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吕淑湘先生也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论述无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读、写、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把答题的思路与过程不断条理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真实的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既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我们的母语。为此,我们得努力学好它。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参内容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课后则采用题海战术,说是巩固知识,却忽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教师要注重教育细节
教育工作与产品制造截然不同,产品坏了可以报废,而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失败了,损失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教育无小事。任何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落到实处。
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可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课堂过程,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要注意细节,不能一味地贪多。要精批细改,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精讲多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
二、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
适时、适度的表扬,批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而不适当的批评是无意的,他容易把学生推向反面;甚至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过多的批评还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书写端正,作文有进步等。及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无从谈起。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语文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的。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然合度。”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我注重以下四种自学习惯的培养。
1、抓好每天的早读晚读,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
朗诵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大声的朗诵,就会使自己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早上和晚上都是记忆的好时候。朗诵的内容可以是诗文,可以是优美的散文,可以是时文,也可以是古文。朗诵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每天坚持朗诵,语感就会不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培养学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学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被多数人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及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煩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不做深入的思索。有句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听边认真思考,亦能获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中早就制订教育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条,并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细心聆听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这不仅是以方法的形式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也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求,而且还明确了开拓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能力的努力方向。总之,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既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我们的母语。为此,我们得努力学好它。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参内容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课后则采用题海战术,说是巩固知识,却忽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教师要注重教育细节
教育工作与产品制造截然不同,产品坏了可以报废,而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失败了,损失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教育无小事。任何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落到实处。
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可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课堂过程,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要注意细节,不能一味地贪多。要精批细改,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精讲多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
二、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
适时、适度的表扬,批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而不适当的批评是无意的,他容易把学生推向反面;甚至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过多的批评还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书写端正,作文有进步等。及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无从谈起。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语文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的。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然合度。”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我注重以下四种自学习惯的培养。
1、抓好每天的早读晚读,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
朗诵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大声的朗诵,就会使自己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早上和晚上都是记忆的好时候。朗诵的内容可以是诗文,可以是优美的散文,可以是时文,也可以是古文。朗诵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每天坚持朗诵,语感就会不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培养学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学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被多数人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及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煩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不做深入的思索。有句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听边认真思考,亦能获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中早就制订教育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条,并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细心聆听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这不仅是以方法的形式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也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求,而且还明确了开拓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能力的努力方向。总之,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