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首先要善于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灵,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要注意在问题探讨中适时点拨,正确引导学生;其次要注意在课堂中师生互动,平等交流;最后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兴趣 点拨 互动 实际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拓展运用等环节的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运用自主探究课题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启学生心智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教学的主旋律,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如在讲授高中语文《诗经·氓》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氓》中的‘士’可能是什么人呢?”(生答:商人)对,可能是商人。而商人由于生活环境、方式的不同,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也比较超前,容易变心,这从后来一些文学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验证。
又如在学习《琵琶行》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如果琵琶女生活在今天,境遇会如何?会成为‘超女’或明星吗?”精心设置这样的“问题场”,让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讨论,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很好地开启心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注意在问题探讨中适时点拨,正确引导学生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要适时给予点拨。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推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内驱力。如在教《琵琶行》一课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琵琶女现在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写自荐书,你能帮这个才女写一份自荐书吗?当学生在讨论怎样写这份自荐书时,可能他们有的意见会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或与教学无关的问题上,或者学生各执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这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当好“导演”,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并且要有集中的、精辟的点拨。
三、注意在课堂中师生互动,平等交流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
首先,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其次,以合作学习小组(4—6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互助互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然后,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做“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你的想象。只有实现了师生平等互动的课堂,才能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教学才能成为现实。
四、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必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针对社会上经常出现因爱情悲剧或因遭遇挫折而选择自杀的这种过激行为,开展“生命没有彩排”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向学生提问:“两个主人公选择自杀这种过激方式作为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看好不好?为什么?又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面对工作生活的种种困惑,有的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的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的人及时行乐,有的人惜时如金。而苏东坡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的呢?”探究问题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心灵之窗,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迫切要求。
语文课上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我们的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兴趣 点拨 互动 实际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拓展运用等环节的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运用自主探究课题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启学生心智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教学的主旋律,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如在讲授高中语文《诗经·氓》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氓》中的‘士’可能是什么人呢?”(生答:商人)对,可能是商人。而商人由于生活环境、方式的不同,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也比较超前,容易变心,这从后来一些文学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验证。
又如在学习《琵琶行》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如果琵琶女生活在今天,境遇会如何?会成为‘超女’或明星吗?”精心设置这样的“问题场”,让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讨论,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很好地开启心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注意在问题探讨中适时点拨,正确引导学生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要适时给予点拨。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推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内驱力。如在教《琵琶行》一课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琵琶女现在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写自荐书,你能帮这个才女写一份自荐书吗?当学生在讨论怎样写这份自荐书时,可能他们有的意见会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或与教学无关的问题上,或者学生各执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这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当好“导演”,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并且要有集中的、精辟的点拨。
三、注意在课堂中师生互动,平等交流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
首先,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其次,以合作学习小组(4—6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互助互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然后,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做“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你的想象。只有实现了师生平等互动的课堂,才能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教学才能成为现实。
四、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必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针对社会上经常出现因爱情悲剧或因遭遇挫折而选择自杀的这种过激行为,开展“生命没有彩排”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向学生提问:“两个主人公选择自杀这种过激方式作为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看好不好?为什么?又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面对工作生活的种种困惑,有的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的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的人及时行乐,有的人惜时如金。而苏东坡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的呢?”探究问题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心灵之窗,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迫切要求。
语文课上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我们的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