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的觉醒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73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女性”和“女性艺术”这两个名词出现的频率开始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女性艺术"。随着改革开放与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活跃于九十年代画坛上的中国女性艺术家逐渐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命意识,重新阐释“女性”这个主题。她们用女性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女性的心去感应世界,用女性的方式去表现世界,将女性细腻的感觉,感性的情绪转换成富有生命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开始了在艺术舞台上独立表演的时代,她们用作品传达着自己的心声,表达着自己觉醒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艺术;女权主义;女性意识;性;身体
  
  引言
  “女性”一词,是相对于“男性”而产生的,但在浩瀚的人类艺术海洋中,却很难发现清晰的女性足印,因为现有的艺术史只是“男性的艺术史”。女性在艺术史中的集体失语已成为中西艺术史的一个共同“文化特征”。20世纪“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女性重新开始认识自我,开始寻回那曾经在艺术史中迷失的自我。随着改革开放与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活跃于九十年代画坛上的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命意识,重新阐释了“女性”这个主题。她们用女性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女性的心去感应世界,用女性的方式去表现世界,将女性细腻的感觉,感性的情绪转换成富有生命的语言符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激烈反传统主义的兴起和泛滥,她们的创作往来于东西艺术之间,往来于现实与记忆之间,往来于可视的形式表现与不可视而可感的精神意蕴之间,并试图在这复杂的经纬线上找到属于个人感受但却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种理想之美。使“女性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可能,也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后现代”色彩。
  一、女性艺术内涵的界定
  女性艺术其实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说法也很多。有的是从性别角度,认为 出自女艺术家之手的艺术作品均为女性艺术;有的是从题材角度,认为不管艺术家性别,只要是表现女性题材,都可看成是女性艺术。如果给女性艺术作个确切的学术定义,可以这样认为:“凡出女艺术家之手,以女性的视觉描绘女性生活及展现女性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的艺术,称为女性艺术。”
  二、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现状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禁锢了中国女性的生存。二十世纪初,女性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开始了寻求自我独立人格的新追求。但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品大多虽然具有一定的女性自我意识,总体来说还是含蓄隐晦的。到新中国成立,虽然女性在新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可以说是“翻身做主人”,但是特定的历史语境使她们似乎忘记了女性作为“女性”的人类生存身份,以此为代价来实现对“平等”的追求。因此,在艺术文化领域,女性自身文化符号特色依然存在创作自觉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禁锢被打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势力的强大,我国的女性艺术力量也在其影响下逐渐壮大。女性艺术家逐步开始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存境和情感抒发。受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影响,中国女性艺术家作品中呈现出女性自我追问和试图自我确认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心理。这些矛盾来自传统、家庭、性别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大语境。
  1990年中国第一个女性绘画专题展——“女画家的世界”,标志着“新生代”的女性画家登上画坛。这个时期,不管是女艺术家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都使中国女性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逐渐自觉地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并把关注的重点转变到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上,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感性思维表现出女性艺术的独立价值。由于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样式,这个时代的女性画家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艺术习惯和审美标准。各种艺术形式都被女性艺术家广泛的使用,女性艺术在多个领域都成为独特的风景。这些女艺术家有在绘画领域里的申玲、喻红、夏俊娜、刘虹、王彦萍、蔡锦、等;有使用装置或雕塑手段的姜杰、陈妍音、张温帙、向京等,她们展示着属于女性的视野和艺术的品格,她们抛开了逻辑性、合理性的传统观念,对艺术进行更主观、更个性的表现,对传统艺术“秩序美”进行了大胆的、彻底的反叛。例如申玲的《小牛仔衣》(1992年)、《俊娜像》(1992年)、《肖像》(1994年),徐震的《来自身体内部》。袁耀敏则借用民间艺术图像符号,以波普形态来表现或讽喻男女、婚姻、家庭。女性艺术家剥离了男性话语模式,展开了寻求自我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并不断地在传统与现代、再现与表现、创作与生活关系的探讨和实践中走向成熟。我们只有对具有生动丰富特点的作品做广泛深入的研究,才能理解她们的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
