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分钟,30万部小米手机,2万台小米盒子,2000台小米电视。
12月10日周二中午12点,小米网诞生了这样的订单数据。这是400万人在线抢购的结果。
这是一个流程的起点,也是一个终点。北京海淀清河五彩城写字楼小米总部的几十名工程师可以放松一下了,他们已经加班超过了10个小时,为了保证12点前后大量涌入的流量不会冲垮网站的服务器。同时,在北京的另一端,在小米顺义的仓储中心门外,又开始了另一场战斗—10多辆印有顺丰、如风达字样的货车在仓库外待命,80名仓库工作人员此刻已开始分拣。一些用户在当晚就能收到刚刚抢购到的小米产品。
类似天猫“双十一”的抢购每周都在这里进行。
每周二中午12点,小米网都会放出一批手机产品,具体型号和数量提前在论坛公布,这个数字是提前计算好的,多一部也不卖。
这一直被外界认为是“饥饿营销”的做法,小米身上贴的最多的就是营销标签,但这不足以解释小米身后那个神奇的成长轨迹:
2013年,它的估值达到100亿美元,超过了诺基亚和黑莓,在中国互联网领域仅次于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简称B.A.T.)。根据凯度移动通讯消费者指数的一份报告,2013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地区的安卓阵营中,尽管小米的出货量只有联想的一半,但在销售份额上小米手机已经超过了联想,成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名,是迄今为止成长最快速的手机品牌。台湾《商业周刊》惊讶于郭台铭3次拜访小米,把小米手机与微信及“我是歌手”放在一起,作为2013年内地冲击台湾市场的三大品牌。
假如把它放到传统制造业缓慢的增长曲线中,你很难相信一个小公司成功闯进了一群大佬们控制的领域,并且仅用了3年时间。
12月10日中午12点放出抢购的手机数量,是由小米六大仓储中心反馈的库存数据决定的。
在此3天前,小米位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沈阳和武汉的六大仓储中心,会将统计好的库存量发给小米网的同事。这就是小米论坛上预告销售量的来源。
在每周二中午12点之前,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都需要填写一份包括姓名、联系方式、收货地址、想要抢购的产品型号的预约信息,然后才能在当天进行抢购。这个预约数字是小米重要的生产计划制定指标之一,它将影响三个月之后的产量和开放购买的数量。
雷军、林斌、黎万强、周光平每周都要凑在一起开一个小型生产会。
这个会议召开的时间不定,通常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却十分重要,核心是确定三个月之后的订单量。这4名联合创始人是这样分工的:黎万强负责小米网电商和仓库,周光平负责供应链管理,林斌负责采购核心元器件,雷军作为CEO则负责统一协调。小米的另外4名联合创始人及核心成员为刘德、洪峰、王川和黄江吉,分别负责管理工业设计、MIUI系统研发、多看和小米盒子,以及米聊。
他们并没创造出一套复杂的数学模型,会议所用的也仅仅是一块能随时写字涂抹的白板。预测的依据是当周的销售额、预约购买数量、百度指数、论坛帖子数量、微博话题热门程度、黄牛党卖小米的价格等等指 数。
小型会议的当天下午,雷军签过字的生产计划表就会送到小米的供应链部门。
这个部门是一个只有50多人的团队,却负责着小米手机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每个细节都有专人负责,包括零部件的采购,跟进包括下单时间、下单数量、每个批次的最优包装、运输时间、元器件到厂后的抽检。
这个团队要保证小米手机600多个零件能在规定的时段内到达仓库,然后送上生产线。而他们所用的工具不是传统制造业普遍使用的SAP管理软件,只是一张简单的Excel表。
小米手机大约要用到600多个元器件,大到屏幕小到按键,所有都是小米自己采购的。对比之下,手机行业内更普遍的做法是找一家外包的中间商来代替企业完成采购。
减少中间环节,重新设计产业链,继而加快资金流转,小米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思考。
2010年10月9日,林斌对这个日期记得特别清楚,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高通的客户代表,地点是北京东三环嘉里中心里的一家咖啡馆。
