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2月16日,京东方(A股000725,B股200725)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冠捷科技(0903.HK)收购飞利浦所有显示器及基础类平板电视业务,金额约3.5亿美元。冠捷由此成为世界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这是继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大陆企业震惊业界的另一宗跨国收购。
12月28日,京东方再度公告称,其投资12.5亿美元的第5代TFT生产线12月中旬试产出第一批产品。这个消息对京东方下跌的股价没有作用,但仍引起业界高度关注。
京东方TFT线的进度晚于上广电。2004年10月,由上广电和日本NEC共同投资1146亿日元(约11亿美元)兴建的大陆首条第5代TFT线试投产。2005年1月,上海国资委将上海仪电所持上广电19%的股权划给上汽集团,并准备向上广电增资,以进一步支持上广电的平板产业。
TFT是个“大者恒大”的产业,一旦介入,需要不断追加巨额投资。在这个前景广阔但风险极高的产业,作为国内龙头企业的上广电和京东方,如何实现各自的梦想?战略选择使它们如何互相学习、竞合?路径差异能达成殊途同归吗?
“我们已在DVD方面受制于人,不能在光电产业上也重蹈覆辙,所以京东方和上广电投资第5代线,是有产业战略意义的。”明基显示产品部经理朱骏说。
京沪之争
由于京东方和上广电分别是京沪两地的重点扶持企业,两公司竞争的背后也是京沪两地的较力。
上广电成立于1995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集团试点单位之一,其股东分别是上汽集团、上海仪电、上海工业投资集团、上海文广以及上海国际集团。而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后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公司化改造以及在资本市场运作,迅速蹿红。在2004年4月出炉的第18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中,上广电以307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3位,京东方以161亿元列第11位。
上海确定了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思路后,上广电的地位愈显重要。于是,上广电的TFT业领先京东方一步,与NEC合资的这个项目还被立为200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其用于投资的巨额贷款获得上海政府的支持。位于上海莘庄工业区占地40万平方米的第一期厂区内,上海政府已为工厂的第二、第三两期工程预留了80万平方米的用地。上海市还把发展TFT业列为“十一五”期间单产投资最多、预计产出最大的新型支柱产业,计划到2008年形成销售收入超过45亿美元,由此带动形成的产业群将创造超过240亿美元的年收入。
北京对京东方的支持力度并不亚于上海,在2004年6月京东方MBO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波中,北京地方政府的姿态表露无遗,当时北京市政府一直力挺京东方。京东方在北京亦庄的第5代TFT生产线项目占地1000亩,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考虑到上下游企业的进入,特在周围保留了1000亩的配套用地。早在2002年12月,北京一副市长还表态,“在2001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排名中,京东方从1997年的99位跃升到第18位,我希望京东方能够进入前三位。”他还公开了一个愿望:北京市正努力期盼着出现第二个“联想”,对京东方充满期待。
收购与合资路线
作为两地骨干电子企业,上广电和京东方都选择了投资第5代TFT生产线作为突破口,来完成各自的产业升级。这是国内仅有的两条第5代TFT生产线。双方还将投资建设第6、第7代生产线。
所谓TFT的第n代,是依据面板尺寸进行划分,代数越高尺寸越大,投资效益也越好。以四代线为基础,五代线的投资效益是四代线的1.64倍,六代线的效益是四代线的2.5倍,七代线的是2.85倍。
事实上,进入TFT就是一条不归路,只有不断的追加投资,才能维续下去。
上广电NEC公司于2003年12月底成立,注册资金为4.2亿美元,其中上海广电控股75%,NEC占25%。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在2003年5月即已开始。
上广电集团陶钧告诉《董事会》记者,三年前要想日本厂商来大陆投资TFT,是不可能的。“现在形势变了,与上广电合资建第5代TFT线,是NEC最好的选择。”这是由于受韩国与台湾的夹击,除了夏普,其他日商已无产业优势,其握有的关键技术将寻找出路。
“日本厂商正把关键技术转移给台湾或大陆企业变现。”上广电NEC一人士说。
上广电有“合资专业户”的戏称,它与松下、索尼、JVC、夏普、三洋、三井等成立了40余家合资公司。与NEC合资,既是因其拥有充足的日本资源,也是对合资路线的继续。
2004年3月底,上广电旗下上市公司广电电子(600602)出资30%,与日本住友微电子合资成立上海广电住金微电子公司,11月投产,建设以研发、制造LCD、PDP显示器用印刷电路板模块项目,以配合上广电NEC的TFT进程。
相对上广电采取合资手法切入TFT产业,京东方转走收购路线。2002年11月底,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Hynis)旗下STN-LCD事业,2003年1月以3.8亿美元收购Hydis的TFT-LCD事业,8月,京东方斥资10.5亿港元收购了在香港和新加坡两地上市的冠捷科技。2004年底,在京东方支持下,冠捷收购飞利浦的显示器业务。
上廣电一高层向记者透露,京东方收购Hydis的TFT-LCD生产线,上广电早就考察过,但最后主动放弃了。言下之意,即上广电要领先许多。
收购使京东方负债累累。公开资料显示,京东方截至2004年9月底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66%,考虑到其此后支付的设备购买款多源于银团贷款,最新资产负债率应当已超过70%的“警戒线”!
