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生对话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zha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带你去那儿》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第30本小说,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评论文字层出不穷。在这部女性体验和心理探索小说中,作者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女大学生从肉体到精神的探索之路。
  
  一、辨别
  
  《我带你去那儿》包含了三大部分——“忏悔者”“黑人情人”和“出路”,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无名女主人公极
  为复杂的心理体验。从童年,青少年到中年,主人公心理症结不断发展变化,其激化与缓解都与今昔心理状态的辨别密切相关。
  在“忏悔者”中,长期饱受心理冲突折磨的无名女主人公表现出强烈的焦虑障碍病征。在欧茨笔下,主人公对姐妹的渴望和对卡帕本质的憎恶,对塞耶夫人的憧憬和对找不到身份定位的痛苦在心中激烈冲撞着,一旦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她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可理解甚至失控。小说中,当其它卡帕女生刻意挑衅塞耶夫人的权威并做出一系列疯狂事件时,主人公一连两次站出来承担了这个毫不相干的错误,让自己愈发陷入交际困境中;当她在卡帕同学会上与学姐们交谈无措时,竟然大声声明自己有犹太血统,并最终导致自己被逐出姐妹会。这些异常行为是由多个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小说提供的线索来看,家庭环境又是其中的关键。童年的她情感备受压抑,祖父母、父亲和两位哥哥把母亲的死归咎于她,对她不理不睬,甚至恶语相向。女主人公认为“我已经没有感情,不可能受到伤害”,这种压抑感产生了广泛的生物易感性,并且逐步发展出焦虑障碍等病征。欧茨以插叙的手法再现了主人公在受到刺激时不自觉地激发过去某些相似或相关的场景,问题得到泛化的心理状态。
  约翰·多拉德与尼尔·米勒的《人格与心理治疗》中指出:“情绪冲突及其伴生的压抑实际上是在早年发生的。但只有当儿童要离开家庭保护情境并试图承担成年生活重任时,这些冲突及压抑才凸显出来。”进入学校之后,女主人公作为一个背负家人谴责的边缘亚种女孩,找不到任何存在感,随时随地处在复杂或极端的心理状态中,对应激性生活事件异常敏感。由于她生活在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群体中,此类事件发生的机率很高,再加上她对少数个人应激性生活事件格外敏感,使得自己陷入焦虑无法自拔。因此,对她来说,解决焦虑关键在于能否对过去和今天的心理状态加以辨别。
  《人格与心理治疗》强调“使过去变得模糊的压抑的接触,会促使患者将引起恐惧的童年条件与其成年生活中大不一样的那些条件相对比,有助于患者的辨别。”欧茨在小说中时而转换说话人的角色,描写在主人公眼里外界人群的心理活动,像是“这张名单上没有,所有的名单上都没有。学校里没有她的注册,宇宙间没有她的注册。”或“别管她,她是个疯子”之类,利用言语线索强调刺激模式。语言线索在主人公心中产生的压抑作用是爆发性的,促使她瞬间进行辨别,通过这种辨别她懂得产生冲突的条件已经与当前的这些条件是截然不同的,她所遭受的痛苦和压抑也不应由当前的奖赏和惩罚条件来证明。随着辨别行为的增多以及心理体验的丰富,女主人公的心理辨别机制愈发灵活。这种今昔的辨别与联结,让她从心中那酗酒的父亲形象中获得认知和解脱,因理解而变得平静,向心理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如果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女主人公对辨别的认知阶段,那么,小说的第三部分就是她将辨别应用于自己的心理症结认知和抑制因素控制的实践阶段。当女主人公为了看望父亲来到犹他州的克莱森特时,这里的景象引发了她对过去的心理经验的思考,进而获得新的认知。她已经可以自如地控制思维而不过度沉溺于过去的某种狂喜或悲伤的情绪中,能够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主要的心理环节化为当下状态的某一线索,让卡帕的情境、沃纳的感觉和希尔迪的形象自如地融合和分离,其心理机制中对过去与现在的辨别机能逐步成熟,联想到过去,她能够阻止自己的极端思想,及时地给自己安慰和鼓励。由此可见心理体验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是变成新心理体验的线索或支柱,引领人们勇敢地迎接新的心理挑战。
  
