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时期留美与留欧教育之异看留美幼童与留欧学生的结局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2459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美与留欧教育同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主体,二者结局不一。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试从二者人才培养目标、留学生生源特点、教育契机的推动人及管理方式四方面的不同之处来探析二者不同结局的缘由。
  关键词:洋务时期;留美与留欧教育;差异;结局
  
  洋务留学教育是中国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开始。这一时期,洋务派先后遣送200余名学生赴美欧留学。然而,两次官派留学的结局不尽相同。留美肄业中途夭折,回国后处处遭到冷遇;而留欧学生则学成回国,直接受到清政府的重用,绝大部分学生在各行业任要职。同为洋务时期留学教育的主体,二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显然,这与二者存在的差异密切相关。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不一
  1870年,丁日昌屡次与曾国藩商榷并建议:“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诸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1]由此可以看出,留美教育未明确所习科目,在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储蓄人才观,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这是清政府在当时相对平稳的国内外局势下做出的举措。
  留欧教育则不同,它一开始就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适时人才观。1873年,船政大臣沈葆桢上书清政府,主张从福州船政学堂前、后学堂“挑选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分别派赴法国、英国学习造船、驾驶,深究其造船、驶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练兵制胜之理” [2]。沈氏认为,这样的留欧计划,“速则三年,迟则五年,必事半功倍” [3]。这种适时的人才观是不断加剧的海疆危机的必然选择。
  在“中体西用”洋务思想的指导下,目标明确的适时人才观效率高、见效快,而目标相对不确定的储蓄人才观使留美教育的发展走入了一些误区,如留美幼童与留欧学生在留学年龄及留学时间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就影响着各自不同的结局。
  赴美幼童在年龄上处于十至十六岁之间,思想上尚未成熟,独立意识不强,中文、外语底子薄弱,加上留学时间过长,极易受外来思想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幼童开始剪发辫、着西服、入基督教等等。留学监督吴子登借此攻击幼童“读书少而游戏时多”,若久美居国,则“必致全失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来,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至此,幼童撤回事件提上议程。
  较之于留美幼童,赴欧学生大多都是船政学堂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至少受过五年以上的专业和外语训练,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且中国传统文化根底深厚,不易受外来文化的侵蚀,符合“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在学制上,“除制造行业为六年,其余的专业均为三年” [4],时间长短相宜,受顽固派的攻击相对较少。为此,留欧教育计划稳定性相对较强。
  此外,明确培养目标的提出利于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形式。如留法学制造的艺童三学年内必须完成的课程包括画影勾股、水力重学、汽学、轮机制造学、法国语言文字学、材料配方学等等。学习内容的明确规定使留欧教育费时较少,而收获较大,能确保计划顺利实施。留美幼童则需要接受一定基础教育再择目标,对于中文基础弱的幼童们来说,“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中西文化相撞,幼童多“抛荒中学”,喜西学,其“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侔”,这成为幼童撤回事件的关键因素。
  二、留学生生源特点的差别
