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本文认真分析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清醒认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危害,并提出了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应对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宗教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74-02
近些年,大学生信仰已呈多元化,选择宗教作为信仰的人数逐渐增多。少数大学生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过程是一种思想接受的过程,是大学生对宗教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整合、运用的过程,受到其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归纳:
(一)宗教自身的原因。关于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过经典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可见,宗教自身有鲜明的特点。第一,人对外部世界有心理依赖。人在外界的巨大压力下自感渺小,需要来自外部世界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此时,宗教便趁虚而入。第二,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宣扬了强烈的道德意识,尤其是善恶必报的理想世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第三,传教者的献身精神,美化了宗教人格形象,使人们对宗教产生依赖,信仰宗教。
(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大学生的角度讲,一方面大学生还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求知欲望强而辨别能力低,容易卷入错误的思潮。同时,长期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间有共同的社会经验,共同的生活节奏,当他们在思想上存在困惑、狂热、淡漠、彷徨、失落等情绪时,便会产生联动反应。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学业压力日益增大,加上青春期的感情问题,面对诸多压力,排遣无门,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进而会使大学生向宗教靠拢,走入歧途。
(三)社会环境的原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使人们对社会改革的认同度不断降低。在这种环境中,一些青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这些都会给大学生信仰宗教创造条件。加之宗教中有进行道德劝诫的成分,若家庭中也有信仰宗教的氛围,大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宗教的道德呼唤,信仰宗教。
此外,还有部分不法分子披着宗教的外衣,抓住青年学生不成熟的特点,用利益诱惑青年学生信仰宗教,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使大学生走上歧途。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危害
宗教对大学生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危害。
(一)麻痹人的接受理性。宗教往往用神秘性的东西来模糊真理和谬误的区别,从而麻痹人的接受理性。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基本弱点就是意识到个人的渺小,需要他体的心理支撑,这就决定了人有信仰的需要。而宗教提倡对神的盲目崇拜,凭借对神的信仰去理解一切。宗教把神学作为绝对经典,排斥神学之外的一切真理,如果人们对神学产生质疑,就会遭到神的惩罚,由此使人们对宗教产生敬畏。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崇拜一个神,崇拜的权威性越强化,人们思想中的选择性、主动性就越弱化。大学生处在不成熟的阶段,是最容易被麻痹的,如果受到宗教思想的控制,丧失理性,将会阻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诱使人的思想盲从。宗教的传道者总是把自己伪装成修身得道的神人,用神的神圣性来迫使人们在现实面前低头,接受顺从。如基督教认定人是有原罪的,把人类的奋斗史说成是向上帝赎罪的历史,彻底剥夺了人的主体性。《新约全书》中则大力宣传“勿抗恶”,甚至“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把你的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些都是以奴性的倡导来代替人们思想接受中的主体性,使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宗教意识渗入其思想,那么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何从谈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幻化人的生活。宗教往往用向往天国、追求来世来消解人们对现实的思考,造成人们的思想错觉。要人们以彼岸世界的虚幻来麻痹现实世界的是非纷争,以模糊是非、掩盖是非作为走向天国的必要条件。用虚幻把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转移开,诱使人们走上回避现实、回避是非的道路。宗教幻化了人们的生活,混淆了个人与社会的生存界限,导致人们变得麻木不仁。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发展产生冷漠的情绪,进而对生活失去动力,甚至走上歧途,追求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化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悲痛。
三、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应对机制
当前,宗教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干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面对新情况,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应对机制。
(一)清醒认识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严肃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的场所,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场所,而不是传授宗教教义的。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各种非法的宗教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氛围;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团结信教大学生,依法保护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
(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党和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核心作用。大学生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的精神追求。尤其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更通俗易懂,更贴近青年,要引入网络宣传元素,采用制作flash动画、情景剧等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感染、教育青年,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三)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注重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同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急切的参与意识与积极的监督意识正成为大学生的新诉求。因此,要关注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是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使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接轨,提升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二是要着重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使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培养高素质的思政队伍。高校党委要以高校辅导员和“两课”教师为骨干,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对宗教问题的敏感性、对宗教作用的认知性和对宗教管理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科学地看待、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宗教知识教育,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文化,借鉴宗教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二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加强师生的互动和参与,活跃校园文化气氛;要加强校园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站、校报、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传媒的舆论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
面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及时转变观念,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面对诸多诱惑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自觉树立科学的信仰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667.