  二、移情
  
  移情现象,实质上就是个人把压抑在自己潜意识深处的情绪内容(对某人的喜爱恶憎等)转向他者,让他者替代成为发泄的对象。我们不妨把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过程看成是一种心理治疗的过程,而移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两面的,有促进也有阻碍。对于渴望发泄压抑情绪的主人公来说,塞耶夫人和书本知识是她主要的移情对象。
  主人公对塞耶夫人的移情绝非偶然。首先,母亲早逝让她渴望母爱,自己对母亲的爱也需要一个可以寄托的对象。舍监塞耶夫人至高无上,高贵严谨,是最佳的母亲形象,她的出现无疑让主人公看见了寻找母爱的曙光。其次,她迫切需要借由一个与母亲形象的存在来肯定自己的存在与认知。对她来说,只要和记忆中母亲形象相似的塞耶夫人“变成了母亲”,就能把她从害死亲生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而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再者,塞耶夫人无意的言语信息激发了她对母爱的深切渴望,“谢谢你,亲爱的!”尽管女主人公自己没有明显表露出来,但塞耶夫人提供的言行线索立刻在她心中引起了爱的泛化反应。
  整体看来,主人公将塞耶夫人作为移情对象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她对这位塞耶夫人的爱盲目到发狂的地步,连她订阅的报刊也“散发着高雅的气息”。她重视这位中年女人,渴望亲近她,渴望夫人能够像对弗雷蒂一样对自己,努力变得更优秀好让她多注意自己一点。这种小心翼翼的情感与在乎的情绪让她愈发盲目无措,行为和思想不受控制,为她最终失去塞耶夫人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心理治疗中移情的前提是患者与治疗者双方的参与,小说中塞耶夫人的母亲角色是主人公主观臆想出来的,客观上并未真正参与她移情的过程。如主人公所述,“可惜塞耶夫人冷淡地拒绝了在宿舍楼的屋檐下扮演这个角色。”也就是说,这种移情行为一开始就缺乏了最基本的客体基础。而它的失败也给主人公带来了消极后果,让她愈发陷入心理困境。
  在以人作为移情对象的实践中失败后,主人公不自觉地将感情投入到书本当中。小说各章节多以伦理或哲学观点开头,如“任何物质必然是无穷的”等。主人公的思想变化也总伴随着她对书本中思想的回顾和实践,这些思想在她身上产生的作用或积极或消极,但都促使主人公心理产生化学反应,内心情感得到抒发。
  书本成为主人公移情的对象有其客观原因。首先,从书本自身的属性来看,它影响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认知,与她保持着藕断丝连、若即若离的关系,而且它比人更加沉默,具有较强的容纳能力和反馈能力。其次,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来看,她需要的移情对象不能具有压迫性或刺激性,要能够适时地帮助她抒发内心感受且不会超出理性的維度,而书本不但符合这一要求,还让女主人公充分掌握了移情能动性。
  在小说中,作为刺激源的书本是伟大哲学家与思想家的智慧结晶,主人公对书本中思想的认知与实践过程是与思想家互动的过程,她在这一过程中习得的反应与自身得到泛化,情感得到释放,从而习得如何标记喜怒哀乐。例如,“于是,上帝以一种无法形容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心弦。”哲学课本中的这句话丰富了主人公的认知,让她体验了“触动”,那么这种“触动”的心理体验首先得到了标识,得出“我那么快乐,我逃离了你。真幸运,太幸运了。”的心理暗示。紧接着,实践经验增加,她意识到在那群“精神正常”的卡帕少女中并不“快乐”,这种“不快乐”与“快乐”的差别继而得到了标识。类似这种借助移情的标识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而结合这些书本思想来认识主人公,就会发现她心理状态的转变其实也是一个自我丰富的过程。
  
  三、定位
  
  小说女主人公半生都在为自己定位,正如她引用尼采的话,“我们这些追求知识的人,却对自己一无所知。”在这个过程中,她衍生出两个重要的“自我”,即“假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
