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蒋捷词风中的花间派特色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吉学院中文系
  摘要:《竹山词》中的恋情词,历来不受重视,将恋情词中的女性形象分类,一方面可以窥见蒋捷生平部分情感经历,另一方面分析出花间派对于其词风的影响。
  关键词:《竹山词》;女性类型;花间派;词风
  蒋捷,南宋遗民词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于德祐年间考取进士,次年,元兵便攻克临安,南宋灭亡,从此隐居不出,终不仕元。与同代文人也鲜有交往,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载,甚少之。因此他虽然同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但关于他的研究比之其他三位,就显得冷清许多。
  《竹山词》现存词93首,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词作“炼字精深,调音谐畅”。关于其词风的讨论不绝于耳,大致可归并为婉丽清新与疏宕豪放并举。他精通词律,受到姜夔等人的影响,追求“要眇宜修”的词学风格。时代的变革使得他接受了苏辛一派的豪放,但世人少有关注其词作中花间一派的继承,对于词作中女性形象的書写更是少之又少。
  蒋捷大半生隐居山林,但其关于书写女性的词作亦不在少数,而且较之他人笔下的女性,《竹山词》不管是在类型还是内容表达上都呈现出独有的特色。
  一、女性形象的多元化
  《竹山词》中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思妇、友人妻妾、特定的女性形象。这样的分类放置到文学史中,并不特殊,但将其放置在《竹山词》中,便很耐人寻味了,蒋捷由于其生平事迹不详,因此对其同女性的交往更是无从知晓,从这些词作中可窥一二。
  蒋捷生活在南宋末年,随着理学的发展,风气较之前代就显得更加保守。而蒋捷词作中关于友人妻妾的作品就显得格外扎眼,如:《瑞鹤仙·友人买妾名雪香》《风入松·戏人去妾》等作品。
  二、词风中的花间派特色
  花间派在曲子词兴起之初,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词曲的发展,它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对于女子容貌,服饰,仪态的过度描写以及词作的主题不出闺阁及情爱之事,文人们开始改革这种词风。经由几代文人的共同努力,对于女子的描写终于不再只局限在外表的描写,对于男女的关系的表达也由游戏转为深情。
  而在宋末蒋捷的个别词作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花间的遗风。“银烛下、纤影卸佩款。”“知他蛾绿纤眉,鹅黄小袖。”“翠钗扶住欲欹鬟”“柳雨花风,翠松裙褶,红腻鞋帮。”“烟岫暝,纤葱误指,莲峰篁岭。”“料想小阁初逢,正浪拍红猊,袖飞金饼。”这样的描写用词在蒋捷的恋情词中时常出现,同时我们不难看出,蒋捷在运用花间写法的同时,也有所保留改变,并非一味学习继承,在浓丽中带有清新。“小饮微吟,残灯断雨。”“而今照,冷淡白菱花。”“玉窗蝇字记春寒,满茸丝红处。”
  从词作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在词兴起之初,它便是以书写男女情感,描写女性形象居多的形式出现。因此花间派,宫体诗盛极一时,不过随着文人们开始大量的作词,词的雅化,以及描写对象的逐渐扩大,花间派开始被人们所摒弃,但绝非灭迹,有些恋情词还是循着花间一派的手法存在着,只不过花间派已不再是时代的主流,词发展到南宋末年讲求雅正成为时代之音,但雅正的本源探悉还是可以追溯至花间一派。因此,蒋捷词风中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此类作品。
  《竹山词》内容大致可分为5类:纪行词、节令词、咏物词、祝寿词、恋情词。前四类一直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但是最后一类恋情词却少有人提到,这些词在主题上虽然没有前者大气,但是在艺术价值上却并不见得小于前者。并且对于蒋捷经历,心态的研究,词风多元的的探索都具有一定价值。恋情词的对象一般都是女性,前文所归纳的三种,对于她们的书写,蒋捷所选用的笔触,却并不单纯出于姜夔一派的清冷哀婉,而是带着花间一派的香艳浓丽。
  这些词作对于蒋捷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一直以来,蒋捷总是以其终不仕元为人所敬重,对于其感情生活所知甚少,通过这些书写女性的词作,对于蒋捷形象性格的构建有新的发现。蒋捷将花间词风融入其作品之中,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也说明其融汇众家之所长,纳为己用的词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捷.竹山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3]何荣.蒋捷及其《竹山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潘大春.论蒋捷词的艺术风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佘登宝.论蒋捷的自我封闭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6]范进军.试论蒋捷词的忧患意识和隐逸意识[J].学术交流,2003.9.
