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培养小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作文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主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多阅读不仅仅能领悟文学作品蕴藏着的灵性和思想,更能感受那充满魅力,充满人性的语言美,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从而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并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三百多篇文质兼美的范例,贯彻“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对课文熟读成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使读写有机结合,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词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言训练中增强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的篇目,这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要求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阅读,让学生逐步发展阅读能力,因为学生爱读书了,就会自主地写作文了。
二、自主观察,丰富生活积累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实是个性和创造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同泉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让他们学会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搅动他们积淀已久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
“生活即教育。”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我们应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我们应多研究、实践,创造条件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寻找沟通生活和写作之间的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我们应当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比如:要求他们先从身边的事物入手,留心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注意周围人的喜、怒、哀、乐。通过这些事物和社会现象,让他们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底蕴,学生们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
三、自主表达,倾吐内心感受
作文指导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因素和语言素养,相信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大胆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表达,不只是讲解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抽象概念。鼓励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手写我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风格,体现习作的个性。
有位优秀的教师,为了培养女儿日记的真实表达,她身体力行,每天和女儿同记日记,每晚在女儿的日记后面写上自己的日记,内容多是自己的见闻感受、所思所想……她说,自己写日记其实是督促女儿写,更重要的是做女儿生活和思想上的引路人,而让女儿记日记是为了让她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这位女老师的孩子说,刚开始很怕写日记,但逐渐发现写日记是内心的一种表达,是对生活的体验,不知从何时起,自己逐渐喜欢上了写日记,喜欢上了写作文。而这一举动还有意外的收获:母女俩彼此的心灵贴得更近,彼此更加默契。
四、自主活动,积累习作素材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与社会、自然接触少。生活内容单调贫乏,再加上认识能力有限,对习作素材积累和捕捉、挖掘习作素材的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写作指导的又一重要方法,可以为学生积累典型的素材。教师应多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实学生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常常带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生活,了解社会。一次他把学生带到一个古墓边,让学生找地方坐下来观察四周围,各自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然后当场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并与眼前的实物作比较,进行修改。他还让学生注意听周围的风声与平时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观察、思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便不觉得没东西写。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去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获取对生活的真体验、真感受。
我的作文谁“做主”?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学生的思想是纯净的,笔头还很稚嫩,他们就像幼苗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教师们,请给他们一片肥沃的土壤,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终有一天,参天大树会拔地而起!
(责编钟岚)
培养小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作文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主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多阅读不仅仅能领悟文学作品蕴藏着的灵性和思想,更能感受那充满魅力,充满人性的语言美,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从而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并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三百多篇文质兼美的范例,贯彻“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对课文熟读成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使读写有机结合,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词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言训练中增强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的篇目,这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要求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阅读,让学生逐步发展阅读能力,因为学生爱读书了,就会自主地写作文了。
二、自主观察,丰富生活积累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实是个性和创造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同泉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让他们学会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搅动他们积淀已久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
“生活即教育。”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我们应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我们应多研究、实践,创造条件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寻找沟通生活和写作之间的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我们应当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比如:要求他们先从身边的事物入手,留心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注意周围人的喜、怒、哀、乐。通过这些事物和社会现象,让他们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底蕴,学生们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
三、自主表达,倾吐内心感受
作文指导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因素和语言素养,相信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大胆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表达,不只是讲解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抽象概念。鼓励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手写我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风格,体现习作的个性。
有位优秀的教师,为了培养女儿日记的真实表达,她身体力行,每天和女儿同记日记,每晚在女儿的日记后面写上自己的日记,内容多是自己的见闻感受、所思所想……她说,自己写日记其实是督促女儿写,更重要的是做女儿生活和思想上的引路人,而让女儿记日记是为了让她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这位女老师的孩子说,刚开始很怕写日记,但逐渐发现写日记是内心的一种表达,是对生活的体验,不知从何时起,自己逐渐喜欢上了写日记,喜欢上了写作文。而这一举动还有意外的收获:母女俩彼此的心灵贴得更近,彼此更加默契。
四、自主活动,积累习作素材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与社会、自然接触少。生活内容单调贫乏,再加上认识能力有限,对习作素材积累和捕捉、挖掘习作素材的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写作指导的又一重要方法,可以为学生积累典型的素材。教师应多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实学生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常常带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生活,了解社会。一次他把学生带到一个古墓边,让学生找地方坐下来观察四周围,各自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然后当场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并与眼前的实物作比较,进行修改。他还让学生注意听周围的风声与平时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观察、思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便不觉得没东西写。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去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获取对生活的真体验、真感受。
我的作文谁“做主”?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学生的思想是纯净的,笔头还很稚嫩,他们就像幼苗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教师们,请给他们一片肥沃的土壤,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终有一天,参天大树会拔地而起!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