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城云香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米鸿德16岁随父米承祖学习传统云香、线香手工制作技艺,经过几十年努力学习,在严父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下,掌握了云香制作技艺的精髓,灯火相传,子承父业,并创建了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在生产实践中,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提高工艺质量,逐渐脱离家庭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努力。在保护和传承这项古老技艺的征途中,米鸿德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几根剪草杆、一盘盘拇指粗细的线香,经过一双双巧手左串右盘,就可以制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云儿香”。这项曾经家家户户都能上手的工艺制作已经日渐式微。幸运的是,如今虽濒临失传,但还有极少数民间艺人继承了这项传统手艺。大营村云香制作技艺传承人米鸿德就是其中一位。数百个模具、竹筛、瓦缸??各种各样的制作器具,林林总总地摆满了三间南房,一种特有的柏木香气氤氲着弥散在空气中。
米鸿德正在精心制作云儿香,做胚、出线、套模、串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認真至极。一条细长的线香在米鸿德的摆弄下一会儿就变成了造型优美的图样,没过多久一个用线香做成的带有传统“福”字图样的云儿香就基本成形了。米鸿德说:“制作云儿香属于‘慢工细活’,学习云儿香工艺并不困难,最重要的是肯学肯做和肯花心思。多数靠自己领悟和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学好它要花上一生的时间。”
“云儿香制作所需工具不多,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把云儿香做好却很不容易。”米鸿德历数家珍似地一边介绍着做云儿香的器具,一边展示着他的“绝活”。只见他随手捧来一团线香,左盘右旋,再用剪草串线,寥寥数“笔”,一个精美的寿形云儿香就做好了。“我做这行已经40多年了,夏天在烈日下暴晒,冬天挨冻作业。看似平平无奇的手工云儿香,其实都记录着云儿香制作人的种种艰辛。
米鸿德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爱,制作过各种图样的云儿香,并传承至今。他现在之所以能够坚持做云儿香,是因对这种传统的云儿香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中秋点云儿香,很有怀旧情调。”一些购买云儿香的老顾客很喜欢米鸿德的手艺,这也成为他继续做下去的动力。米鸿德在传承古典技艺的同时,还有所创新。“有些人拿来电脑图让照着做,还有的是我自己搞个创作,什么双喜啦、龙凤呈祥啦,这些我都可以尝试着创作出来。”米鸿德为此很是自豪。
米鸿德说:“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唯一一门手艺。现在父亲离开我了,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做好,但现在仅凭我们民间这些薄弱的力量,这门手艺恐怕传到我们这一代就终止了。只有在年轻人中营造一定的民间艺术氛围,手工艺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交城县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集厚重的狐氏文化、灿烂的红色文化和神秘的香文化于一体,自古以来就是个制香之地。常言说:名香产地,必有佳材。交城县山区林业木材、火硝生产两旺,具备了生产线香的物质条件和市场需求条件。经过400余年的制香文化陶冶,大营村制香人的制香技艺在不懈地探索中日臻完美。
“做云儿香很辛苦。从设计到造型再到晾晒,都必须亲力亲为,特别是一些比较大型复杂的云儿香,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像这几个‘寿比南山’云儿香,做一个就需要花掉一整天的时间。”米鸿德指着一个个高大的云儿香说道。只见这个云儿香,呈椭圆形,中间是一个个不同字体的的寿字,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云儿香令人啧啧称赞,“现在大家很少做云儿香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营村有很多人做云儿香,每逢过节,家家户户都点云儿香。那时的花样很多,‘福’‘禄’‘寿’‘喜’更是每个手艺师傅都会的,可现在,没多少人会做了。特别是一些复杂的云儿香,现在很多手艺人都不会做了。”米鸿德一脸遗憾。
米鸿德说,云儿香看似几根剪草串着线香,却有着繁琐的工序,一个好的制作艺人除了要有一手好技艺外,还需通晓各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比如串香这道工序很考验人的耐心,也考验技术,串时力度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要不云儿香成形就不美观。不过,这项技术很吃功夫,就算是“熟手”,一天最多也只能串二三十个,等到云儿香成型了,在阳光下晒干。天气好,三五天就能收集,若是遇到阴雨天,那就要等上十天半月了。
米鸿德说:“优质云儿香要求图案考究,质地均匀,一燃而尽。而其原材料特点和它的可燃特性,又决定了它有易折碎的毛病,再加上过去交通不便利,云儿香便只在交城及周边几县销售,没有形成更大的市场空间。尽管这几年交通便捷了,但市场需求仍不大。”
米鸿德手艺精湛,制作出的云儿香不易断裂,式样也美观,所以除了本地的老顾客外,清徐、文水等地的一些批发商也经常会慕名而来。
大营村位于交城县西南约10千米处,全村1 700多户人家,6 000多人口,却只有近4 000亩土地。据《交城县志》记载,该村古称大陵,有2 000多年的历史。如果“蒋氏失子,燃香团圆”的传说是事实,该村制作“云儿香”的历史就长达1 500多年。