  在与卡帕和沃纳·马休斯打交道的过程中,主人公定位了两个“自我”——“假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我的人生目标?为了人类的进步。我告诉自己这并不是撒谎,这是我的卡帕自我在说话。”主人公说这句话的语气讽刺,是对“卡帕自我”,即“假自我”无奈的嘲笑。她害怕孤独,渴望存在感,对那些引诱她加入卡帕的女生毫无招架之力。“为了这种引诱而付出的努力是我所有的支撑,用来抵挡生命中最可怕的孤独。”这种“假自我”应心理需要而生,俨然成为了她在交际环境中生存的前提。但是“假自我”并不具备真实自我的心理体验,只是某一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毫无灵活性可言。
  相对于“忏悔者”当中的“假自我”,“黑人情人”中的“假自我”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是为了转化焦虑而产生的。沃纳主观地叫女主人公“阿尼利亚”,他的话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一直幻想更换一个名字就能让自己完全地改变,但心里又觉得这是对母亲艾达的否定。到了这一步,“阿尼利亚”初步具备了成为“假自我”的心理前提。随着她对沃纳情感的加深,“阿尼利亚”逐步向“假自我”靠拢,并最终“代替”她面对在男女关系中产生的焦虑。
  “假自我”与“非身体化的自我”是相互依存的精神体,主人公一旦面对前者,后者就会跳脱出来做出评论。“非身体化的自我”在小说中是隐形的存在,是通过伴随着“假自我”的言语线索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对“假自我”的想法或行为做出怀疑或讽刺。但从本质上讲,“非身体化的自我”是自我与身体的分离,不可能直接参与现实生活的任何内容,它只能作为身体行为的观望者,观察和批评身体的经验和行为,是纯意识的活动。因此,主人公分离出的“非身体化的自我”对行为影响不大,无法彻底改变她的行为体验。
  在这部《我带你去那儿》中,欧茨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无名女主人公心理发展的历程。从整体上看,女主人公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个例,而是现代人身份定位恐慌的典型范例,想要擺脱这种心理状态迈向成熟,就要学会在实践生活中不断丰富心理体验,辨别过去与现在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个人的移情行为,学习标识情感,定位自我,从而逐步达到心理成熟。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顾韶阳译.我带你去那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约翰·多拉德、尼尔·米勒.李正云、王国钧译.人格与心理治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V.MarkDurand、DavidH.Barlow.张宁等译.异常心理学基础(第三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R.D.莱恩.林和生、侯东民译.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初春的一天深夜,乌克兰基辅市郊一家煤矿里,工人们正在井下开采作业。当电工伊诺到井下做下班前最后一次巡视时,灾难发生了。随着掘井工人手中电钻的疯狂旋转,从全面崩溃的煤层间突然喷涌出一股水流。当即有几个工友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中,仅仅是几十秒钟,地势较低的主巷道便被灌满了。伊诺和另外两名工友被汹涌而来的水流逼进了一条废弃的巷道里。巷道不长,但由于是向斜上方开掘,水涨到离巷道尽头十几米处便停止了逼近的脚步,
期刊
在北京市东城区高中学生的一本《语文(必修)》课本上,出现了一位名叫“绿原封”的诗人。如果你查阅中国现当代诗歌史,肯定找不到这个“绿原封”的任何信息。因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技术性差错,所谓“绿原封”,其实应该是“绿原”——一位著名的七月派诗人。今年9月底,绿原老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去世。老人逝世前或许不知道,他的大名居然被粗心的语文课本“改”成了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新”名字。  另外,在
期刊
