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一项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伟大事业,所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的深刻含义也正在于此,而作为教育中主导地位的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塑造人格的神圣职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个人职业道德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育人 因材施教 行为世范 自强不息 品格
育人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师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并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根本。
一、以育人为中心是教育的目的
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职业。育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的。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作为有限理性存在,都自在地作為目的本身存在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当做目的。
学生是有着独立人格和独特生命的个体性存在,学校教育实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师生之间作为平等的个人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对话,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精神的积极建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一个个标准的个体,成为被教师驯服的工具,而是期待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他自己,成为现代社会中独立存在的公民个体。教育中的个体乃是一个个独立复杂的生命实体,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全然把握不同个体成长的奥秘,这意味着教育应当敬畏每个生命个体,那种以理想、规范、高效的姿态来灌输、改造、教训个体的教育方式,都可能成为个体生命中无法抹平的伤害。
学生应当是有主见、有毅力、有反抗精神和广泛的兴趣、要求、志向的人。我们培养学生成人,就意味着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区分善与恶,而且要保护纯净的心灵免受邪恶的影响。
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育的对象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应当把“人的培育”看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唯有如此,教师的工作才会不断地向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教师不断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快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道而教是教师的基本遵循
一个真正有品德的教师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法。传统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等方法,这些便是“循道而教”的表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志向,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要避免千篇一律地说教。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教师要摸清每名学生的言行、意向、志趣和特长等,以便于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每名学生个体的性格发展。
其次,启发引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过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避免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要多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地去理解知识。
教师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循道而教,既是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位教师德行高下的标准之一。
三、行为世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与学生是朝夕相处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心理,学生对于教师的言行是耳濡目染的,因此,教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中心人物。
教师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教师的行为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高尚的人,成为对学生最关心,最了解的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具备高尚的师德。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自强不息是教师必备的精神品格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适者生存”的严酷竞争,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奋力拼搏。在教师队伍中也总是有人埋怨自己的出身不好,被迫读师范,被迫走上教学的岗位,可见他们对于教育这个职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教育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教师更应该自强不息,发奋图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好下一代人才。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来自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来自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所以,教师的人格,精神状态也必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而且要用这种上进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影响自己的学生,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健康成长,去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人格塑造的手段就是教师自身,教师自身的言行是塑造学生人格的“精神教具”,这是任何教科书和其他物质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人格塑造的这一特殊手段,决定了对教师“以身立教”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宏义:《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1.01。
[2] 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8.01。
[3] 李建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7.01。
【关键词】育人 因材施教 行为世范 自强不息 品格
育人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师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并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根本。
一、以育人为中心是教育的目的
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职业。育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的。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作为有限理性存在,都自在地作為目的本身存在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当做目的。
学生是有着独立人格和独特生命的个体性存在,学校教育实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师生之间作为平等的个人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对话,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精神的积极建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一个个标准的个体,成为被教师驯服的工具,而是期待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他自己,成为现代社会中独立存在的公民个体。教育中的个体乃是一个个独立复杂的生命实体,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全然把握不同个体成长的奥秘,这意味着教育应当敬畏每个生命个体,那种以理想、规范、高效的姿态来灌输、改造、教训个体的教育方式,都可能成为个体生命中无法抹平的伤害。
学生应当是有主见、有毅力、有反抗精神和广泛的兴趣、要求、志向的人。我们培养学生成人,就意味着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区分善与恶,而且要保护纯净的心灵免受邪恶的影响。
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育的对象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应当把“人的培育”看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唯有如此,教师的工作才会不断地向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教师不断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快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道而教是教师的基本遵循
一个真正有品德的教师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法。传统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等方法,这些便是“循道而教”的表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志向,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要避免千篇一律地说教。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教师要摸清每名学生的言行、意向、志趣和特长等,以便于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每名学生个体的性格发展。
其次,启发引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过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避免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要多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地去理解知识。
教师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循道而教,既是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位教师德行高下的标准之一。
三、行为世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与学生是朝夕相处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心理,学生对于教师的言行是耳濡目染的,因此,教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中心人物。
教师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教师的行为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高尚的人,成为对学生最关心,最了解的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具备高尚的师德。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自强不息是教师必备的精神品格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适者生存”的严酷竞争,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奋力拼搏。在教师队伍中也总是有人埋怨自己的出身不好,被迫读师范,被迫走上教学的岗位,可见他们对于教育这个职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教育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教师更应该自强不息,发奋图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好下一代人才。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来自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来自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所以,教师的人格,精神状态也必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而且要用这种上进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影响自己的学生,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健康成长,去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人格塑造的手段就是教师自身,教师自身的言行是塑造学生人格的“精神教具”,这是任何教科书和其他物质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人格塑造的这一特殊手段,决定了对教师“以身立教”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宏义:《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1.01。
[2] 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8.01。
[3] 李建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