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套文化的传播从形成开始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传播手段。图书与期刊,作为河套文化传播的主要文本载体,对于河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1952年—2013年的400余部图书和2种期刊(《河套文学》《河套艺术》),对于图书和期刊的内容、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数据统计,以此作为河套文化传播效果研究的基础,为河套文化传播提出新的路径。
【关键词】:河套文化;图书;传播效果
河套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传播介质,既图书与期刊。在400多部图书和2种本土河套文化期刊中,我们能够看到河套文化的渗入性是比较强的。河套文化曾经辉煌过,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很多蕴含河套文化脍炙人口的文化精品,在全区甚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但近些年来,受思想观念的制约,“先经济,后文化”的发展方针,客观导致了文化建设长期滞后的状态。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不够;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深层次的文化底蕴还没有合理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些都是河套文化所面临的尴尬难题。
一、图书数量逐渐增多,2000年以来增长尤为快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套地区的人民也已经意识到河套文化的可开拓性,自2000年以来,出版的图书和期刊日益增多,对400余部图书年份进行的统计详情见表一。
从上表可知,1952年—1960年份的图书种类较少,只有2种,分别是冯苓植的中篇小说《骆驼上晃荡大的孩子》和韩燕茹的《爬山调》;1961年—1970年份的图书为0本,极有可能由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导致图书出版的停滞;1971年—1980年份出版的图书有15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冯苓植的长篇小说《阿力玛斯之歌》、波·满都呼的蒙文长篇小说《呼伦湖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瓜果新歌》。
1981年—1990年份的图书有46种,其中王富林、齐·莫尔根创作的长篇小说《驼铃的回音》《希望》《宝日呼根》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的蒙文中短篇小说也异军突起,齐·敖特根其木格创作的《沙日淖海的故事》《阿尔查河畔》;特格喜巴雅尔创作的《未寄出的信》《光棍儿村》等蒙文小说均在当时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1991年—2000年份的图书有72种,這一时期相关河套文化的图书出版已经形成回暖态势,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领域均有所涉猎。王书田创作的长篇小说《傲雪梅》《马桂花》《壮志西川》;布仁特古斯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蒙文长篇小说《旷荡的原野》《戈壁回响曲》《黑骏马》,蒙文作品的繁荣是这一时期比较显著的特点。
2001年—2013年份的图书多达288种,这一时期河套文化图书传播有了更宽泛的范畴,除了文学作品更有民间文艺爬山曲、戏曲曲艺、书法摄影作品、民间故事、顺口溜、寓言作品等集子的出版。同时这一时期对于河套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图书增多,这使得河套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表层的表现形式,而是对于其内涵及发展规律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研究。这一时期对于河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在出版的图书中,文学作品占绝对主导地位
通过对400余部图书的类别统计,能够看到蒙、汉语言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详情见表二。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小说、散文、诗集作为图书的主要类型,其中汉文长篇小说、汉文诗集、汉文散文集占据较大比例。相比较而言,蒙文小说、蒙文诗集、蒙文散文集数量相对较少,这说明在河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少数民族的研究者和受众相对来说数量较少,成果也比较少。
2. 汉文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占一定优势。但是通过数据不難看出,河套文化的系统研究图书不多,图书大多以河套地域、民俗、文化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主。
3. 民间文艺集、戏剧曲艺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在图书出版的比例也比较大,出版时间多为2000年以后,说明新世纪以来,河套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
三、出版的图书数量逐年上升,但传播效果不甚明显
面对文化的传承,河套文化的渗透力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图书出版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是其引起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在年轻的受众群体中几乎影响不大。我们在最具代表性的河套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问卷中显示,在1993年以后出生的同学对于河套文化的接触率为12%,而且大多数是在生活习惯、婚丧嫁娶、文学艺术中接触到的,但对于河套文化涵义的了解比较浅薄,也并不致力于发扬河套文化。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年轻人对于河套文化仍然很生疏,有些日常的事物和行为本身是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但是作为年轻的一代已然将这些“宝贝”遗忘了。这并不是文化本身不具有传承性,而是对于河套文化的传播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文化风气,宣传力度不够,传播效果甚微。
所以我们更应该对河套文化的传播重视起来,结合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念,使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相互渗透,让河套文化成为河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传播的过程中细化传播途径,使传播介质多样化,不单依托传统媒体,更要融合新媒体发展;确定传播受众,有针对、有目标的进行传播;量化传播效果,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更为直观。河套文化的内容丰富,只有对于内容进行细化加以适当途径传播,河套文化才能得以有效传承。
