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绘画是画家的个人活动,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画家的个人思想活动变化,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画家,他们成为最孤独的人,他们的美术作品在身后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而身前却很不如意,甚至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被当时的人们嘲笑、打击、迫害。成为当时社会的另类。
【关键词】美术绘画 美术作品 个性 极端 孤独
逆境能造就英才,因在逆境中人被“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令其身”,人的思想在此时也相对最为活跃,大脑处于高速运转。在浩如烟海的中外美术史里,有一些美术大师的艺术生涯很是奇特,他们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而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坎坷的,甚至是贫困潦倒的,对这类美术大师艺术生涯的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中外美术史。
一、退出世俗的僧人画家——石涛
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四个有名的做过和尚的画家,他们是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在中国美术史中被称为“四僧”,其中对中国现代美术影响最大的是石涛,石涛(1642-1707)清代杰出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埋名隐姓落发为僧,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由于他特殊身世,明朝皇室可能追杀他,时值清军入关,他的明室后裔身份清军也可能缉灭他以防后患,如此来自多方的“追杀”使石涛的少年、青年都只能在荒郊寺庙中度过,不断更换地点,东躲西藏。因此石涛一生精研佛学,深究禅理,同时他对绘画也是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擅长山水画,他曾游览了庐山、黄山等祖国名山大川,深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构图之奇妙,笔墨之神化,特别是他的题画诗,抒发了他对生活的深厚感情。他在《苦爪和尚画语录》等画论著作中阐述了许多深刻的艺术见解,其主要观点是反对一味地临摹古人的法度,反对泥古不化,强调抒发个性,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其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要“借古以开今”,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受。其创造性,就表现在他个人心情与自然的交流,达到从古人入、从造化出的艺术境界。他的画法是为山川“开生面”,用得很灵活。
二、标新立异的画家——石涛
在元明院体画的主流“高峰”之前,石涛是胆敢独出心裁地另辟路径的画家,在石涛的绘画作品中,山水画很多,这可能与他青年、中年到处流浪有关,他游览了庐山、黄山等祖国名山大川,对山水画有强烈的创作冲动。可是,有两个原因制约他的绘画:一是他的身份不允许他慢慢坐下来画,二是他对宋元明院体画可能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作画条件不一定很理想。所以在石涛的作品中,有很多看似随意画的,正是这种随意,给我们看了以后就有“既大俗又大雅”的感受,石涛的画给人看似随手拿来一张质地并不很好的宣纸,提着笔就画了起来,他的作品有很大部分是写生,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在他的画面上没有出现,有的只是随心所欲的“笔墨”挥洒,有些作品甚至不上色,大有中国画山水中的“印象派”之意味,又象中国画里面的“速写”。由于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在清初画坛一定不被当时的画家看好,也许会被人们当另类看待。石涛的画摆脱了传统中国画严谨理法的羁绊,一心一意表现他自己的艺术空间,使他的画在中国画“意境”的营造上有更胜人一畴的方面。更突出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识和他本人的艺术价值取向。对现代中国山水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得到现代美术界的正确认可,受到现代山水画的追捧。石涛的花鸟画和他的山水画一样,作品《梅竹图卷》是他晚年时的作品,作于丙戌春,丙戌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也就是画家死前一年即64岁,画卷上几枝挺劲的梅枝从右向左曲折婉转,与青竹交错在一起,盛开的梅花和含苞的花蕾,在青竹的映衬下,呈现生机活泼,活生生一幅人生“自画像”。而晚他51年的著名画竹行家郑板桥(1693—1765)的艺术是直接受石涛的影响。
三、融入大海的画家——石涛
石涛作为清代画家,也曾有过迎逢政治的欲望,石涛在对待清朝的态度上,逐渐发生了转变,晚年他的情况有所好转,康熙多次下江南时,石涛曾两次跪迎,一次在金陵,一次在扬州,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石涛应辅国将军博尔都之邀赴北京,其目的可能是想得到康熙的召见,在京期间,他和王原祁合作了《竹石图》,并接触了北方的艺术收藏品,是“臣服”还是“随波逐流”,但是他能得到的待遇可想而知,风烛残年的石涛在政治上对任何人都够不成威胁,由于政治希望的落空,其绘画艺术在当时朝廷也一样不受人敬重,失意的石涛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3年)南回扬州,此时的石涛虽不为性命担忧,却为家口之累,其结果是以买画为生度过晚年。在商业气氛浓厚的江南,靠买画为生的情况可以说是比较残酷的,石涛画了许多迎合平民百姓的山水画、花鸟画,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在画店、画商中间搅合,他的画《淮扬洁秋图》、《墨荷图》就是表现江南风物的,画面都有长篇的题跋描述其作画的心绪。同时,石涛还从事园林建造活动,并成为有名的造园叠石专家,据记载,石涛在扬州叠有寿芝园和片石山房两处假山,现存扬州个园就是他的杰作,其中“黄石山幽谷”山高五六丈,山势奇峭迫人,颇似石涛画风。1707年7月,石涛画了《设色山水册》(书画十二帧),自此之后石涛画迹不再出现。这一年秋冬之际,石涛走完了他的一生。
四、倍受后人关注的画家
