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的踟蹰与批判性的重建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ki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的踟蹰》是思想性较强的文本,作者通过大量的心理刻画,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踟蹰、迷惘与无力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表现得纤毫毕现。但在文本中,所有的“踟蹰”都是失效的。在踟蹰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背后,是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所面临的异化问题。以爱情为切入点,弋舟对人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文本中显现出一种批判性的力量。
  关键词:《我们的踟蹰》 批判 失效 重建
  一
  在《我们的踟蹰》中,“踟蹰”是文本的关键词,既是作者结构文本形式的重要道具,亦是表达现代人的困惑和无力的情感状态。弋舟曾说:“……人类绵延至今,基本情感本身似乎并无过多的变迁,但时代峻急,相同的情感,古今比照,况味便变得复杂难言,张力由此展开,小说也由此得以实现它必须有的那一部分‘混沌’,而这‘混沌’,亦是‘踟蹰’之一种。”{1}在古今同慨的情感中,弋舟敏感地抓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将“踟蹰”置换于现代化的语境之中,从而揭示现代人的犹疑与彷徨,激活现代人的内心情感。
  曾铖是漂浮的、无根的人。用曾铖的话来说,就是“潋滟”。毫无疑问,“曾铖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他总能令人感到意外,他有着形容一切的天赋。而这种天赋也要求曾铖必须处于一种悬空的状态。落地扎根了,他也就难以纵览红尘了。”{2}但曾铖渴望落地扎根。“多年来,悬空着的他,内心始终有着一块巨大的空洞,他用尽了力气试图去填补,不断往这空洞里塞进一个又一个漂亮的陌生人,但这个空洞却越来越大。”③李选的出现,使曾铖从悬空的状态解放出来,他爱上了李选。爱的代价就是迫使自己从悬空的状态中走出来,将李选从她自己所编织的命运之网中解救。很显然,曾铖无法做到。他早已习惯了一种悬空的状态,他在这种状态中痛苦而又幸福地生存了四十年,早已无法自拔。他无力去爱一个被岁月巨细靡遗地兜头蒙在罗网里的女人。所以,曾铖只能在虚拟的世界和酒醉之后一遍又一遍地渴望。回到现实世界,曾铖则在巨大的生活惯性和救赎的可能性间痛苦地踟蹰。
  未遇到曾铖之前,李选早已习惯了四十年来的遭际和命运所编织的大网。她有过一段痛苦而无关痛痒的婚姻。离婚之后,生活麻木,憔悴异常。张立均将李选拉入了稳定的生活状态,在不破坏秩序的前提下,貌似公平的交易稳固着二人的生活状态。曾铖的出现使秩序世界出现了一丝罅隙。面对曾铖这位“使君”,作为“罗敷”的李选深陷其中。为了曾铖,她不断破坏她和张立均间的规则和“酒店式的逻辑”,试图挣脱现有世界。然而,不论曾铖还是张立均,都是李选无法直面的。在时代和秩序面前,李选毫无还手之力。她和曾铖之间,是一种无力的抵达。曾铖的出现,不过是让两者任性地做了一场梦。张立均是世俗世界的成功者,但在表面的风光之下,实则是被扭曲的灵魂。而李选不过是张立均同妻子殷琪之复杂关系的一种补偿。张立均所有在殷琪那里丢失的,在李选身上都得到了满足。李选的出现,弥补了张立均心中那块病态的伤疤和扭曲的变态心理,但张立均要求的是“无以复加的爱与服从”。他一次次给予李选精神上的压迫,然而,张立均所奉行的那一套交易体系在李选的“温情”中失效了。于是,张立均踟蹰了。然而,在资本定义一切的时代,爱情的卑微毋庸讳言。更何况,张立均的身体中还有另一个幽暗、变态、被异化的自我。
  在李选、曾铖和张立均等人的身上,弋舟将现代社会中人们所特有的生活状态、情感上的迷惘和踟蹰,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但文本中却隐藏着这样的一个事实:踟蹰的无效性。
  二
  身处物欲横流、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一个真正的作家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独立的品格,“不面对一个时代发言的话,就永远不会长大。只有面对一个时代,把时代把握到一定程度,才是作家所达到的创作高度的一种标志”④。弋舟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道:“而这一切的背面,则是我对于这个时代人们情感方式的某种堪称怅然的情绪在作祟,当我找到‘踟蹰’这个词时,我觉得我有必要以此来展开对于这个时代的描述,由此,小说家那颗蠢动的心便被激荡起来了。”⑤
  事实上,爱情或许仅仅是弋舟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他要讨论的问题,是在一个资本控制一切的社会,一个人如何以否定性、批判性的力量来摆脱资本,进行持续的抵达和超越,获得爱与被爱的权利、获得掌控自己的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弋舟获得了他与时代进行对话的可能。
