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联体双胎婴儿分离手术一例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体婴儿(A婴和B婴):女,2011年1月19日出生,系孕39周剖腹产,出生时胸腹联体,共用同一个脐带及胎盘,出生后体重5.35 kg,人工喂养,母孕期体健,无先天性畸形家族史.生后2d入院,A婴一般情况良好,B婴较差.入院查体:两婴呈面对面联体,胸腹相连,从胸骨下段至脐呈带状相连形成“体桥”,长10cm,最宽处6cm,周径26 cm(图1).A婴:呼吸40次/min,心率152次/min,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B婴:呼吸50次/min,心率160次/min,心前区可闻及SMⅣ/6级粗糙杂音,双肺可闻及大水泡音.超声心动图示:2个心脏独立,心率不一致,心搏不同步,A婴卵圆孔未闭,B婴右旋心、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膜周部,双向分流)、主动脉右弓右降、降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侧支形成、三尖瓣少量反流、肺动脉高压(中~重度)、卵圆孔未闭.彩超示:联体婴儿,两婴儿肝脏相连,相连处上下径43 mm,左右径38 mm。

其他文献
西藏地区小儿外科相对于内地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针对本地区小儿外科发病状况的分析统计,笔者[1]曾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对本院7年(1995年至2002年)普外科病历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小儿外科患儿相对很少,仅占普外科总收治人数的8.93%,其中阑尾炎及疝仍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巨结肠症却极为少见.”通过2002年至今近9年余时间的总结,笔者结合前一阶段的结论,发现在这16年间小儿外科
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性恶性肿瘤,其年发病率为0.3/10万~5.5/10万[1].该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恶性程度较高,早期易发生转移.临床高危NB的疗效、预后较差[2].现通过总结我科近年诊治的NB患儿临床资料,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早期诊断、治疗的认识。
例1:男,2岁.脑室-腹腔分流术后1年,偶然发现分流管自肛门脱出1d入院.患儿1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病情恢复良好,1d前患儿母亲在患儿排便时偶然发现肛门处白色分流管,并见有无色清亮液体自管内滴出,为求诊治而来我院.查体:头围55cm,前囟未完全闭合,头皮变薄,头皮静脉清晰可见,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眼球各方向活动灵活,眼底检查不合作,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患儿:女,4岁4个月.因腹痛伴呕吐3d入院.于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阵发性疼痛,无放射性疼痛,能忍受,伴呕吐胃内容物,含少许黄色胆汁样物质,无咖啡样物质.与饮食无明显关系,无发热、黄疸及白陶土样大便.查体:腹软,平坦,剑突下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肝区无压痛、叩击痛,Murphy征阴性,肠鸣音正常.B超:胆总管囊性扩张(最宽处直径约2.8cm),胰尾稍大,实质回声欠均匀.血淀粉酶
例1:女,15个月.因哭吵不安、发现巩膜皮肤黄染10d入院.经B超检查发现胆道扩张.入院检查:体重10 kg,血红蛋白98 g/L,白细胞17.2×109/L,血型A型Rh阳性,谷丙转氨酶591 U/L,谷草转氨酶550 U/L,总胆红素83 μmol/L,直接胆红素43.9 μmol/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腹部增强CT检查:左右肝内胆管,肝总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图1).术中见肝脏肿大肋下4 cm
目的 了解甘南地区藏、回、汉族等民族学龄儿童膳食营养及生长发育状况,以期为其膳食营养平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在夏河县拉卜楞小学三到五年级抽取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