  首先,从留学生的来源地来看,留美幼童以沿海地区的学生居多,96%来自文化经济相对开放和发达的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籍84人,占70%,江苏籍21人,占17.5%,浙江籍28人,占6.7%,福建籍2人,占1.7%。但即使在风气相对开放的沿海地区,清政府招生也不顺利,容闳为凑足30人,不得不到香港,在英国人所办的教会学校里遴选一些华人幼童。在当时,对于外国,很多人认为那里“蛮夷遍地,将会剥掉孩子们的皮,再蒙上狗眼,把他们弄成罕见的动物去展览” [5],再加上赴美幼童在出国前,其父母必须同政府签订近乎生死状的“具结”,所以,很多家长是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冒险,也因此,幼童多系贫穷子弟或开明绅商家庭,如詹天佑父亲经商破产常受人接济,唐国安的父亲唐廷枢是洋务官僚。而留欧学生则大部分来自船政学堂,学生来源地虽也集中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但在东南各省范围上有所变化和扩充。留欧教育兴起之时,国人对外界的了解增多,不少人开始往欧洲各国游历、观光,介绍欧洲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如1875年,伍廷芳获英国大律师资格,深受世人注目。这说明,此时留学得到了社会的一些认同。因此,赴欧留学招生时,报考应试者十分踊跃。
  其次从选拔考试方面来看,招考第一批幼童时,考试科目仅是汉文读写,学过英文者,也只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考试,尽管如此,报名人数仍极少。而选拔第一批留欧学生时,考试严格全面,应试者繁多,后限于经费,不得不压缩为30名。选拔上的留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文化水平,大都掌握了一些基础科学知识,外语大致过关,具备中专水平。
  二者相比,留美幼童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水平较低,而留欧学生要比幼童基础扎实得多。二者在这方面差异性的影响,正如学者所说:“留学生生源方面的差别是造成两者不同结局的首要原因。” [6]
  三、教育契机推动人的不同
  留美与留欧教育的推动人分别是容闳和沈葆桢,二人在个人履历与社会地位上不尽相同。
  (一)个人履历
  容闳是中国赴美留学的第一人,在美国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教育观念,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思想开放,1854年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的经历使他立志于“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苦心孤诣倡导幼童留美计划。然而,容闳的主观愿望是:“让中国学生经过美国社会环境的长期陶冶,完全接受西方文明。” [7]所以,对于幼童的逐渐美国化,容闳不足为怪,且经常为幼童行为辩护。这种全盘学习西方的思想显然与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不符,他们的主观意图是要留学生既能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又不脱离封建主义的轨道。指导思想上的不同必然引起容闳与洋务派官员在学生管理上的矛盾,矛盾一旦尖锐化,容闳势必为洋务派所不容,受其攻击。无疑,洋务派对容闳的不信任势必波及到日益西化的幼童身上。
  与容闳情况不一样,沈葆桢是洋务派要员,是地方重臣。他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凭借军功先后累迁至江西巡抚,1867年7月,沈葆桢赴任福州船政大臣,在任期的八年,他竭力主持船政,同时筹办学堂等,认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作为军功起家的清朝官员,沈葆桢爱国忠君,同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及中国军事科技的落后,主张“以夷制夷”、“用西法图自强”,这体现了他“以军事为重、中体西用”洋务思想。为学习西方,19世纪60年代末沈葆桢开始酝酿船政生赴欧洲留学问题。1873年,他向清政府提出遣送留欧学生的教育设想后,又于1875年4月奏请清政府派魏瀚等5名船政生随洋监督日意格游历英吉利、法兰西等处。两次上书很快得到清政府的批准,究其原因,不得不说,这与清政府对他的信任紧密相联。
  (二)社会地位
  容闳虽毕业于耶鲁大学,但回国时他的身份依然是学生。为实现其政治抱负,他极力接近清政府重要官员,经历不少挫折后,他才得以拜访曾国藩、丁日昌等洋务派领军人物,受到他们一定赏识。即使如此,容闳作为留美教育的倡导人,他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清政府委任他为留美副监督时,他也仅仅是江苏候补同知,在出洋肄业局里,受制于正监督陈兰彬。在大多数官员的眼里,他是“洋人”,翁文龢在日记里就这样记载:“江苏候补容闳,号纯甫,久居美国,居然洋人矣!” [8] 较低的官位终究影响容闳对留美教育的推动力。
  沈葆桢则不同。他先后历任江西巡抚、福州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等重要官职,既代表清政府官方势力,又是洋务派务实求真的实干家。即使升任两江总督后,他仍主持留学一事。由他与继任船政大臣丁日昌、北洋大臣李鸿章举荐的赴欧留学华监督李凤苞博学多识,“于船学生情谊融洽” [9],深得清政府的信任。后来,他虽未亲自赴欧督学,但他对留欧教育的影响力一直存在。
  四、管理方式的差异
  留美与留欧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管理层权力分工和教育管理方法上的不一。
  (一)管理层权力分工