作者简介:钱聪(1988.3-)内蒙古兴安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本文系2015年度河套学院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类别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目HYSQ201528。
【关键词】:河套文化;图书;传播效果
河套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传播介质,既图书与期刊。在400多部图书和2种本土河套文化期刊中,我们能够看到河套文化的渗入性是比较强的。河套文化曾经辉煌过,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很多蕴含河套文化脍炙人口的文化精品,在全区甚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但近些年来,受思想观念的制约,“先经济,后文化”的发展方针,客观导致了文化建设长期滞后的状态。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不够;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深层次的文化底蕴还没有合理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些都是河套文化所面临的尴尬难题。
一、图书数量逐渐增多,2000年以来增长尤为快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套地区的人民也已经意识到河套文化的可开拓性,自2000年以来,出版的图书和期刊日益增多,对400余部图书年份进行的统计详情见表一。
从上表可知,1952年—1960年份的图书种类较少,只有2种,分别是冯苓植的中篇小说《骆驼上晃荡大的孩子》和韩燕茹的《爬山调》;1961年—1970年份的图书为0本,极有可能由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导致图书出版的停滞;1971年—1980年份出版的图书有15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冯苓植的长篇小说《阿力玛斯之歌》、波·满都呼的蒙文长篇小说《呼伦湖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瓜果新歌》。
1981年—1990年份的图书有46种,其中王富林、齐·莫尔根创作的长篇小说《驼铃的回音》《希望》《宝日呼根》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的蒙文中短篇小说也异军突起,齐·敖特根其木格创作的《沙日淖海的故事》《阿尔查河畔》;特格喜巴雅尔创作的《未寄出的信》《光棍儿村》等蒙文小说均在当时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1991年—2000年份的图书有72种,這一时期相关河套文化的图书出版已经形成回暖态势,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领域均有所涉猎。王书田创作的长篇小说《傲雪梅》《马桂花》《壮志西川》;布仁特古斯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蒙文长篇小说《旷荡的原野》《戈壁回响曲》《黑骏马》,蒙文作品的繁荣是这一时期比较显著的特点。
2001年—2013年份的图书多达288种,这一时期河套文化图书传播有了更宽泛的范畴,除了文学作品更有民间文艺爬山曲、戏曲曲艺、书法摄影作品、民间故事、顺口溜、寓言作品等集子的出版。同时这一时期对于河套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图书增多,这使得河套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表层的表现形式,而是对于其内涵及发展规律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研究。这一时期对于河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在出版的图书中,文学作品占绝对主导地位
通过对400余部图书的类别统计,能够看到蒙、汉语言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详情见表二。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小说、散文、诗集作为图书的主要类型,其中汉文长篇小说、汉文诗集、汉文散文集占据较大比例。相比较而言,蒙文小说、蒙文诗集、蒙文散文集数量相对较少,这说明在河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少数民族的研究者和受众相对来说数量较少,成果也比较少。
2. 汉文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占一定优势。但是通过数据不難看出,河套文化的系统研究图书不多,图书大多以河套地域、民俗、文化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主。
3. 民间文艺集、戏剧曲艺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在图书出版的比例也比较大,出版时间多为2000年以后,说明新世纪以来,河套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
三、出版的图书数量逐年上升,但传播效果不甚明显
面对文化的传承,河套文化的渗透力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图书出版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是其引起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在年轻的受众群体中几乎影响不大。我们在最具代表性的河套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问卷中显示,在1993年以后出生的同学对于河套文化的接触率为12%,而且大多数是在生活习惯、婚丧嫁娶、文学艺术中接触到的,但对于河套文化涵义的了解比较浅薄,也并不致力于发扬河套文化。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年轻人对于河套文化仍然很生疏,有些日常的事物和行为本身是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但是作为年轻的一代已然将这些“宝贝”遗忘了。这并不是文化本身不具有传承性,而是对于河套文化的传播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文化风气,宣传力度不够,传播效果甚微。
所以我们更应该对河套文化的传播重视起来,结合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念,使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相互渗透,让河套文化成为河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传播的过程中细化传播途径,使传播介质多样化,不单依托传统媒体,更要融合新媒体发展;确定传播受众,有针对、有目标的进行传播;量化传播效果,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更为直观。河套文化的内容丰富,只有对于内容进行细化加以适当途径传播,河套文化才能得以有效传承。
作者简介:钱聪(1988.3-)内蒙古兴安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本文系2015年度河套学院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类别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目HYSQ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