林斌为这个会面足足等了两个月。在那之前,他发给高通的邮件和电话都没有得到回复。
高通的客户代表给了林斌一份几十页纸全英文的法律文件。当时的小米没有负责法务的同事,林斌就自己一页一页看。期间,反复与对方讨论细节,等正式签下来已经是12月了。等到跟高通的产品部门对接、拿到产品规格,又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才确定下小米1的芯片授权。“这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高通资源有限,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评估,走流程的过程就会淘汰很多不是真心想做产品的公司。”林斌说。
这是每个创业公司必经的阶段,高通见多了这种找上来的小公司。
“高通最开始并没有把小米与其他OME区别对待,”高通全球副总裁沈劲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这只是一个开始,在之后的半年里,雷军、林斌、周光平频繁地往来于台湾、日本。这种与供应商直接谈判的优势是,小米有机会与供应商一起合作开发新技术,并在第一时间应用到小米的手机里。
做小米2的时候,小米派了6名工程师在高通发布骁龙APQ8064芯片前的6个月进驻到高通总部圣地亚哥的研发中心,与高通的工程师一起调试芯片。
这种积极的态度在合作上获得的效果是正面的。小米在与高通的合作中逐渐赢得了对方的信任,随着它自身销量的不断提高,这种合作开始变得紧密。
小米2后来成为了高通8064芯片的首发机型。高通第一批生产出来的8064芯片有100万片,一半用在了米2上,一半用在了LG生产的谷歌Nexus 4上。
芯片首发意味着性能稳定到可以开始量产,但从发布到真正量产,中间需要3至4个月的产能爬坡。与小米不同,多数厂家会选择在芯片实现量产后再发布新手机,这样对供应链的压力更小,承担的风险也更小,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厂商的用户使用新技术的时间也要推迟6个月。
上游供应商的集中度过高,让去年小米2发布之后一直缺货。主因是高通在6个月前给上游晶圆厂的预测比市场需求低了很多,晶圆厂又没有重视到28纳米工艺的复杂程度,投入产线的时间也晚了,最终造成2012年年底全球28纳米芯片缺货。
“很多人质疑小米是饥饿营销,当时小米和LG都被骂惨了。尽管有风险,但我们比国内其他厂商提前了6个月,而且价格更加便宜。”林斌说。当时,谷歌Nexus4在香港的官方订价是16GB版本约合人民币3550元左右,小米2定价为1999元。从红米和小米3,小米陆续引入了新的芯片商联发科和英伟达。而高通则在2011年12月,联合顺为、启明、晨兴、IDG、淡马锡等私募基金,向小米注入了9000万美元。
2013年,小米的年出货量是2000万台,比2012年多了一倍。
随着小米销售量的迅速增长,它与供应商谈判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手机产业,元器件的价格相对透明,规模越大价格越低,对小米来讲更重要的是优先级的变化。
“小米现在绝对是第一梯队的客户,重要的客户可以优先拿到稀缺的零件。在早期,小米最大的痛苦就是对方产能发生变化时,小米分到的零件就会更少,但现在不会了。”林斌说。
小米的增长速度永远高于产能的爬坡速度。为了缓解产能压力,在2013年9月发布小米3时,小米选择了全球首发的NVIDIA Tegra 4和高通骁龙800两款芯片,将产能分散,来降低爬坡风险。在与NVIDIA(英伟达)合作的过程中,小米参与了Tegra 4芯片的参考设计,据林斌透露,在国内能与芯片厂商做这种配合的只有小米一家厂商。
直接在上游跟核心的研发伙伴合作,保证了小米在产品上的竞争力,然后缩减中间环节,把价格压到同类产品一半以上,通过大规模销售来摊平成本,以保证足够低的定价。今年,小米用同样的方式相继推出了2999元的47寸小米电视,69元的1万毫安移动电源,还有即将发售的路由器都是主打高性价比。
4人小组会议上产生的订单数据,在进行了元器件的采购后,大约一周送到主要的代工厂附近仓库并进行生产。生产由英华达南京工厂和富士康廊坊工厂来完成,从采购备货到出货的时间大约三个月时间,之后这些手机将会被送到北京、上海、深圳的仓储中心。通过小米自己开发的仓储管理系统清点当周的库存量,然后把数据发送给小米网的同事,通过小米论坛告知米粉下周二开放抢购的具体机型和手机数量。
一切又回到了每周二中午12点的节点上。
在每个周二中午12点,400万人,30万部手机以及电视等产品聚集在这个时间点上,以现在通常5分钟左右的时间结束抢购——如果把它的销售部门视为实体终端,这是一个极其高效和经济的选择。