  1871年,容闳本人因首倡留学教育且熟悉洋务事务被清政府派为驻洋肄业局副总办,由翰林出身的陈兰彬为正总办。在权力分配上,容闳受制于陈兰彬。此后的各任新监督,如区谔良、吴子登等均为容闳上司,即使在1875年11月容闳升任为中国驻美副使后,清政府留给他的只是对留学事务的“相帮”权力。诚然,管理权力的制约束缚了容闳在留学事务上的发挥和影响效力;上下级等级关系也易使整个留美教育管理丧失灵活性,从而陷入僵化局面;同时,权力的不平衡也易使容闳与各任正监督在指导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扩大化。最终,监督吴子登把幼童的新变化肆意攻击为“放荡淫佚”,清政府因此作出全数撤回幼童的决定。
  而在留欧学生的派遣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华、洋监督各一人,无正副之分,并明确规定监督者共同的职责,否则,“惟两监督是问”,学生本人“无故荒废,不求进益,有名无实,及有他项嗜好者,均由两监督会商分别留遣研究” [10]。华、洋监督权力相等,既相互监督又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显然,平衡的权力,明确的职责增强了留欧学生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保证了留欧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教育管理方法
  教育管理方法是影响学生结业质量的直接因素,它的科学与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乃至前途息息相关。
  留美幼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清政府对其学业目标、学习课程等没作过多的严格要求,只是在监督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上作了严格规定,要求他们一边学西学,一边熟悉中国文武制度,学习《孝经》、《小学》及《国朝律例》,听讲圣谕广训,以示“尊君亲上”。对中学一方面的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影响了幼童对西学的学习,而随着幼童对西学认识的加深,也导致了幼童对中学的反感,走向了清政府严格规定初衷的反面,于是,幼童“西洋习气”愈浓,“越轨”行为越频繁。
  较之于留美教育,留欧教育对学生学习西学的要求更为严格。清政府对学生在留欧期间所进学校、所学课程、达到的目标以及实习程序都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如清政府具体规定学生在留学期间要选学完十五门功课,同时,不同的专业还须选学一些课程,此外,留学生除了听课,还须“自行研究”、“探讨意义”。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洋务派明确指出,赴法、英国家进行学习的学生,“务令通船新式轮机器具,无一不能自制”,“务令精通该国水师兵法,能自驾铁船于大洋操战”。[11]
  对比二者,毋庸置疑,留欧教育管理方法更为合理科学。此外,这种科学性还体现在留欧教育中学与用的有机结合上。
  洋务派很重视留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李鸿章对赴法国、英国学习造船、驾驶的学生提出,“……宜赴厂习艺,以明理法,俾可兼程并进,得收速效”。[12]根据此原则,赴英学生刘步蟾在1877年9月上马那杜铁甲船实习,1879年3月上拉里铁甲船往地中海实习;林曾泰于1877年9月上孛来克珀林铁甲船赴地中海实习,1878年6月又上潘尼洛布芬士号,往马尔他实习;蒋英超上荻芬司铁甲船……赴法留学生则“经该学监院各给堪胜总监工官凭,又游历法国、比国、英国船厂、轮机厂既熔炼钢铁官民各厂,以资考证” [13]。留学生的实践经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胆识,使留学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留美教育与留欧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留美幼童与留欧学生不同的命运。当然,不同的结局只存在一时,留美幼童最终凭借自己的勤奋、才能在各行业中崭露头角,他们与留欧学生一起,在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中彰显自己的力量和影响。
  
  参考文献:
  [1][4].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236~239.
  [2]陆和健.洋务留学教育的历史定位.扬州大学学报,2003;7(3):72~74.
  [3][11]姚琦.洋务时期赴欧船政局留学教育及其影响.兰州学刊,2007;169(10):175~177.
  [5]李喜所著.近代中国的留学生.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6~63.
  [6][10]王婷.试析洋务运动时期留美与留欧教育之异.知识经济,2009;106(4):146.
  [7][8]曹金祥.远航与开拓:晚清幼童留美计划探析.学术论坛,2007;203(12):158~160.
  [9]朱更勇.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与中国近代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0):152~153.
  [12][13]刘虹.早期留欧教育与洋务派的海防忧患意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5):21~25.
