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新火试新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e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暖花开,新茶上市。
  宋时,也是开春,龙团初制,诗人曾巩歆享,写下《尝新茶》:
  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花样新。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玉叶尖尖,犹带春意摇曳,似一夜暖风款送而来,望之而尘劳轻安。诗人起薪火,置碗盏,一杯即饮。脑目清,心气缓,宁明渐显,一时朗朗净净,帝力于我何有哉。始信,草木之英华,果能助启灵智。
  新茶新试,新诗乍涌。古人的茶,真香,其香入诗而不散。
  豪迈磊落的苏东坡,暮春登台,思乡情浓,触景感喟,填《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酒浓烈,茶淡雅。酒助性情,茶启灵思。酒性入世,茶意超脱。词人寒食思乡,借酒而不解真愁——且进新茶,破孤闷,搜枯肠,“超然台”上,燕处超然。
  都说茶具灵性,灵在哪里?时人多臆想,乱引儒释道,作意拟古,应该还不解茶香。茶没有古今,是人有深浅。
  试想:陆羽开茶馆,皎然授茶艺,卢仝大写茶书,李时珍研发卖“茶药”……
  那样,那样的话恐怕就无有今人的“茶道”、“茶文化”云云可供为“茶产业”做概念的挖掘了。古人谦卑,与茶对话,没有要利用茶的意思。
  而人心怎样,茶是没有意见的。所谓灵性,是对私利私情的忽视——视之而不见,不受其羁绊,因而做人就能不糊涂。这大概是茶所要告诉我们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也若茶。
  每逢新春,新茶便飘然入世,上王侯桌,进百姓门,化洗尘烦于氤氲间。正可谓:
  喜怒哀乐无限事,
  且将新火试新茶。
其他文献
最近和茶友们喝茶,常常听见他们讨论“蜜茶”,特别是不少女性茶友,说到它一脸的兴奋。看到我一脸的困惑,大家不禁都笑我失职,说是改天带我尝尝鲜。哪里等得及改日,拉着茶友就要试茶。  透明的罐子里一团乌褐的铁观音陈茶裹着蜂蜜的结晶粒,团在一起。说实话,卖相倒还真是不起眼。老陈笑笑把茶罐打开,浓郁的蜂蜜香气包裹着陈茶的炭香味叫人对它多了些期待。烧水时间,不爱说话的老陈倒是把蜜茶介绍了八九分:  蜜茶算是老
期刊
季羡林先生不是专业作家,却写作了近八十年的散文,而又这样地长寿,我想。这是否与他喝茶有关呢?  季先生对茶有着精辟的认识,他说:“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饮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两千年。而且茶文化传遍了世界,在日本独为繁荣,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欧洲,最著名的饮茶国家。喝的是红茶,在北非和中东,阿拉伯国家也喜欢饮茶,喝的是龙井,
期刊
午后饮茶,茶炉中余炭犹炽,遂将火种夹出,掩埋在火钵中,想着晚间读书煮茶或者可用。现在不大读经典著作了,多耽于佛经典籍,因此少了许多读书的乐趣。好在此前好些年天天乐此不疲,读书之积习仍在,所以今天晚间的所谓读书,其实只是旧梦重温而已。  虽然不大读书,但买书的习惯仍在,每季度大概总要买一些杂书的,大都是资料性质的,随意翻看几页后就放归书架上,以待后来读者。总以为作者著书,都是极其认真的,费了一番心血
期刊
在三四个月前,老林对普洱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熟茶的印象,喝过一次熟普,记忆并不深刻,还觉得有霉味。后来老林的朋友去云南游玩,带回一块冰岛普洱茶饼,因为是生茶,虽然人口有苦涩感,但是回甘快,后劲足,在口腔中留香持久,更甚于铁观音和岩茶,老林喝着大呼过瘾,一下子喜欢上了生普,老林用了一句挺时尚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是“一见钟情”。从那以后,老林开始慢慢学着喝普洱茶,到现在已经是每天一顿普洱茶了。   
期刊
茶艺是收敛而静的,静心生慧,让你觉察一切,感受所有;胸无杂念,尽在把握。  茶艺初级班首期,有位来自日本江川的同学。第一堂课我就说,近年来沪学茶的日韩人颇多,冲泡操作鉴定时突显谨守规范和认真态度,令人关注。大概是受到这一褒扬的“刺激”,全班同学上冲泡课时都不用督促,每次都是课时嫌短!印象中,是没有闲着没事的时刻——即便不是自己在做,也用心地“盯着”别人,取长补短;泡茶台一有空,马上会接着再练一遭,
期刊
2008年7月,由永定、华安、南靖三地联合申报的“福建土楼”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遍布在闽西南地区的建筑奇观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许多人都知道永定土楼,却不知道孟期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主体是在九龙江流域的山区直到清朝时期,土楼建筑才西移,在令永定、平和、南靖、华安一带形成高峰。现今漳州地区的各个县市都保存着大量土楼。  福建土楼因何在闽西南扎根,有着谜一样的说法。但有一个历
期刊
有些小资情调的人喜欢摆弄花草茶,清新淡雅,既有品位又不失口感;而热爱品饮之人更喜滋味浓郁如乌龙类或红茶类的茶品,他们认为花草并非茶类,浅薄无物,玩味不出茶的精神境界。不过,以茶为主、花草为辅搭配品饮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对于花草与茶应如何搭配才能达到最佳的品味效果并没有多做研究,仅是偏向随性而品。如果用花草入茶,既能展现茶的本味和质感,又不会淹没花草的甜香,让两者相得益彰,那也不失为春季的一道不错的茶
期刊
斜风细雨,如愁如织。在这个湿润绵长春天里,焚香静气,泡上一壶沁人心脾的美茶,顿时觉得这春色芳机瑞锦。这壶如若是一把紫砂壶,那涤茶留香的独特机理和不与众芳争色的低调秉性,自然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都说紫砂壶有材质美、工艺美、造型关,而当我在大可先生的庭院里见到他的书刻奇壶时,对紫砂壶的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门新兴艺术形式——书刻技艺在紫砂壶面的施展,使得原本就已经是艺术佳品的紫砂壶,又增添了一种肌
期刊
春暖花开的时节,春风过境,万物复苏。娇羞的花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浅绿色的芳草地,在微风中很柔很闲地轻轻摇摆。午后的暖阳温柔地撒在身上,让人不由自主地微闭双眼,期待一场美丽的邂逅。  如果能在洁白如玉的瓷杯上用细毛笔描出绽放的花朵,品茗时端起茶杯便犹如把春意收藏在了手边。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在众多茶具器皿中,花卉图案占据多
期刊
两且说壶  晚清、民国时期,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加强和宜兴紫砂实业家们的大力推动,宜兴紫砂壶迈向了更大的世界舞台。二十世纪80年代后,宜兴紫砂壶开始大量地往港台地区输出,在此期间,港台紫砂壶收藏家为复兴宜兴紫砂艺术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们的推广与传播下,宜兴紫砂壶逐步进入复苏、繁荣阶段。  晚清、民国:借博览会传到欧美  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近代中外经贸往来的增加以及国内商业资本的发展,使宜兴紫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