《交城县志》没有记载云儿香出现的确切年代,但可以确定云儿香最早出自大营村及周边的村庄。“就拿我家来说,我们不知道哪位祖先最早开始制作云儿香,但我听父亲说过,他的爷爷就会做云儿香。直到现在,只有把树皮、树木研磨成面状是用机械操作外,云儿香其他工艺都靠手工完成,米鸿德说。
“究竟有多少人还在传承这门手艺?”身为云儿香制作的传承人米鸿德近年来一直在做市场调查,曾经试图联系他所知道的其他民间艺人,但几乎已无人做云儿香了,只有少数几个人依然传承祖上衣钵。米鸿德介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有很多人专做这门生意,周边山上柏树茂盛,剪草到处都是,几乎是家家户户制作云儿香,后来,柏树渐渐少了,人们建房、建厂、改造田地,剪草现在都很难寻觅了,这种工艺也随之没落,很多人觉得做这行太辛苦又赚不到钱纷纷改行了。
多少年来,交城延续制作云儿香,原材料已十分稀缺。许多作坊的原材料,得到很远的地方去购买,这就增加了制作成本,导致利润减少。“这些都不足虑,关键是,现在的年轻人认为制作云儿香又苦又累又不挣钱,都不愿学习这门技艺。”米鸿德说,以大营村为例,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百分之九十都会做云儿香。比我小10岁的人,百分之五十会做;而比我小20岁左右的年轻人,会做云儿香的,恐怕连百分之十都不到。连续三四年,每到中秋、春节前,我都要调查云儿香的制售情况,结果发现,制售者一年比一年少。
为了将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下去,2010年米鸿德创办了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位于交城县大营村,占地2 000平方米,厂房600平方米,办公区域50平方米,展厅30平方米。设备机器15台,员工人数20名,技术人员3名,管理人员2名,销售人员2名,年销售额100余万元。
传承的是文化,创新的是未来。为了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开发和保护,保证质量和品质,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加快了生产设施改造和科研步伐,开发出图形丰富的“云香”系列产品,除传统“福”“禄”“寿”“喜”字等多种图案外,还设计出花鸟鱼虫等图案,不仅在逢年过节时使用,还推出了在白事上使用的系列产品,扩大了这一传统习俗的使用范围,还研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科技产品空心香(也称倒流香)。传统实心香不能油烟分离,会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而倒流香或空心线香,能油烟分离,减少污染60%以上,而香味不减。
目前,该公司可以生产板香、大香、空香、盘香、万寿香、云香等数十个品种,年生产力达到200吨,年销售额可达100万元,可带动交城县大营村经济发展,解决30~50户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这是南宋诗人陈去非的一首名为《焚香》的诗。诗中充分体现了古人對香的认识与鉴赏。充满交城乡土气息、带着灵性和吉祥意味的云儿香,曾经是多么闪耀,可是现在却走着一条下坡路,究竟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在我们心中,传统永远是一个无法割断的牵挂。因为没有传统的云儿香,过节就没啥意思了。”米鸿德说,“只要中秋节、春节不消亡,云儿香就不会消亡”。云儿香不会没落,它有自己生存的理由和发展空间。这种传统手艺的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像这种做手工活的人还有很多。
这也许是一条越来越寂寞的传承之路,但米鸿德说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米鸿德,1964年出生,吕梁市交城县西营镇大营村人,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总经理,“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6岁随父米承祖学习传统云香制作技艺,执业40余年。
2009年,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创建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同年,获吕梁市首届民间艺术文化节金奖;
201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参加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办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完成相关课程学习;
2016年,荣获交城县职工劳模,工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2017年,荣获交城县“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同年,入选“非公有制领域文化人才库”;
2018年,交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成立,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传承家谱:
第一代:米金良(米鸿德曾祖),交城县大营村人,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
第二代:米福斗(米鸿德祖父)继承上辈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
第三代:米承祖(米鸿德父亲),继承上辈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
