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60年代,一颗新星升起在历史的苍穹,一个光辉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一种以他为名的伟大精神传遍中华大地。
这个人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40多年后,有一个以收藏雷锋专题而享誉京城的军人,他就是八一厂化服道车间主任——董兴喜。
30多年军龄的董兴喜,收藏雷锋专题的历史已有16个年头。
董兴喜还在上小学时,就认识了比自己大10岁的雷锋,并视为偶像。60年代末,他参军到部队,军营里那《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雷锋,我们的战友》等雄壮有力的歌曲,激励着他以雷锋为榜样,做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董兴喜真正从事雷锋专题的收藏,是在1989年。那一年,全国、全军又一次掀起了学雷锋高潮,为此,八一厂拍摄了记录片《雷锋是谁》,雷锋班的历任班长被邀请来京,董兴喜借此机会请《雷锋是谁》的7位编创人员和16位雷锋班班长在一枚纪念封上签名留念,这枚珍贵的签名封像一把金钥匙,从此打开了他“红色收藏”的宝库之门。
董兴喜从收藏雷锋专题开始,他就生活在雷锋的世界里,十几年来,为了寻找雷锋纪念品,他常常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利用节假日满京城转悠,博物馆、书店、书市、邮市、潘家园、报国寺等旧货市场经常出现他的身影,熟悉他的摊主不知道他的名字,但知道他收集雷锋纪念品,见了他只喊:“雷大哥”、“董雷锋”、“雷锋来了”。除了转旧货市场,亲朋好友和老乡同事也让他问遍了,他还利用出差休假的机会四面出击,先后北上辽宁抚顺、南下湖南雷锋的家乡,沿着雷锋的足迹,在茫茫人海中“淘金”,在神州大地上搜寻。他先后找到了曾批准雷锋入伍的辽阳武装部老政委、教雷锋开推土机的老师傅、雷锋在鞍钢车间工作的老书记、和雷锋一块工作的女工友,还有幸见到了第一个写雷锋的陈广生、第一个演雷锋的张玉敏、第一个唱雷锋的朱光斗、第一个画雷锋的李琦。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兴喜历经十几年艰难求索、多方收集,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三室一厅的家里,有一间专门放置雷锋的藏品,门额是老将军孙毅的题词“雷锋书屋”。
董兴喜把自己的全部收藏分门别类,一共有30大类分别编号注册,总数量7000多件。其中,最贵的是一尊高1.13米的雷锋塑像,是他从积攒的工资中拿出5000多元在一次拍卖会上购买的;年代最早的是一份1959年的报纸,那时雷锋还没有去世,而这份报纸上已刊登了雷锋的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最珍贵的是1963年5月和6月合刊的《中国青年》杂志,那时雷锋刚去世不久,各大报纸杂志都在宣传雷锋的事迹,正是在这期《中国青年》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建议。没想到毛主席看到这个提议后表示同意,他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也是首次刊发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在这些林林总总看似平常的雷锋纪念物,凝聚着董兴喜多少心血,又寄托着他的多少情怀,这里面发生的多少动人而难忘的故事,又有多少辛劳和辛酸,只有他自己的心里最清楚。
1999年3月,曾邀请雷锋担任本溪路小学辅导员的赵桂珍致信董兴喜:“……现在都市场经济了,还有人惦记雷锋,我感到欣慰。你的行为说明雷锋没死,他的精神永存。”曾陪同雷锋到兄弟部队做事迹报告的时任团政治处秘书、现海军副政委冷宽中将,寄语他“学习雷锋,做雷锋精神传人”。
十几年中,在与雷锋相关的300多人中,董兴喜联系了200多人,回信率达90%,那每一封回信,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收藏品。乔安山这个与雷锋同开一辆车的战友,当听说董兴喜搞雷锋专题收藏后,立即给他邮寄签字封。一名当年雷锋所在部队的团领导,把雷锋生前亲手拆过的实寄封送给董兴喜,这成了他收藏中的珍品。2002年春节过后,湖南湘西一位藏友给他寄来一份最早的《雷锋》电影的海报。北京一位离退休老干部把自己珍藏了十几年的《雷锋日记》送到他手里,还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听说他是一个“雷锋迷”,主动找上门向他提供收集线索。
董兴喜收藏雷锋专题表现了一种感情的投入、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多年来,他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藏品宣传、歌颂雷锋。
2000年3月3日一15日,在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和八一厂的大力支持下,他成功地举办了《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专题展,开幕式上,雷锋的老战友乔安山、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曲建文和京城活雷锋孙茂芳到场出席,为展览增添了光彩。
2003年2月25日,在毛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40周年到来之际,《雷锋精神展》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开幕。在人潮中有雷锋生前的老连长、老战友,有《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作者,有老师、学生、公安干警,还有将军、士兵和外地打工人员。
2004年3月,董兴喜又在天津举办了“收藏雷锋”专题藏品展,从第一天起尚未开馆,参观的人们便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他们岗位不同,身份各异,但都满怀敬慕之情,走进展室,缅怀雷锋生平,追寻雷锋足迹,感受雷锋精神。