[2]冯颖.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3]龚胜生,何小芊,李娜.湖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J].湖北省社会科学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宗教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74-02
近些年,大学生信仰已呈多元化,选择宗教作为信仰的人数逐渐增多。少数大学生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过程是一种思想接受的过程,是大学生对宗教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整合、运用的过程,受到其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归纳:
(一)宗教自身的原因。关于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过经典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可见,宗教自身有鲜明的特点。第一,人对外部世界有心理依赖。人在外界的巨大压力下自感渺小,需要来自外部世界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此时,宗教便趁虚而入。第二,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宣扬了强烈的道德意识,尤其是善恶必报的理想世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第三,传教者的献身精神,美化了宗教人格形象,使人们对宗教产生依赖,信仰宗教。
(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大学生的角度讲,一方面大学生还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求知欲望强而辨别能力低,容易卷入错误的思潮。同时,长期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间有共同的社会经验,共同的生活节奏,当他们在思想上存在困惑、狂热、淡漠、彷徨、失落等情绪时,便会产生联动反应。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学业压力日益增大,加上青春期的感情问题,面对诸多压力,排遣无门,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进而会使大学生向宗教靠拢,走入歧途。
(三)社会环境的原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使人们对社会改革的认同度不断降低。在这种环境中,一些青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这些都会给大学生信仰宗教创造条件。加之宗教中有进行道德劝诫的成分,若家庭中也有信仰宗教的氛围,大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宗教的道德呼唤,信仰宗教。
此外,还有部分不法分子披着宗教的外衣,抓住青年学生不成熟的特点,用利益诱惑青年学生信仰宗教,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使大学生走上歧途。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危害
宗教对大学生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危害。
(一)麻痹人的接受理性。宗教往往用神秘性的东西来模糊真理和谬误的区别,从而麻痹人的接受理性。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基本弱点就是意识到个人的渺小,需要他体的心理支撑,这就决定了人有信仰的需要。而宗教提倡对神的盲目崇拜,凭借对神的信仰去理解一切。宗教把神学作为绝对经典,排斥神学之外的一切真理,如果人们对神学产生质疑,就会遭到神的惩罚,由此使人们对宗教产生敬畏。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崇拜一个神,崇拜的权威性越强化,人们思想中的选择性、主动性就越弱化。大学生处在不成熟的阶段,是最容易被麻痹的,如果受到宗教思想的控制,丧失理性,将会阻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诱使人的思想盲从。宗教的传道者总是把自己伪装成修身得道的神人,用神的神圣性来迫使人们在现实面前低头,接受顺从。如基督教认定人是有原罪的,把人类的奋斗史说成是向上帝赎罪的历史,彻底剥夺了人的主体性。《新约全书》中则大力宣传“勿抗恶”,甚至“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把你的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些都是以奴性的倡导来代替人们思想接受中的主体性,使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宗教意识渗入其思想,那么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何从谈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幻化人的生活。宗教往往用向往天国、追求来世来消解人们对现实的思考,造成人们的思想错觉。要人们以彼岸世界的虚幻来麻痹现实世界的是非纷争,以模糊是非、掩盖是非作为走向天国的必要条件。用虚幻把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转移开,诱使人们走上回避现实、回避是非的道路。宗教幻化了人们的生活,混淆了个人与社会的生存界限,导致人们变得麻木不仁。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发展产生冷漠的情绪,进而对生活失去动力,甚至走上歧途,追求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化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悲痛。
三、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应对机制
当前,宗教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干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面对新情况,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应对机制。
(一)清醒认识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严肃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的场所,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场所,而不是传授宗教教义的。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各种非法的宗教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氛围;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团结信教大学生,依法保护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
(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党和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核心作用。大学生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的精神追求。尤其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更通俗易懂,更贴近青年,要引入网络宣传元素,采用制作flash动画、情景剧等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感染、教育青年,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三)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注重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同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急切的参与意识与积极的监督意识正成为大学生的新诉求。因此,要关注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是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使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接轨,提升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二是要着重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使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培养高素质的思政队伍。高校党委要以高校辅导员和“两课”教师为骨干,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对宗教问题的敏感性、对宗教作用的认知性和对宗教管理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科学地看待、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宗教知识教育,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文化,借鉴宗教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二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加强师生的互动和参与,活跃校园文化气氛;要加强校园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站、校报、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传媒的舆论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
面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及时转变观念,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面对诸多诱惑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自觉树立科学的信仰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667.
[2]冯颖.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3]龚胜生,何小芊,李娜.湖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J].湖北省社会科学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