不要小看奴才,奴才得势往往更具有杀伤力。历史上,奴才欺主亦不乏其例。贾政就是被看大门的奴才李十儿的一番教育、攻心兼感化后,成了“自己的人”。在有些红学人眼里,贾政即假正经之意,在我看来,贾政不过是一高级庸官而已。  《红楼梦》第九十六回载:“皇上念贾政勤俭谨慎,即放江西粮道。”可见贾政是那种缺少阳刚、处事窝囊的主儿,若不是看在元妃的面子上,恐他也捞不到粮道的缺儿。历来掌管漕粮事务的粮道都是个肥差,
期刊
我常常要产生一种幻想:如果四十年前我们就懂得世界上还有旅游事业,属于无烟工业,不仅可以扩大眼界,陶冶性情,娱乐休息,而且还可以赚大钱。如果我们早就懂得它,还懂得怎么爱惜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末,我们就可以把古老的苏州城好好地保护下来,加以整修,那就可以成为东方的明珠,每年的旅游收入,很可能会超过目前有烟工业的出口创汇。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三年,对于苏州到底如何发
期刊
芸芸众生赞颂世间绝美的事物,往往美之曰“只可有一,不可有二”,诗如崔颢之《黄鹤楼》,景如杭州的西湖。天下以“西湖”命名之湖虽有三十六个之多,然而杭州西湖可谓领袖群伦,即使同时也别名为西湖的北京西北郊颐和园内之昆明湖和山东济南市内之大明湖,也不免要逊让三分。但也不尽然,古籍中早就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之说,而南宋诗人杨万里来游惠州,在《游丰湖》中也说“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
期刊
坝上的八月,像一面鲜艳的旗帜,诱惑着城里人。  松软如绵的黑土地,生长着各样精美玲珑的野花,人们贪婪地采摘着,她们是草原上的精灵。  猛抬头,远处有云烟翻滚。气势磅礴、翻江倒海般强大的气流,把浓浓的花香和青草的气息推将过来,使人无比的兴奋,万般激动。  马群和它的主人眨眼间,在翻滚的云烟中来到我们的面前。好大的一群马!枣红色的马群像绸缎一样,在草原上铺开波浪。而每一匹单独的马儿,又像一个单独的舞者
期刊
达里湖是游过了,但归来之后,仿佛人还在其中。  达里湖是简称,全称是达里诺尔湖,“达里诺尔”是蒙语,汉语的意思是“像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达里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贡格尔草原西南部,距离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90公里。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  对于达里湖我向往已久,那里是欣賞天鹅的圣地。“十一”长假刚放,我就和同伴整装出发。我们是下午四点多钟到达达里湖的。一下
期刊
蒲华,字作英,原名成,初字竹英,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别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书斋名芙蓉斎、九琴十砚楼。生1832年(道光十二年),卒于1911年(宣统三年),终年80岁。  蒲华的笔墨随意,极具个人独特风格,含水用毫,突破前人谨小慎微、不敢饱墨直入的局限,别有韵律。他的意笔墨竹,悬笔中锋,干枝直挥中天,劈叶如刀斧下斫,风雨骤至,尤善结项。他画的竹,寓衡和于劲利,婉约于峻直。有首《题兰竹》写出他的
期刊
何海霞大师关门弟子  中国极具影響力的山水画名家  赵道珍,男,1952年生,现居北京,笔名走峭,艺名蒙山居士、峭幽斋主。1997被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师何海霞先生收为关门弟子,属张大千大师再传弟子。  现为文化管理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等。其传略及画作入编《一代大师》和《经典中国辉煌30年》等。曾应邀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以及《中国书画名家》等百余家报刊上发表画作并出
期刊
摘要:在万紫千红、百家争鸣的中国画坛中,每位画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专业定位,这种定位来源于自我审美趋向和绘画创作追求。本文从常态化世界中探求不同寻常的美学价值,即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与闽南文化的小环境里去追求美的意境与个人风格,探索当代花鸟画的全新视角与表现图式,追求意境的完美、结构布局的精妙、笔行技法的不苟,构建具有闽南地域色彩的花鸟画体系。  关键词:自我身份认定 工笔花鸟画 审美情趣 表现技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