这个人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40多年后,有一个以收藏雷锋专题而享誉京城的军人,他就是八一厂化服道车间主任——董兴喜。
30多年军龄的董兴喜,收藏雷锋专题的历史已有16个年头。
董兴喜还在上小学时,就认识了比自己大10岁的雷锋,并视为偶像。60年代末,他参军到部队,军营里那《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雷锋,我们的战友》等雄壮有力的歌曲,激励着他以雷锋为榜样,做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董兴喜真正从事雷锋专题的收藏,是在1989年。那一年,全国、全军又一次掀起了学雷锋高潮,为此,八一厂拍摄了记录片《雷锋是谁》,雷锋班的历任班长被邀请来京,董兴喜借此机会请《雷锋是谁》的7位编创人员和16位雷锋班班长在一枚纪念封上签名留念,这枚珍贵的签名封像一把金钥匙,从此打开了他“红色收藏”的宝库之门。
董兴喜从收藏雷锋专题开始,他就生活在雷锋的世界里,十几年来,为了寻找雷锋纪念品,他常常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利用节假日满京城转悠,博物馆、书店、书市、邮市、潘家园、报国寺等旧货市场经常出现他的身影,熟悉他的摊主不知道他的名字,但知道他收集雷锋纪念品,见了他只喊:“雷大哥”、“董雷锋”、“雷锋来了”。除了转旧货市场,亲朋好友和老乡同事也让他问遍了,他还利用出差休假的机会四面出击,先后北上辽宁抚顺、南下湖南雷锋的家乡,沿着雷锋的足迹,在茫茫人海中“淘金”,在神州大地上搜寻。他先后找到了曾批准雷锋入伍的辽阳武装部老政委、教雷锋开推土机的老师傅、雷锋在鞍钢车间工作的老书记、和雷锋一块工作的女工友,还有幸见到了第一个写雷锋的陈广生、第一个演雷锋的张玉敏、第一个唱雷锋的朱光斗、第一个画雷锋的李琦。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兴喜历经十几年艰难求索、多方收集,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三室一厅的家里,有一间专门放置雷锋的藏品,门额是老将军孙毅的题词“雷锋书屋”。
董兴喜把自己的全部收藏分门别类,一共有30大类分别编号注册,总数量7000多件。其中,最贵的是一尊高1.13米的雷锋塑像,是他从积攒的工资中拿出5000多元在一次拍卖会上购买的;年代最早的是一份1959年的报纸,那时雷锋还没有去世,而这份报纸上已刊登了雷锋的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最珍贵的是1963年5月和6月合刊的《中国青年》杂志,那时雷锋刚去世不久,各大报纸杂志都在宣传雷锋的事迹,正是在这期《中国青年》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建议。没想到毛主席看到这个提议后表示同意,他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也是首次刊发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在这些林林总总看似平常的雷锋纪念物,凝聚着董兴喜多少心血,又寄托着他的多少情怀,这里面发生的多少动人而难忘的故事,又有多少辛劳和辛酸,只有他自己的心里最清楚。
1999年3月,曾邀请雷锋担任本溪路小学辅导员的赵桂珍致信董兴喜:“……现在都市场经济了,还有人惦记雷锋,我感到欣慰。你的行为说明雷锋没死,他的精神永存。”曾陪同雷锋到兄弟部队做事迹报告的时任团政治处秘书、现海军副政委冷宽中将,寄语他“学习雷锋,做雷锋精神传人”。
十几年中,在与雷锋相关的300多人中,董兴喜联系了200多人,回信率达90%,那每一封回信,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收藏品。乔安山这个与雷锋同开一辆车的战友,当听说董兴喜搞雷锋专题收藏后,立即给他邮寄签字封。一名当年雷锋所在部队的团领导,把雷锋生前亲手拆过的实寄封送给董兴喜,这成了他收藏中的珍品。2002年春节过后,湖南湘西一位藏友给他寄来一份最早的《雷锋》电影的海报。北京一位离退休老干部把自己珍藏了十几年的《雷锋日记》送到他手里,还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听说他是一个“雷锋迷”,主动找上门向他提供收集线索。
董兴喜收藏雷锋专题表现了一种感情的投入、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多年来,他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藏品宣传、歌颂雷锋。
2000年3月3日一15日,在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和八一厂的大力支持下,他成功地举办了《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专题展,开幕式上,雷锋的老战友乔安山、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曲建文和京城活雷锋孙茂芳到场出席,为展览增添了光彩。
2003年2月25日,在毛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40周年到来之际,《雷锋精神展》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开幕。在人潮中有雷锋生前的老连长、老战友,有《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作者,有老师、学生、公安干警,还有将军、士兵和外地打工人员。
2004年3月,董兴喜又在天津举办了“收藏雷锋”专题藏品展,从第一天起尚未开馆,参观的人们便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他们岗位不同,身份各异,但都满怀敬慕之情,走进展室,缅怀雷锋生平,追寻雷锋足迹,感受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