  三、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特征
  (一)情感是她们永远的表现主题
  情感有很多种,但女性艺术家在同一母题中表达的感受却又各不相同。例如,母爱是人类最本质的一种情感,关注生命、关注人便成为母亲这个角色的共有品质。初为人母的王彦萍,以《沙发》为题开始了她的母子系列。她将母体夸张到硕大,怀抱如沙发一样舒适,一任婴儿玩耍。强化了女性的母性特征和作为生命的守护者的强大精神力度,而以黄色为主的色调更加强了母爱的温馨情调。而喻红的《圣嚣》则将视点转到“母”对“子”的观照,她以欣赏的态度表达了一个弱小生命所给予她的嫩强有力的印象。婴儿不会行动,不会说话,哭喊便是最具有生命感的方式,这是他们表达需求和不满的唯一方式。她连续画了四个正使尽全身解数哭喊的婴儿,这个不一般化的表现强化了一种初为人母的新鲜感。婴儿,这同样是一件“作品”,旁观的不仅是母亲也是艺术家。迄今为止,在以婴儿为题材的创作中,姜杰的作品要算“登峰造极”了。她用装置的方式展示的雕塑《易碎的制品》不禁让人触目惊心。这位年轻的艺术家用蜡翻制了三、四个姿态不同的婴儿,将“它们”悬置或堆积在一张撑开的透明塑膜中,脆弱的生命完全没有自卫和防护能力,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体现了人类的生存危机。易碎的蜡烛质材的象征意义也恰切的表达了艺术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担忧和思考。可见,女性艺术家的母性意识不只单纯体现在“母与子”的关系之中,它在广义上更表现为一种创造生命与关注生命的意识。女性,作为生命的缔造者,是处在一种“永久性的发生意义上”的。
  (二)对性和身体意识的重新解读
  女性艺术展开女性话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便是一向被视为禁区的“性”。在男性话语中,女往始终是被凝视的“客体”和“对象”。“男人一面把女人在本文中变成可供欣赏的装饰对象,女人一面在现实中把自己修饰成艺术吸引男人”①,乃至为取悦男人而“‘自杀’为艺术的对象”。 西蒙·波伏娃在与诗人布列东讨论女人作为诗人的对象时曾说:“可以说,女人本质上就是男人的诗;但并没有人告诉女人,她在她自己的眼中是否也是诗”②。在今天,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心中的“被赏”心态已转向“自赏”与“自炫”。
  申玲是典型的当代表现主义女画家,在她的艺术中有种绘画的纯粹和人性的真诚。情爱和女性意识是申玲作品的两个主题。她的绘画对两性关系暖昧地表达,赤裸的欲望,委婉细腻地表述了一个女人的情感。在她的作品《男人、女人》系列中,轻松自如的表现性笔触、稚拙造型、随意涂抹的后印象派色彩表现率真意趣,形成鲜明风格。她用饱蘸着生命激情的画笔,借助形式外壳和语言符号寻找其内在的真实情感,书写了自身的生命体验。刘虹作品中的女性人体常常用布蒙着脸,从而更加突出了女性人体,似乎女性人体的意义超过她的思想——脸部,表现了对女性处境的某种思考。崔岫闻的作品一向注重表现人的性心理和感觉,《玫瑰与水薄荷》的表现方式是比较激进的,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往往是女性着衣、男性裸露,男性成为了被观看的对象,完全颠覆了“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传统。蔡锦的《美人蕉》系列,将一种生物的死亡周期和生理器官的肌理和花联系起来,将传统花的性器官象征与女性的生命现象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度相联系,显示了对传统花的观念象征的文化批判。这些作品可以看作艺术家对自我坦率而彻底的独自。它渗透着女性的自我迷恋,是生理和心理的综合体,与社会文化、历史以及女性生活的环境有关,这比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简单和物化的认知显得更深入和具体,也更真切和新颖。
  (三)对当代语境下现实和文化的理性反思
  除了对自身的生活感悟和独立意识的表达,女性艺术对现实和文化有了更多的关注,视角更加宽广,关注的问题也更加深入。如王彦萍的屏风系列包含着对现实和文化的理性思索。她赋予传统的屏风以理性的意义:生活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视角;真实与虚妄;写实与抽象装饰与寓意。在用来遮挡人们视线、构成空间的隐秘性的屏风上面,画着近乎几何化的室内人物,静物和花卉,它们随着屏风的辗转变化而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效果,变得实在又虚无,完整又片段。它们是女画家对生活的理性思索,包含着太多的人生回味。关注90年代绘画的人,都不会忘记夏俊娜的画,她的的画感觉象是一道色彩的盛宴,感染力极强,很深刻地表达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状态,既有优越感,又不乏茫然空虚和挣扎。画面通常呈现出一种优雅和绚烂的感觉,始终笼罩在朦胧梦幻的神秘气氛下。其作品《早春》就是很好的体现,画面透露出东西方文化和时空的冲突与交融,经过画家精心的中和,一切都变得很具独特性,让人过目不忘。总之,今天的女性艺术已非过去传统的清丽婉约的单一风格,在她们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与传统的审意识的联系,也可以看到无论在造型力度上还是视觉强度上都具有强烈扩张感的个人风格。
  以上对女艺术家作品的解读展示了最自然流露的女性世界,有着或辛辣、或苦涩、或甜蜜的滋味。这些女画家“从个人经验到个人天地的表达到对人类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女性艺术无论从美学品格到文化指向均已进入当代状态。它既是在女性自我探寻的语境中生成,又以自己的特有视角,进入当代的公共话语之中。③”她们自由地以艺术表达自我对世界的认识,用艺术与现实的对话,与社会的对话,共建一个新世纪的女性对艺术、生活观点的权利场,具有文化与社会双重意义的显示。
  从女性艺术和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不平凡的这几十年来看,许多女性艺术家为了让更多的女性从意识上觉醒,重新认识自我而举起手中这个“女性主义”的武器,向父权制社会男性中心的陈腐体制宣战。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尽管评论家们强调,今天的女性艺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艺术还没有摆脱被边缘化的局面。虽然女性艺术与妇女运动同样完成了“女权——女性——女人”三个阶段的历程,就整个历史而言,“女性的历史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它还处在萌芽阶段,还有无限广阔的空间等着它去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虹著.女性:美术之思[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李建群.西方女性艺术研究[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5.