被人提过无数次的、也是最早总结出“互联网方式”和“粉丝经济”的营销策略是得以实现和提高效率的根本。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小米论坛、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来实现的。而真正的做法则是把价值链延伸到用户群体中,让它们直接“参与研发”和反馈意见。让用户与工程师直接沟通,迅速听取用户的意见反馈并做出改变—这甚至成了小米考核相关人员的关键指标。
对于传统制造商来讲,手机的发售意味着该款手机的研发周期结束,之后产品升级是通过产品型号升级换代完成的,某种意义上工程师开发的是另一款新产品,用户信息反馈的意见很少能快速得到改善。但对小米来讲,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每一代小米产品发布之后,正式发售之前,小米都会出工程测试机,在小米Logo的右上角用星号标注区分,让资深米粉试用两个月。小米论坛专门开辟出一个版块收集米粉对测试机提出的建议。比如,容易松动的电池后盖,太软的音量控制键,过短的USB线等等……所有问题汇总后,工程师都会在下一批订单中实现改进。这批工程试用机米粉可以选择个人收藏,也可以选择换一台新的量产机。
小米的产品经理设计了不少工具,让粉丝参与用户体验的评测和优化。由于MIUI系统在原生安卓系统上做了大量修改、优化,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MIUI一直保持着每周五更新版本的传统,修复用户发现的Bug,加入用户想要的功能。在下一个周二会开放粉丝参与的四格体验报告,由用户选出本周更新程序中最喜欢哪个,最不喜欢哪个,投票结果会在小米内部得出“爆米花”奖,颁给当周更新版本中最受欢迎的工程师。小米从一开始就鼓励,甚至要求所有工程师通过论坛、微博和QQ等渠道和用户直接取得联系。
小米论坛是收集用户反馈的大本营,微博、微信等都有客服的职能。小米论坛每天新增50万个帖子,经过内容的筛选和分类,有实质内容的帖子大约有8000条,平均每天每个工程师要回复150个帖子。工程师的反馈在每一个帖子后面都会有一个状态,比如已收录、正在解决、已解决、已验证,就相当于一个简版的Bug解决系统,是否按时回复论坛上的帖子是工程师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小米在微博客服上有个规定,15分钟快速响应。为此,还专门开发了一个客服平台做处理。特别是微博上,不管是用户的建议还是吐槽,很快就有小米的人员进行回复和解答。
黎万强说:“小米的出发点很简单,我们有一个极其清晰的定位,就是聚集这么多人的智慧做大家能够参与的一款手机,让用户参与到手机研发中。这种参与感是米粉推销小米、长期拥护小米很重要的动力。”
这种介于发烧友和客户服务的论坛维护方式,把价值链延伸到用户群体当中。小米并不仅依靠硬件获利—那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利润—软件也被当做未来盈利的重要一环。
12月10日周二中午12点,小米网诞生了这样的订单数据。这是400万人在线抢购的结果。
这是一个流程的起点,也是一个终点。北京海淀清河五彩城写字楼小米总部的几十名工程师可以放松一下了,他们已经加班超过了10个小时,为了保证12点前后大量涌入的流量不会冲垮网站的服务器。同时,在北京的另一端,在小米顺义的仓储中心门外,又开始了另一场战斗—10多辆印有顺丰、如风达字样的货车在仓库外待命,80名仓库工作人员此刻已开始分拣。一些用户在当晚就能收到刚刚抢购到的小米产品。
类似天猫“双十一”的抢购每周都在这里进行。
每周二中午12点,小米网都会放出一批手机产品,具体型号和数量提前在论坛公布,这个数字是提前计算好的,多一部也不卖。
这一直被外界认为是“饥饿营销”的做法,小米身上贴的最多的就是营销标签,但这不足以解释小米身后那个神奇的成长轨迹:
2013年,它的估值达到100亿美元,超过了诺基亚和黑莓,在中国互联网领域仅次于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简称B.A.T.)。根据凯度移动通讯消费者指数的一份报告,2013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地区的安卓阵营中,尽管小米的出货量只有联想的一半,但在销售份额上小米手机已经超过了联想,成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名,是迄今为止成长最快速的手机品牌。台湾《商业周刊》惊讶于郭台铭3次拜访小米,把小米手机与微信及“我是歌手”放在一起,作为2013年内地冲击台湾市场的三大品牌。
