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从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用好生成资源,使教学演绎出更多精彩?笔者认为以下几种策略很关键:
一、抓住“问题”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师给予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遇到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最能吸引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有联系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的时候,在学生自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后,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吗?无限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吗?这个问题虽然有一些难度,但很核心,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兴趣高,讨论激烈,汇报的时候思路相当清晰,很好地辨析了这两个概念。
二、捕捉思维火花,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火花和灵感,课上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刹那间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进行简便计算练习,有这一习题:104×25,由于这题贴近刚教过的“会把一个数与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改写成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或差)相乘的形式,使计算简便”的内容,所以学生们大多数采用了把104改写成(100+4)再乘以25,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有一生举手:“老师,我没有这样做。”,引来教室里一阵哄笑,对他有点儿不屑一顾,因为平时他数学学得不是最好,经常数字抄错,计算错误。我就请他到黑板前板演:104×25=(26×4)×25=26×(4×25)之后,学生们用惊讶的目光注视他,我也摸着他的头说:“很好!很有创意,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望你以后多给大家一些机会听你的高见。”学生们情不自禁的鼓掌为他喝彩。此时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亮。
三、挖掘“错误”资源,点化学生困惑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错误出现,如果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如我在教学四年级《计算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 2345-39×21。学生中的1526。和48426两种答案,我要大家讨论,为什么会有两种答案呢,到底谁对?在讨论结束之后,我趁机介绍科学型计算器和普通型计算器,同时还渗透用估算来初步估计计算结果。正是在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就显得更实在、生动、精彩了!
四、把握“分歧”资源,引发学生辩论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6.4÷0.9的商是7余数是几,有学生说是1,有学生说是0.1,学生争执不下,我就让这两方的同学展开辩论,各自陈述理由,其中一方用三种方法说明其正确性,还总结出求余数的方法,最后越辩越明。这样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现实性和儿童认知兴趣,才是教学艺术。
五、活用“尴尬”资源,挽回学生尊严
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意识,抓住教学中的“机遇”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教材是用“量”和“折“的方法加以说明。教学时学生质疑:量角有误差,把量得的角相加,等于179度、181度……。把三个内角折拼成平角,拼凑有缝隙,也并不能说明拼成的一定是平角。甚至有人提出:“量”和“折”都有局限性,仅能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个猜想!这时你对学生的质疑全盘否定吗。不,肯定不能。面对学生的大胆发问,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得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与长方形内角和的关系,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受直角三角形的的启发,学生很快发现了证明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的新方法。在这个例子中,面对意外生成的信息,我采用活用策略,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这样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课堂教学因此显得更精彩!
总之,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一、抓住“问题”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师给予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遇到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最能吸引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有联系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的时候,在学生自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后,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吗?无限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吗?这个问题虽然有一些难度,但很核心,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兴趣高,讨论激烈,汇报的时候思路相当清晰,很好地辨析了这两个概念。
二、捕捉思维火花,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火花和灵感,课上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刹那间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进行简便计算练习,有这一习题:104×25,由于这题贴近刚教过的“会把一个数与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改写成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或差)相乘的形式,使计算简便”的内容,所以学生们大多数采用了把104改写成(100+4)再乘以25,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有一生举手:“老师,我没有这样做。”,引来教室里一阵哄笑,对他有点儿不屑一顾,因为平时他数学学得不是最好,经常数字抄错,计算错误。我就请他到黑板前板演:104×25=(26×4)×25=26×(4×25)之后,学生们用惊讶的目光注视他,我也摸着他的头说:“很好!很有创意,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望你以后多给大家一些机会听你的高见。”学生们情不自禁的鼓掌为他喝彩。此时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亮。
三、挖掘“错误”资源,点化学生困惑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错误出现,如果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如我在教学四年级《计算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 2345-39×21。学生中的1526。和48426两种答案,我要大家讨论,为什么会有两种答案呢,到底谁对?在讨论结束之后,我趁机介绍科学型计算器和普通型计算器,同时还渗透用估算来初步估计计算结果。正是在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就显得更实在、生动、精彩了!
四、把握“分歧”资源,引发学生辩论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6.4÷0.9的商是7余数是几,有学生说是1,有学生说是0.1,学生争执不下,我就让这两方的同学展开辩论,各自陈述理由,其中一方用三种方法说明其正确性,还总结出求余数的方法,最后越辩越明。这样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现实性和儿童认知兴趣,才是教学艺术。
五、活用“尴尬”资源,挽回学生尊严
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意识,抓住教学中的“机遇”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教材是用“量”和“折“的方法加以说明。教学时学生质疑:量角有误差,把量得的角相加,等于179度、181度……。把三个内角折拼成平角,拼凑有缝隙,也并不能说明拼成的一定是平角。甚至有人提出:“量”和“折”都有局限性,仅能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个猜想!这时你对学生的质疑全盘否定吗。不,肯定不能。面对学生的大胆发问,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得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与长方形内角和的关系,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受直角三角形的的启发,学生很快发现了证明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的新方法。在这个例子中,面对意外生成的信息,我采用活用策略,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这样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课堂教学因此显得更精彩!
总之,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