目前的正泰和德力西。
施耐德电气则是全球行业巨头,其2005年度全球销售额达117亿欧元(约合1205亿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约为96亿元,已成为其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三大市场。但施耐德在中国的近百亿销售额多由中高端产品贡献,在低端市场,以正泰和德力西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仍占据着优势。为达到全线占领市场的目标,施耐德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频频进行收购。
在南存辉看来,通过并购达到市场独霸进而攫取垄断利润是施耐德在中国市场的直接目的,即便其与德力西目前乃是50:50的合资。不乏与南存辉持有类似观点者还举出了更多的例子,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扩张遵循着“合资——亏损——增资——控制”的路线。
南存辉更是将施耐德与正泰10多年间的谈判历程公开,以证明其所言非虚。据称双方谈判始于1994年,前后经过3个内容各不相同的轮次:第一轮施耐德提出以现金收购正泰80%股份;第二次则将比例降至51%;始于2004年的第三次谈判进一步降至50%。由于在品牌及市场分割等方面分歧甚大,双方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据称,每一次谈判失败后,施耐德均会以知识产权诉讼等手段对正泰进行市场打击,南存辉曾表示:“跨国公司惯于用标准、专利、收购、诱惑、威胁、污蔑等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
在与施耐德谈判终结后,正泰却与通用电气开始了合作,双方于2004年9月达成协议,成立合资公司,由通用、正泰各持有51%及49%股权。施耐德则转而与德力西进行谈判,并最终敲定了合作。
据胡成中透露,“这次合作只是第一步,稳定以后,会扩大合作范围。”而更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施耐德进一步控股合资公司,德力西也有彻底退出低压电气领域的可能。这对施耐德当然是全面占领中国市场的好机会,而对于正泰则无疑压力倍增,南存辉认为,施耐德凭借其固有的资金、技术及品牌优势,兼具外资企业享有的多项优惠政策,将对所有内资电气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构成不平等竞争的格局。
《中华工商时报》:与在欧洲、美国遭遇反垄断审查境况相比,施耐德在中国内地的并购条件过于优越了。
《21世纪经济报道》:1999年以来,德力西进行产业多元化,先后涉足电能表、交通运输、再生能源、房地产、金融等诸多领域,资金链紧张已屡有传闻。这是胡成中要“卖”德力西的原因。
《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外资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不乏以通过并购者,而其选择的目标多是国内行业龙头,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皆有案例。随着这一趋势的明显加强,不少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尤其是事关切身利益的同业者,剧增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必须做出反应。而在媒体舆论的参与下,“国家安全”、“民族工业”、“本土市场”等感情化诉求摆上桌面,商业竞争被复杂化。
诚然,并购需要游戏规则,中国也需要对某些特定产业进行保护,但只要在合理的框架下,外资也不应受到更多的指责。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完善法律规定;对于企业家来说,还是扎扎实实做好事情,才有可能赢得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