  [7]赵旭.乱世的悲情词人---浅析蒋捷词中的愁苦意识[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
其他文献
我初瞧着他像棵树,但不知怎的,长着长着竟精神分裂了。  当池大为从箱底翻出《中国历代文化民人素描》时,他父亲的自画像让他全身的血一股一股往头顶上涌,浑身像筛糠般颤抖,他太明白“做个好人”是要付出多少的代价,大学四年级那晚的校园游行让他的灵魂受到了圣洁的洗禮,他的信念就像日出东方一样无可怀疑,无可移易。他深深的明白,他是人,一个真真切切的人。  他守着平民的高贵,摸着知识分子的良心,看厌了像丁小槐那
期刊
摘要:电影《丹麦女孩》讲述了男主角埃纳尔﹒韦格对自己性别认同的改变,最终争得妻子的支持,勇敢的接受了变性手术,成为女人莉莉的故事。影片着重地描写了莉莉与格尔达两个女孩的情感矛盾,爱恨纠葛,包容理解,牺牲和相互成就。体现出主人公追求自我的勇气魄力和与传统现实观念的反抗,也反映了其不断探索并追寻真实自我价值的困惑和艰辛。本文从自我的认同与人格平衡、社会身份的塑造与重塑、灵与肉的合二为一,三个方面来解析
期刊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构成基因,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元素。人生路漫漫,难免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家庭应该成为人生在世最温暖的港湾,应该成为人生风雨路上灵与肉的栖息地。没有这温暖港湾的人将是苦海中永远的漂流者,体味着人生最大的悲凉。男女相爱而组建家庭是人生路上一个关键点,但决不是终点,恰恰应该是一个新起点。经营一个美好家庭则是人生一场最重要的修行。家庭是每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修行圣地,一个人真正的快乐自
期刊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摘要:单向度的诗歌线索在诗歌文本细读的解诗学实践中,容易以日常生活经验和既有知识结构来逐一进行诗歌的确证或对应,有悖于文学创造和诗歌想象的艺术规律。文章试从《道旁》诗歌的文本细读入手,分析时代环境和地理空间作为解读诗歌的可能切入口,注意社会历史视野下诗歌与时代的内在关联性,思考诗歌读解过程中生活逻辑与诗性逻辑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反思文本细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卞之琳;《道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情,与其说是“浪子回归”后岁月带来的遗憾与美好,不如说是男权主义背景下以男性为中心的自我救赎与回归。小说在此毫无疑问地迎合了男性世界对于完美女性的想象,将冯婉喻塑造成为“奉献天使”:她是丈夫心目中完美的归宿,却从未享受真正的幸福,苦苦支撑生命的只有从未得到回应的爱。这种感情上的不对等反映出文本中女性视角的缺失。  关键词:陆犯焉识;男权主义;女
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继父”形象在余华的作品中已然形成了一个典型形象群,无论是《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王立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还是《兄弟》中的宋凡平、《第七天》中的杨光彪,这些“继父”们无一不以高大伟岸的形象出现在儿子眼中,且均与具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继父现象”的呈现,直接表明余华笔下的血已无关宏旨,并且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血缘权威的打破,是对传统父子伦理最为有效的反动
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摘要:《祝福》因“吃人”的礼教而出名,可究竟是否是礼教在吃人,又谁用礼教吃人,为什么鲁迅塑造了一名女性,这些在以往的研究中都被遮蔽,从性别角度,重新审视祥林嫂之死,有着新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祥林嫂;祝福;女性  关于《祝福》这篇小说的主题,学界多数认为是在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残害了祥林嫂的生命。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称:“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大多数
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也许很多人不了解黄仲则,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却是妇孺皆知的,事实上这句诗正是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之手。他被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黄征君传》赞誉黄仲则为 “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但在清朝文字狱对文人个性压抑的黑暗环境中,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一生穷困潦倒,始终郁郁不得志。本文以黄仲则的诗歌《夜起》为例浅析诗人的失意人生。  关键词:黄仲则;《夜起》;失意人生  纵观诗人
期刊
西昌学院  摘要:余华的创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暴力和血腥;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其作品投入了更多对人性的关注,开始抒写用小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自我消解,用悲悯的温情来融化暴力,让人倍感温暖,代表作是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本文拟通过对三部长篇小说的解读,全方位研究余华小说,从而实现对作家余华的全面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余华
期刊
青岛大学文学院  摘要:王维《辋川诗集》中的二十首诗各有特色,体现了王维山水诗创作的高超水平。《鹿柴》将诗、画、乐融为一体;《栾家濑》则以自然之景写自然之心,入无我之境。王维使这组诗的艺术魅力臻于神境。  关键词:诗中有画;灵动;自然之心;无我之境  一、《鹿柴》——诗、画、乐的完美融合  “鹿柴”的“柴”同“寨”,意为栅栏、篱障。在辋川的众多游址中,鹿柴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虽处偏僻之地,却有其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