石涛的艺术成就对清代中、晚期和近现代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成为几百年艺术市场的“畅销品”,石涛的作品留传下来的很多,同时仿造的赝品也是最多的,二十世纪30年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就是仿石涛画作的高手,在当时书画市场流通的以石涛名号落款的字画,十有八九出自张大千之手。到二十世纪90年代,石涛字画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产生的冲击波可说高潮迭起:1991年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石涛的《山水》10开册页以30.8万美元成交;1995年北京翰海拍卖一幅石涛的《松屋清话图》立轴,成交价高达170.5万元人民币;同年中国嘉德公司以473万元人民币拍卖出石涛《竹石图》手卷。
纵观石涛的一生,够得上是大起大落的一生,他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画家如荷兰画家凡高、法国画家高更等一样。美术绘画是画家的个人活动,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个人思想活动变化,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画家,他们成为最孤独的人,他们的美术作品在身后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而身前却很不如意,甚至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被当时的人们嘲笑、打击、迫害。甚至成为当时社会的另类。石涛65岁去世,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受到的待遇不是常人能承受的,而石涛把这一切转化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大自然始终激发他强烈的民族情感,并将一生的痛苦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巨大动力,他的作品《狂壑晴岚图》、《古木垂荫图》、《万点恶墨图》等,画面上无不显示出他是在运用笔墨形式寄托内心的激情。石涛以“借古开今”、“我用我法”、“搜尽奇峰大草稿”的精神,在山水画、花鸟画创新上成就很大。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最富创造性的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著有《石涛画语录》。 他的书法,在行楷中参以隶法,有六朝造像记的笔意,用笔不拘成法,字形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然而笔墨古朴遒劲,天真烂漫,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隶书也写得“散朴有致,不检绳墨”。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现代人临学的最佳选择,石涛的作品被我国禁止出境而加以保护。
参考书目:
《中国画鉴赏与收藏》许志浩著[M]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年7月出版
《书画鉴真》史树青著[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著[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
(作者单位:562400贵州省兴义市黔西南民族师专)
【关键词】美术绘画 美术作品 个性 极端 孤独
逆境能造就英才,因在逆境中人被“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令其身”,人的思想在此时也相对最为活跃,大脑处于高速运转。在浩如烟海的中外美术史里,有一些美术大师的艺术生涯很是奇特,他们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而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坎坷的,甚至是贫困潦倒的,对这类美术大师艺术生涯的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中外美术史。
一、退出世俗的僧人画家——石涛
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四个有名的做过和尚的画家,他们是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在中国美术史中被称为“四僧”,其中对中国现代美术影响最大的是石涛,石涛(1642-1707)清代杰出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埋名隐姓落发为僧,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由于他特殊身世,明朝皇室可能追杀他,时值清军入关,他的明室后裔身份清军也可能缉灭他以防后患,如此来自多方的“追杀”使石涛的少年、青年都只能在荒郊寺庙中度过,不断更换地点,东躲西藏。因此石涛一生精研佛学,深究禅理,同时他对绘画也是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擅长山水画,他曾游览了庐山、黄山等祖国名山大川,深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构图之奇妙,笔墨之神化,特别是他的题画诗,抒发了他对生活的深厚感情。他在《苦爪和尚画语录》等画论著作中阐述了许多深刻的艺术见解,其主要观点是反对一味地临摹古人的法度,反对泥古不化,强调抒发个性,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其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要“借古以开今”,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受。其创造性,就表现在他个人心情与自然的交流,达到从古人入、从造化出的艺术境界。他的画法是为山川“开生面”,用得很灵活。
二、标新立异的画家——石涛