  正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言:“权利和自由在工业社会的形成时期和早期阶段曾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但现在它们正在丧失其传统的理论基础和内容而服从于这个社会的更高阶段……(权利和自由)本质上是一些批判性的概念……这些权利和自由一经制度化,便成了这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这个社会共命运。成就取消了前提。”⑥而失去了批判性力量的人,只具备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单向度的人。当李选、曾铖、张立均们沉醉于已有的中产阶级式的生活中时,他们忘记了前提,自由和权利早已被剥夺。他们早已失去了踟蹰和犹疑的权利,因为成就取消了前提。在这样一种“可悲而又具有前途”的社会发展中,他们所有的需要都得到了“抑制性的满足”,在此过程中,“反对现状的思想能够深植于其中的‘内心’向度被削弱了”。结合赫伯特·马尔库塞的观点,笔者认为弋舟在文本中描述了一群“被资本所异化”的人。或许,也可称之为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极权主义”所造就的异化。文本虽从中国古典诗歌《陌上桑》展开,细细读来,却是一种压抑感和恐怖感。在李选、曾铖、张立均看似“踟蹰”的过程中,其实结局早已注定:被异化的、单向度的人,完全不可能摆脱市场经济中“资本极权主义”的巨大束缚。
  文本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这样的一幕:“曾铖背对着她,伸展双臂,以一种梦幻般的滑行姿态与她背道而驰。路面可能结冰了,曾铖在滑着走,有点儿游戏,有点儿孤单。他必然地趔趄了一下,继而又滑行起来。”{7}这样的姿态在文本中共出现两次。同样的动作,在文本之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第一次是飞翔的姿态。第二次,却是渴望飞翔的姿态,渴望但永远无法实现。所有的文本都有一个平衡——打破平衡——重归平衡的过程。在《我们的踟蹰》中,曾铖是打破平衡的重要行动元。他以“飞翔”的姿态出现在李选的面前,让李选放肆地做了一场梦,但曾铖只是一种飞翔的“姿态”而已,甚至,曾铖根本就无法判断“真实的需求”和“虚假的需求”。事实上,曾铖完全无法摆脱整个市场经济的“资本极权主义”给予他的压迫。他没有能力将李选解救出来,他也无法降落,但他的“飞翔”又仅仅只是一种想象中的“姿态”,他只是沉浸于自己生活所拥有的巨大惯性之中而无法摆脱。而他的生活,亦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言:可悲而富有前途。就这样,文本结束于一种新的平衡:所有的痛苦都消失了,所有的批判性力量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单向度的人和弋舟的“疯言疯语”。从这一意义而言,文本所有的“踟蹰”都处于一种失效的状态。
  一段“恋情”就这样无疾而终,而弋舟的“疯言疯语”却在继续。都说“70后”作家是“无根”的一代。孟繁华、张清华曾说:“……‘50后’‘60后’可以看作是一个‘历史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及大体相似的对于历史的认知方式和情感方式……‘80后’是一个以话语方式与关注对象形成的‘情感共同体’,特殊的情感认同是这一代人近似的文化性格特征。‘70后’如前所述……因此,他们只形成了一个代际的‘身份共同体’……”{8}“70后”夹在“60后”和“80后”的缝隙之间,艰难地生存着,本该属于他们的辉煌,却因为一种“丰富的痛苦”而无法实现。但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立场来对世界进行观察和言说,每代人都拥有自己这代人所特有的精神向度和知识构成。所幸,“70后”作家并没有在这种“丰富的痛苦”之中沉默,他们在这种“丰富的痛苦”中获得了“批判”的力量。虽然他们在写作的姿态上千差万别,但他们却在精神向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弋舟的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批判性的精神向度。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经过一番挣扎,李选和曾铖都失败了,他们都是单向度的人。但弋舟并未被异化,短暂的“踟蹰”之后,弋舟举起了“投枪”。
  ① 张海龙:《向传统的一种回望姿势》,《兰州晨报》2015年11月14日,第B01版。
  ②③{7} 弋舟:《我们的踟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页,第183—184页,第54页。
  ④ 庄严:《我们这个时代的踟蹰——河北作家、评论家对话“70后”作家弋舟》,《石家庄日报》2015年12月23日。
  ⑤ 唐诗云:《弋舟:在男女情感间看时代的艰窘》,《长江商报》2015年10月26日。
  ⑥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8} 孟繁华、张清华:《野象小姐·总序》,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 弋舟.我们的踟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老妈不在家,我直奔超市,买来一大袋水果、酸奶、花茶……自己捣鼓出一壶玫瑰枸杞茶、一盘酸奶水果,从床头选来一本书,对着电扇就这么看起来。这书,也挺应景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这本书主要写了青春路上的各种孤独、成长。呵呵,我现在这个尴尬的年纪再来谈论“青春”,似乎有些矫情了。但它确实带给我很多回忆和思考。童年、学习、工作,是我过去岁月里的关键字眼,平凡朴实,循规蹈矩,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亮点,似乎