收购与合资孰优孰劣?或许对于双方来说,各自的选择都是上策,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京东方通过收购Hydis的TFT线,更加快速掌握TFT的核心技术。“由于是我们的控股企业,我们轮番派出大批工程师,长驻韩国,盯着韩国人学技术就比较顺利。”京东方发言人宋超告诉《董事会》说。
上广电则有点悬,因为此前的诸多合资,上广电都寄希望以市场换技术,但最后都没能如愿。日资企业对技术视为最高机密,断不会轻易泄露。
在双方建设第5代TFT线后,一批日本和韩国的上游配套厂商开始向它们靠拢,日韩TFT产业链向中国大陆漂移。有趣的是,由于传统的路径依赖,韩系厂商倾向于选择北京京东方,而日系厂商纷纷落户于上海上广电周围,泾渭分明。在大陆,京东方与上广电竞争的背后,是韩系与日系的较力。
如何向对方学习
好在上广电占据“地利”。因为TFT-LCD面板及其重要元器件的生产污染大、耗水量大(这也是日、韩、台将其生产线向大陆转移的原因之一),上海相对于缺水的北京,要优越得多。
也正因“地利”,同样耗水严重的晶圆代工产业,正在上海成集聚之势。作为TFT产业的上游组成部分,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华虹NEC,位于宁波的中纬,位于苏州的和舰,都可近距离向TFT产业供应集成电路产品。这也是京东方所不能及的。
而且,长三角集聚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笔记本业务,也由此吸引了三星、友达光电等TFT厂商,年产LCD模块超过3200万块。上广电天然靠近这种下游的需求。
京东方看到这一局面,并正采取补救措施:其控股的冠捷将于2005年在北京亦庄开发区设立新工厂,预计年产2000万台显示器。
但相对而言,京东方更占据“人和”,这是因为它实施了MBO。京东方谋划一年悄然完成了MBO,直至2004年5月被媒体报道后才被迫公告承认。
根据公告,京东方第一大股东为京东方投资公司,控股36%。京东投的股东为北京电子控股公司和智能科创,分别持有56.25%和43.75%的股权。北京电子控股为北京市属国有控股公司,是北京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单位。智能科创的股东全部为京东方高管,主要由包括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副董事长江玉昆等高管人员组成,其中王东升个人持股达20%。
这就是说,京东方是国有控大股,高管持小股,这“有效地激励和吸引人才,打造京东方的核心竞争力”,“将员工和公司的利益有机结合,实现公司更大的发展”。京东方称。
这帮人可以庆幸的是,在他们完成MBO后,由郎咸平“肇事”的“MBO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大讨论,使国家对MBO亮了红灯。即使上广电想MBO,也只能对天长叹了。
在股权制度上,京东方比纯国资的上广电更有优势。但在品牌建设上,京东方却逊一截。
在淡化老品牌“金星”的同时,上广电一直大投入新塑“SVA”品牌。在彩电、电话、DVD、PC等大量终端产品上,上广电都大打“SVA”牌,并始终与TCL、长虹等站在同一阵营。
京东方呢?尽管有终端产品,但其“BOE”品牌鲜为人知,其控股的冠捷公司尽管产量巨大,但多为其他品牌代工。京东方更多是以上游元器件厂商的形象示人,品牌建设乏力。
不过京东方通过收购冠捷科技、冠捷再收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获得下游的极大整合能力,这使它的TFT-LCD面板可顺畅出货。冠捷科技有关人士透露,冠捷科技是京东方第三大客户,去年1000万台液晶产量,其中30%由京东方供应。
上广电的内部整合稍逊一筹。“我们内部的需要部分并不是很多,主要还是以台湾企业为主,兼有国内和韩国企业。”上广电NEC公司销售部的陆先生告诉《董事会》,其PC用液晶面板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南方的一些企业、台资企业和韩系企业,如三星、L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