假如把它放到传统制造业缓慢的增长曲线中,你很难相信一个小公司成功闯进了一群大佬们控制的领域,并且仅用了3年时间。
12月10日中午12点放出抢购的手机数量,是由小米六大仓储中心反馈的库存数据决定的。
在此3天前,小米位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沈阳和武汉的六大仓储中心,会将统计好的库存量发给小米网的同事。这就是小米论坛上预告销售量的来源。
在每周二中午12点之前,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都需要填写一份包括姓名、联系方式、收货地址、想要抢购的产品型号的预约信息,然后才能在当天进行抢购。这个预约数字是小米重要的生产计划制定指标之一,它将影响三个月之后的产量和开放购买的数量。
雷军、林斌、黎万强、周光平每周都要凑在一起开一个小型生产会。
这个会议召开的时间不定,通常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却十分重要,核心是确定三个月之后的订单量。这4名联合创始人是这样分工的:黎万强负责小米网电商和仓库,周光平负责供应链管理,林斌负责采购核心元器件,雷军作为CEO则负责统一协调。小米的另外4名联合创始人及核心成员为刘德、洪峰、王川和黄江吉,分别负责管理工业设计、MIUI系统研发、多看和小米盒子,以及米聊。
他们并没创造出一套复杂的数学模型,会议所用的也仅仅是一块能随时写字涂抹的白板。预测的依据是当周的销售额、预约购买数量、百度指数、论坛帖子数量、微博话题热门程度、黄牛党卖小米的价格等等指 数。
小型会议的当天下午,雷军签过字的生产计划表就会送到小米的供应链部门。
这个部门是一个只有50多人的团队,却负责着小米手机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每个细节都有专人负责,包括零部件的采购,跟进包括下单时间、下单数量、每个批次的最优包装、运输时间、元器件到厂后的抽检。
这个团队要保证小米手机600多个零件能在规定的时段内到达仓库,然后送上生产线。而他们所用的工具不是传统制造业普遍使用的SAP管理软件,只是一张简单的Excel表。
小米手机大约要用到600多个元器件,大到屏幕小到按键,所有都是小米自己采购的。对比之下,手机行业内更普遍的做法是找一家外包的中间商来代替企业完成采购。
减少中间环节,重新设计产业链,继而加快资金流转,小米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思考。
2010年10月9日,林斌对这个日期记得特别清楚,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高通的客户代表,地点是北京东三环嘉里中心里的一家咖啡馆。
林斌为这个会面足足等了两个月。在那之前,他发给高通的邮件和电话都没有得到回复。
高通的客户代表给了林斌一份几十页纸全英文的法律文件。当时的小米没有负责法务的同事,林斌就自己一页一页看。期间,反复与对方讨论细节,等正式签下来已经是12月了。等到跟高通的产品部门对接、拿到产品规格,又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才确定下小米1的芯片授权。“这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高通资源有限,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评估,走流程的过程就会淘汰很多不是真心想做产品的公司。”林斌说。
这是每个创业公司必经的阶段,高通见多了这种找上来的小公司。
“高通最开始并没有把小米与其他OME区别对待,”高通全球副总裁沈劲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这只是一个开始,在之后的半年里,雷军、林斌、周光平频繁地往来于台湾、日本。这种与供应商直接谈判的优势是,小米有机会与供应商一起合作开发新技术,并在第一时间应用到小米的手机里。
做小米2的时候,小米派了6名工程师在高通发布骁龙APQ8064芯片前的6个月进驻到高通总部圣地亚哥的研发中心,与高通的工程师一起调试芯片。
这种积极的态度在合作上获得的效果是正面的。小米在与高通的合作中逐渐赢得了对方的信任,随着它自身销量的不断提高,这种合作开始变得紧密。
小米2后来成为了高通8064芯片的首发机型。高通第一批生产出来的8064芯片有100万片,一半用在了米2上,一半用在了LG生产的谷歌Nexus 4上。