摘 要:同选在2014年秋季上映的《不能说的夏天》与《亲爱的》两部影片,分别讲述了与校园性侵相关和寻找失踪儿童的故事。其家庭伦理悲剧背后均隐含着关乎法律、关乎人情人性的诸多启示,引人深思。  关键词:《不能说的夏天》 《亲爱的》 法律 人情 双亲制家庭  近年来,众多媒体都在报道与讨论关于中国家庭的稳定性指数呈逐年递减态势的问题。与此同时,借助有效的声画形式,影视界也忙于多角度地呈现大众所关心的家
摘 要: 巴恩斯的小说《101/2章世界史》用“挪亚方舟”作为贯穿整部人类历史的线索,重述方舟神话以阐述历史叙述与历史解读的人为性和主观性,说明历史受叙述的主观性、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干预和影响。小说强烈表达了对人类历史叙述深刻怀疑与高度自觉的观点,体现着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审视与关怀。  关键词:巴恩斯 《101/2章世界史》 挪亚方舟 历史叙述 人类生存境遇  朱利安·巴恩斯的《101/2章世界史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 2015年,全球有超过3.2亿人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3%。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这个群体的总数约有9000万人。每年因抑郁症造成的总损失高达513.7亿元。近年来,抑郁症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仍存在种种误区,“微笑抑郁”便是其中之一。  看不见的伤痕  18岁
摘 要: 李商隐的尺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对偶工巧、用典精切、辞藻惊艳、声律谐婉、深幽诗境,其骈体尺牍雍容华贵,继承六朝徐陵、庾信,回归典丽化;其散体尺牍崇实尚简,复归汉魏古文,呈现简古化,从总体艺术风貌上体现出他是传统文学旧垒的坚守者,反映出晚唐黑暗的社会环境里下层文士们的创作心理特征,即怀才不遇的愤懑、自媒自炫的苦吟和嗜文成癖的解脱。  关键词:李商隐 尺牍 艺术特色  一、引言  李商隐(
摘 要:在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创作了一系列充满人性温情的短篇小說,但《徙》作为这一时期创作中的“异类”,突破了作者对人性美好的建构,旨在揭示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失败后的悲剧命运。《徙》不仅蕴含着庄子中国道家思想中对自由的追求,而且充满了法国萨特哲学内蕴的现代自由精神。作者将对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复杂感喟寄寓在东方与西方对话、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哲学议题中,生动地映射了人物对理想的自由追求经历了庄子的
摘 要: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和陆游的《钗头凤》 都是宋代词史上有名的爱情绝唱。二人虽然年代相差近九十年,却有相似的情愫和表达,可谓跨世知音。这样的现象,可以从苏、陆二人相同的情感追求来阐释;从词史演变的方面来看,则是文体范式和词学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陆游《钗头凤》 相似  苏轼和陆游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
摘要:戏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历来被人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哈姆雷特》的结构进行分析:内聚焦叙事、“装疯”和“戏中戏”的解谜模式,以及老国王的鬼魂起到的线索的作用。  关键词:《哈姆雷特》结构内聚焦“装疯” “戏中戏”鬼魂  一、内聚焦叙事角度下的《哈姆雷特》  戏剧的叙事不同于小说。由于受现实中表演场地和表演时间的影响,戏剧必须挑选典型的突出的场景予以呈现
摘 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着碎片化、浅表化、低效教学等问题,立足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僵化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已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对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更是无法起到显著作用。基于此,我们必须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困境归因,并给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困境归因 实践措施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困境归因  21世纪以来,在于漪等语
摘要:本文分别从“标题妙拙”“开篇优劣”“选材精粗”“人物真伪”“收尾开合”与“情感显隐”六个维度对一组与“教师”相关的群文进行了略评。  关键词:群文略评 标题 开篇 选材 人物 收尾 情感  庞鸿的《教英语的班主任》、六六的《我那犀利的语文老师》与柯晓琳的《毕业礼物》三篇文章都与“教师”角色相关。文章浅显易懂,以下分别从六个不同角度试作略评。  一、探究“标题”之妙拙  《教英语的班主任》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