第四代:米鸿德,随父亲米承祖学习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并创建制香公司,改变过去家庭农闲作坊形式,并在工艺与材料上有所改进。“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代:米男(米鸿德儿子),继承父辈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古老技艺 守护一生
几根剪草杆、一盘盘拇指粗细的线香,经过一双双巧手左串右盘,就可以制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云儿香”。这项曾经家家户户都能上手的工艺制作已经日渐式微。幸运的是,如今虽濒临失传,但还有极少数民间艺人继承了这项传统手艺。大营村云香制作技艺传承人米鸿德就是其中一位。数百个模具、竹筛、瓦缸??各种各样的制作器具,林林总总地摆满了三间南房,一种特有的柏木香气氤氲着弥散在空气中。
米鸿德正在精心制作云儿香,做胚、出线、套模、串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認真至极。一条细长的线香在米鸿德的摆弄下一会儿就变成了造型优美的图样,没过多久一个用线香做成的带有传统“福”字图样的云儿香就基本成形了。米鸿德说:“制作云儿香属于‘慢工细活’,学习云儿香工艺并不困难,最重要的是肯学肯做和肯花心思。多数靠自己领悟和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学好它要花上一生的时间。”
“云儿香制作所需工具不多,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把云儿香做好却很不容易。”米鸿德历数家珍似地一边介绍着做云儿香的器具,一边展示着他的“绝活”。只见他随手捧来一团线香,左盘右旋,再用剪草串线,寥寥数“笔”,一个精美的寿形云儿香就做好了。“我做这行已经40多年了,夏天在烈日下暴晒,冬天挨冻作业。看似平平无奇的手工云儿香,其实都记录着云儿香制作人的种种艰辛。
米鸿德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爱,制作过各种图样的云儿香,并传承至今。他现在之所以能够坚持做云儿香,是因对这种传统的云儿香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中秋点云儿香,很有怀旧情调。”一些购买云儿香的老顾客很喜欢米鸿德的手艺,这也成为他继续做下去的动力。米鸿德在传承古典技艺的同时,还有所创新。“有些人拿来电脑图让照着做,还有的是我自己搞个创作,什么双喜啦、龙凤呈祥啦,这些我都可以尝试着创作出来。”米鸿德为此很是自豪。
米鸿德说:“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唯一一门手艺。现在父亲离开我了,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做好,但现在仅凭我们民间这些薄弱的力量,这门手艺恐怕传到我们这一代就终止了。只有在年轻人中营造一定的民间艺术氛围,手工艺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工序繁琐 精益求精
交城县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集厚重的狐氏文化、灿烂的红色文化和神秘的香文化于一体,自古以来就是个制香之地。常言说:名香产地,必有佳材。交城县山区林业木材、火硝生产两旺,具备了生产线香的物质条件和市场需求条件。经过400余年的制香文化陶冶,大营村制香人的制香技艺在不懈地探索中日臻完美。
“做云儿香很辛苦。从设计到造型再到晾晒,都必须亲力亲为,特别是一些比较大型复杂的云儿香,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像这几个‘寿比南山’云儿香,做一个就需要花掉一整天的时间。”米鸿德指着一个个高大的云儿香说道。只见这个云儿香,呈椭圆形,中间是一个个不同字体的的寿字,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云儿香令人啧啧称赞,“现在大家很少做云儿香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营村有很多人做云儿香,每逢过节,家家户户都点云儿香。那时的花样很多,‘福’‘禄’‘寿’‘喜’更是每个手艺师傅都会的,可现在,没多少人会做了。特别是一些复杂的云儿香,现在很多手艺人都不会做了。”米鸿德一脸遗憾。
米鸿德说,云儿香看似几根剪草串着线香,却有着繁琐的工序,一个好的制作艺人除了要有一手好技艺外,还需通晓各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比如串香这道工序很考验人的耐心,也考验技术,串时力度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要不云儿香成形就不美观。不过,这项技术很吃功夫,就算是“熟手”,一天最多也只能串二三十个,等到云儿香成型了,在阳光下晒干。天气好,三五天就能收集,若是遇到阴雨天,那就要等上十天半月了。
米鸿德说:“优质云儿香要求图案考究,质地均匀,一燃而尽。而其原材料特点和它的可燃特性,又决定了它有易折碎的毛病,再加上过去交通不便利,云儿香便只在交城及周边几县销售,没有形成更大的市场空间。尽管这几年交通便捷了,但市场需求仍不大。”
米鸿德手艺精湛,制作出的云儿香不易断裂,式样也美观,所以除了本地的老顾客外,清徐、文水等地的一些批发商也经常会慕名而来。
现状堪忧 濒临失传
大营村位于交城县西南约10千米处,全村1 700多户人家,6 000多人口,却只有近4 000亩土地。据《交城县志》记载,该村古称大陵,有2 000多年的历史。如果“蒋氏失子,燃香团圆”的传说是事实,该村制作“云儿香”的历史就长达1 500多年。
《交城县志》没有记载云儿香出现的确切年代,但可以确定云儿香最早出自大营村及周边的村庄。“就拿我家来说,我们不知道哪位祖先最早开始制作云儿香,但我听父亲说过,他的爷爷就会做云儿香。直到现在,只有把树皮、树木研磨成面状是用机械操作外,云儿香其他工艺都靠手工完成,米鸿德说。