在元明院体画的主流“高峰”之前,石涛是胆敢独出心裁地另辟路径的画家,在石涛的绘画作品中,山水画很多,这可能与他青年、中年到处流浪有关,他游览了庐山、黄山等祖国名山大川,对山水画有强烈的创作冲动。可是,有两个原因制约他的绘画:一是他的身份不允许他慢慢坐下来画,二是他对宋元明院体画可能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作画条件不一定很理想。所以在石涛的作品中,有很多看似随意画的,正是这种随意,给我们看了以后就有“既大俗又大雅”的感受,石涛的画给人看似随手拿来一张质地并不很好的宣纸,提着笔就画了起来,他的作品有很大部分是写生,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在他的画面上没有出现,有的只是随心所欲的“笔墨”挥洒,有些作品甚至不上色,大有中国画山水中的“印象派”之意味,又象中国画里面的“速写”。由于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在清初画坛一定不被当时的画家看好,也许会被人们当另类看待。石涛的画摆脱了传统中国画严谨理法的羁绊,一心一意表现他自己的艺术空间,使他的画在中国画“意境”的营造上有更胜人一畴的方面。更突出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识和他本人的艺术价值取向。对现代中国山水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得到现代美术界的正确认可,受到现代山水画的追捧。石涛的花鸟画和他的山水画一样,作品《梅竹图卷》是他晚年时的作品,作于丙戌春,丙戌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也就是画家死前一年即64岁,画卷上几枝挺劲的梅枝从右向左曲折婉转,与青竹交错在一起,盛开的梅花和含苞的花蕾,在青竹的映衬下,呈现生机活泼,活生生一幅人生“自画像”。而晚他51年的著名画竹行家郑板桥(1693—1765)的艺术是直接受石涛的影响。
三、融入大海的画家——石涛
石涛作为清代画家,也曾有过迎逢政治的欲望,石涛在对待清朝的态度上,逐渐发生了转变,晚年他的情况有所好转,康熙多次下江南时,石涛曾两次跪迎,一次在金陵,一次在扬州,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石涛应辅国将军博尔都之邀赴北京,其目的可能是想得到康熙的召见,在京期间,他和王原祁合作了《竹石图》,并接触了北方的艺术收藏品,是“臣服”还是“随波逐流”,但是他能得到的待遇可想而知,风烛残年的石涛在政治上对任何人都够不成威胁,由于政治希望的落空,其绘画艺术在当时朝廷也一样不受人敬重,失意的石涛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3年)南回扬州,此时的石涛虽不为性命担忧,却为家口之累,其结果是以买画为生度过晚年。在商业气氛浓厚的江南,靠买画为生的情况可以说是比较残酷的,石涛画了许多迎合平民百姓的山水画、花鸟画,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在画店、画商中间搅合,他的画《淮扬洁秋图》、《墨荷图》就是表现江南风物的,画面都有长篇的题跋描述其作画的心绪。同时,石涛还从事园林建造活动,并成为有名的造园叠石专家,据记载,石涛在扬州叠有寿芝园和片石山房两处假山,现存扬州个园就是他的杰作,其中“黄石山幽谷”山高五六丈,山势奇峭迫人,颇似石涛画风。1707年7月,石涛画了《设色山水册》(书画十二帧),自此之后石涛画迹不再出现。这一年秋冬之际,石涛走完了他的一生。
四、倍受后人关注的画家
石涛的艺术成就对清代中、晚期和近现代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成为几百年艺术市场的“畅销品”,石涛的作品留传下来的很多,同时仿造的赝品也是最多的,二十世纪30年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就是仿石涛画作的高手,在当时书画市场流通的以石涛名号落款的字画,十有八九出自张大千之手。到二十世纪90年代,石涛字画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产生的冲击波可说高潮迭起:1991年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石涛的《山水》10开册页以30.8万美元成交;1995年北京翰海拍卖一幅石涛的《松屋清话图》立轴,成交价高达170.5万元人民币;同年中国嘉德公司以473万元人民币拍卖出石涛《竹石图》手卷。
纵观石涛的一生,够得上是大起大落的一生,他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画家如荷兰画家凡高、法国画家高更等一样。美术绘画是画家的个人活动,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个人思想活动变化,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画家,他们成为最孤独的人,他们的美术作品在身后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而身前却很不如意,甚至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被当时的人们嘲笑、打击、迫害。甚至成为当时社会的另类。石涛65岁去世,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受到的待遇不是常人能承受的,而石涛把这一切转化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大自然始终激发他强烈的民族情感,并将一生的痛苦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巨大动力,他的作品《狂壑晴岚图》、《古木垂荫图》、《万点恶墨图》等,画面上无不显示出他是在运用笔墨形式寄托内心的激情。石涛以“借古开今”、“我用我法”、“搜尽奇峰大草稿”的精神,在山水画、花鸟画创新上成就很大。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最富创造性的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著有《石涛画语录》。 他的书法,在行楷中参以隶法,有六朝造像记的笔意,用笔不拘成法,字形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然而笔墨古朴遒劲,天真烂漫,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隶书也写得“散朴有致,不检绳墨”。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现代人临学的最佳选择,石涛的作品被我国禁止出境而加以保护。
参考书目:
《中国画鉴赏与收藏》许志浩著[M]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年7月出版
《书画鉴真》史树青著[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著[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
(作者单位:562400贵州省兴义市黔西南民族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