  [3]琳达.诺克林等著,李建群等译.失落与寻回一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诺克林著,游惠贞译.女性,艺术与权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注 释:
  ①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
  ②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③贾方舟《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美术研究》1996.2.
其他文献
摘 要:1911—2011辛亥革命已经有了100年的历史。辛亥时期革命党人在吉林这一清王朝所谓的“发祥地”,与封建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对此史学界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拟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综述,并尝试指出其欠缺。  关键词:吉林;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的枪声震惊中外,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拉开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成功后,
期刊
摘 要:简要阐述了“伪乐”理论,变音理论,以及他们的应用,为后来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伪乐”理论;变音理论;“伪乐”的应用;变音的应用    一、理论范畴  (一)“伪乐”理论  在欧洲14—15世纪左右,盛行一种在谱上大多未加标记而有演唱者或演奏者根据一定的规则或感觉作临时升高或降低半音的方法,因实际音响与谱上所记有差异,故称“伪乐”,因而“伪乐”亦指这些非自然音范围的临时变音。当
期刊
一、加工厂  太阳系是一个普通的星系,由太阳和九颗行星组成,在这九颗行星中包括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这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因为有生物链的存在。有时候我心里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除了地球以外,像金星、水星、木星等星体,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它们是为什么存在的?它们的存在有什么价值呢?难道这只是为了让人们欣赏吗?假如要是某天没有了我们人类,茫茫太空又将会如何呢?它是否还会继续存在呢?还有外星人存在吗?
期刊
摘 要:家务劳动补偿权在现行婚姻法中仅存在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前提之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中关于“贡献”一词的理解却导致了家务劳动补偿权扩张的倾向,笔者通过对家务劳动补偿权在夫妻法定财产制下适用将会导致危险的分析,得出应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该条做狭义理解,以限制家务劳动补偿权过分扩张,更好的维护男性合法权益的结论。  关键词:家务劳动补偿权;夫妻法定财产制;男性权益    家务劳动补偿请求权是基于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法国现代诗人亨利·米肖诗歌中有关中国的文学表征,从形象学及东方学的视角对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亨利·米肖秉持着背离西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对中国的倾慕态度,塑造了一个乌托邦中国形象的果实,其形象果实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则是米修自我流放和艺术“驱魔”的工具。  关键词:亨利·米修;乌托邦形象;自我流放;驱魔    引言  亨利·米修(Henry Michaux)是20
期刊
摘 要:留美与留欧教育同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主体,二者结局不一。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试从二者人才培养目标、留学生生源特点、教育契机的推动人及管理方式四方面的不同之处来探析二者不同结局的缘由。  关键词:洋务时期;留美与留欧教育;差异;结局    洋务留学教育是中国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开始。这一时期,洋务派先后遣送200余名学生赴美欧留学。然而,两次官派留学的结局不尽相同。留美肄业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公路建设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于施工企业既是机遇又是考验。如今公路施工建设中,机械化施工程度和机械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和经营工程机械,是提高工程机械的工作效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公路机械;设备管理;成本核算     工程机械是完成工程施工任务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工程成本的重要手
期刊
摘 要:好的电影片名应给予观众一定的美学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唤起观众走进影院来观看影片。论文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所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入手,研究如何更好给出出色的片名翻译,给予观众一定的美学享受,满足他们的内心情感诉求。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片名翻译;美学诉求;情感诉求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
期刊
摘 要:提到丹麦影片《征服者佩尔》中主人公佩尔最终离去的根本原因,会使观众不禁要联想那压迫剥削下的不平等社会,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艾瑞克唤醒了主人公佩尔内心深处的自由平等精神,以父亲代表的广大穷苦人民的沉默和逆来顺受悲剧性命运的现实,使佩尔意识到要摆脱压抑沉闷的剥削专制的束缚,开始追寻平等之路。本文从影片《征服者佩尔》的结局——佩尔的最后离去出发,去追寻小主人公所经历的一条
期刊
摘 要:根据岗位任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航材管理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养该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为学院即将进行的岗位任职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航材管理工程;岗位任职能力;分析    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的改革,学院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也逐步由学历教育向岗位任职教育转变。航材管理工程专业是航空装备保障指挥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要想做好该专业岗位任职教育工作,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