“究竟有多少人还在传承这门手艺?”身为云儿香制作的传承人米鸿德近年来一直在做市场调查,曾经试图联系他所知道的其他民间艺人,但几乎已无人做云儿香了,只有少数几个人依然传承祖上衣钵。米鸿德介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有很多人专做这门生意,周边山上柏树茂盛,剪草到处都是,几乎是家家户户制作云儿香,后来,柏树渐渐少了,人们建房、建厂、改造田地,剪草现在都很难寻觅了,这种工艺也随之没落,很多人觉得做这行太辛苦又赚不到钱纷纷改行了。
多少年来,交城延续制作云儿香,原材料已十分稀缺。许多作坊的原材料,得到很远的地方去购买,这就增加了制作成本,导致利润减少。“这些都不足虑,关键是,现在的年轻人认为制作云儿香又苦又累又不挣钱,都不愿学习这门技艺。”米鸿德说,以大营村为例,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百分之九十都会做云儿香。比我小10岁的人,百分之五十会做;而比我小20岁左右的年轻人,会做云儿香的,恐怕连百分之十都不到。连续三四年,每到中秋、春节前,我都要调查云儿香的制售情况,结果发现,制售者一年比一年少。
创办公司 守护传承
为了将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下去,2010年米鸿德创办了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位于交城县大营村,占地2 000平方米,厂房600平方米,办公区域50平方米,展厅30平方米。设备机器15台,员工人数20名,技术人员3名,管理人员2名,销售人员2名,年销售额100余万元。
传承的是文化,创新的是未来。为了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开发和保护,保证质量和品质,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加快了生产设施改造和科研步伐,开发出图形丰富的“云香”系列产品,除传统“福”“禄”“寿”“喜”字等多种图案外,还设计出花鸟鱼虫等图案,不仅在逢年过节时使用,还推出了在白事上使用的系列产品,扩大了这一传统习俗的使用范围,还研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科技产品空心香(也称倒流香)。传统实心香不能油烟分离,会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而倒流香或空心线香,能油烟分离,减少污染60%以上,而香味不减。
目前,该公司可以生产板香、大香、空香、盘香、万寿香、云香等数十个品种,年生产力达到200吨,年销售额可达100万元,可带动交城县大营村经济发展,解决30~50户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这是南宋诗人陈去非的一首名为《焚香》的诗。诗中充分体现了古人對香的认识与鉴赏。充满交城乡土气息、带着灵性和吉祥意味的云儿香,曾经是多么闪耀,可是现在却走着一条下坡路,究竟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在我们心中,传统永远是一个无法割断的牵挂。因为没有传统的云儿香,过节就没啥意思了。”米鸿德说,“只要中秋节、春节不消亡,云儿香就不会消亡”。云儿香不会没落,它有自己生存的理由和发展空间。这种传统手艺的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像这种做手工活的人还有很多。
这也许是一条越来越寂寞的传承之路,但米鸿德说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传承人档案:
米鸿德,1964年出生,吕梁市交城县西营镇大营村人,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总经理,“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6岁随父米承祖学习传统云香制作技艺,执业40余年。
2009年,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创建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同年,获吕梁市首届民间艺术文化节金奖;
201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参加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办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完成相关课程学习;
2016年,荣获交城县职工劳模,工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2017年,荣获交城县“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同年,入选“非公有制领域文化人才库”;
2018年,交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成立,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传承家谱:
第一代:米金良(米鸿德曾祖),交城县大营村人,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
第二代:米福斗(米鸿德祖父)继承上辈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
第三代:米承祖(米鸿德父亲),继承上辈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
第四代:米鸿德,随父亲米承祖学习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并创建制香公司,改变过去家庭农闲作坊形式,并在工艺与材料上有所改进。“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代:米男(米鸿德儿子),继承父辈传统手工制作云香、板香工艺。“交城云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