  
其他文献
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面对的是一个由人、财、物等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系统。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税务机关行政管理工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是,现实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不少困惑。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创新和规范税务机关行政管理,提高机关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是我们需要着手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税务机关行政管理存在的
期刊
摘 要:现代中国文化中,存在对“书法”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其一,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其二,认为书法与写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种看法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认识书法,有各自理由,但是深入探究又会发现两种看法都存在片面性,对真正深入认识书法会产生障碍,因此本文从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力求能够从中找到真正认识和理解书法的途径,以期借鉴于时人。  关键词:写字;书法;日常书写;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初叶,各类现代艺术流派相继出现,画廊作为艺术中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来得突出,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佩吉·古根海姆对“本世纪艺术画廊”采取了怎样的整体运作模式,推动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形成并获得成功,从而归纳总结出佩吉画廊的整体运作模式中可供我国当代艺术与画廊借鉴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画廊;先锋艺术;借鉴    画廊是艺术市场中最重要的艺术中介机构之一,是连接艺术
期刊
摘 要: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其音乐创作生涯几乎涵盖了整个浪漫主义音乐盛期。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其改编创作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共六首,《狩猎》是其中第五首。在这首钢琴曲中,李斯特巧妙地将钢琴当作一个交响乐队来进行创作,运用丰富的音色对比,将钢琴作为乐器之王的丰富表现力发挥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很好的展现了李斯特钢琴音乐的那种自由洒脱、色调丰饶
期刊
摘 要:我国刑法关于聚众淫乱罪的规定过于简单、不严谨,理论上不周延,实践中面临不少挑战。在揭露聚众淫乱罪所面临的挑战和批判学界关于聚众淫乱罪的立法完善建议的基础上,主张区分公然性淫乱行为与隐秘性淫乱行为,对前者刑法要规制二人以上的公然淫乱行为,对后者刑法通过适用不告不理制度来规制,引诱未成年人参加聚众淫乱的从重处罚。  关键词:聚众淫乱罪;非罪化;淫乱罪;不告不理    一、引言  南京的“马尧海
期刊
摘 要:1911—2011辛亥革命已经有了100年的历史。辛亥时期革命党人在吉林这一清王朝所谓的“发祥地”,与封建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对此史学界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拟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综述,并尝试指出其欠缺。  关键词:吉林;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的枪声震惊中外,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拉开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成功后,
期刊
摘 要:简要阐述了“伪乐”理论,变音理论,以及他们的应用,为后来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伪乐”理论;变音理论;“伪乐”的应用;变音的应用    一、理论范畴  (一)“伪乐”理论  在欧洲14—15世纪左右,盛行一种在谱上大多未加标记而有演唱者或演奏者根据一定的规则或感觉作临时升高或降低半音的方法,因实际音响与谱上所记有差异,故称“伪乐”,因而“伪乐”亦指这些非自然音范围的临时变音。当
期刊
一、加工厂  太阳系是一个普通的星系,由太阳和九颗行星组成,在这九颗行星中包括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这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因为有生物链的存在。有时候我心里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除了地球以外,像金星、水星、木星等星体,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它们是为什么存在的?它们的存在有什么价值呢?难道这只是为了让人们欣赏吗?假如要是某天没有了我们人类,茫茫太空又将会如何呢?它是否还会继续存在呢?还有外星人存在吗?
期刊
摘 要:家务劳动补偿权在现行婚姻法中仅存在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前提之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中关于“贡献”一词的理解却导致了家务劳动补偿权扩张的倾向,笔者通过对家务劳动补偿权在夫妻法定财产制下适用将会导致危险的分析,得出应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该条做狭义理解,以限制家务劳动补偿权过分扩张,更好的维护男性合法权益的结论。  关键词:家务劳动补偿权;夫妻法定财产制;男性权益    家务劳动补偿请求权是基于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法国现代诗人亨利·米肖诗歌中有关中国的文学表征,从形象学及东方学的视角对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亨利·米肖秉持着背离西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对中国的倾慕态度,塑造了一个乌托邦中国形象的果实,其形象果实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则是米修自我流放和艺术“驱魔”的工具。  关键词:亨利·米修;乌托邦形象;自我流放;驱魔    引言  亨利·米修(Henry Michaux)是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