芯片首发意味着性能稳定到可以开始量产,但从发布到真正量产,中间需要3至4个月的产能爬坡。与小米不同,多数厂家会选择在芯片实现量产后再发布新手机,这样对供应链的压力更小,承担的风险也更小,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厂商的用户使用新技术的时间也要推迟6个月。
上游供应商的集中度过高,让去年小米2发布之后一直缺货。主因是高通在6个月前给上游晶圆厂的预测比市场需求低了很多,晶圆厂又没有重视到28纳米工艺的复杂程度,投入产线的时间也晚了,最终造成2012年年底全球28纳米芯片缺货。
“很多人质疑小米是饥饿营销,当时小米和LG都被骂惨了。尽管有风险,但我们比国内其他厂商提前了6个月,而且价格更加便宜。”林斌说。当时,谷歌Nexus4在香港的官方订价是16GB版本约合人民币3550元左右,小米2定价为1999元。从红米和小米3,小米陆续引入了新的芯片商联发科和英伟达。而高通则在2011年12月,联合顺为、启明、晨兴、IDG、淡马锡等私募基金,向小米注入了9000万美元。
2013年,小米的年出货量是2000万台,比2012年多了一倍。
随着小米销售量的迅速增长,它与供应商谈判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手机产业,元器件的价格相对透明,规模越大价格越低,对小米来讲更重要的是优先级的变化。
“小米现在绝对是第一梯队的客户,重要的客户可以优先拿到稀缺的零件。在早期,小米最大的痛苦就是对方产能发生变化时,小米分到的零件就会更少,但现在不会了。”林斌说。
小米的增长速度永远高于产能的爬坡速度。为了缓解产能压力,在2013年9月发布小米3时,小米选择了全球首发的NVIDIA Tegra 4和高通骁龙800两款芯片,将产能分散,来降低爬坡风险。在与NVIDIA(英伟达)合作的过程中,小米参与了Tegra 4芯片的参考设计,据林斌透露,在国内能与芯片厂商做这种配合的只有小米一家厂商。
直接在上游跟核心的研发伙伴合作,保证了小米在产品上的竞争力,然后缩减中间环节,把价格压到同类产品一半以上,通过大规模销售来摊平成本,以保证足够低的定价。今年,小米用同样的方式相继推出了2999元的47寸小米电视,69元的1万毫安移动电源,还有即将发售的路由器都是主打高性价比。
4人小组会议上产生的订单数据,在进行了元器件的采购后,大约一周送到主要的代工厂附近仓库并进行生产。生产由英华达南京工厂和富士康廊坊工厂来完成,从采购备货到出货的时间大约三个月时间,之后这些手机将会被送到北京、上海、深圳的仓储中心。通过小米自己开发的仓储管理系统清点当周的库存量,然后把数据发送给小米网的同事,通过小米论坛告知米粉下周二开放抢购的具体机型和手机数量。
一切又回到了每周二中午12点的节点上。
在每个周二中午12点,400万人,30万部手机以及电视等产品聚集在这个时间点上,以现在通常5分钟左右的时间结束抢购——如果把它的销售部门视为实体终端,这是一个极其高效和经济的选择。
被人提过无数次的、也是最早总结出“互联网方式”和“粉丝经济”的营销策略是得以实现和提高效率的根本。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小米论坛、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来实现的。而真正的做法则是把价值链延伸到用户群体中,让它们直接“参与研发”和反馈意见。让用户与工程师直接沟通,迅速听取用户的意见反馈并做出改变—这甚至成了小米考核相关人员的关键指标。
对于传统制造商来讲,手机的发售意味着该款手机的研发周期结束,之后产品升级是通过产品型号升级换代完成的,某种意义上工程师开发的是另一款新产品,用户信息反馈的意见很少能快速得到改善。但对小米来讲,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每一代小米产品发布之后,正式发售之前,小米都会出工程测试机,在小米Logo的右上角用星号标注区分,让资深米粉试用两个月。小米论坛专门开辟出一个版块收集米粉对测试机提出的建议。比如,容易松动的电池后盖,太软的音量控制键,过短的USB线等等……所有问题汇总后,工程师都会在下一批订单中实现改进。这批工程试用机米粉可以选择个人收藏,也可以选择换一台新的量产机。
小米的产品经理设计了不少工具,让粉丝参与用户体验的评测和优化。由于MIUI系统在原生安卓系统上做了大量修改、优化,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MIUI一直保持着每周五更新版本的传统,修复用户发现的Bug,加入用户想要的功能。在下一个周二会开放粉丝参与的四格体验报告,由用户选出本周更新程序中最喜欢哪个,最不喜欢哪个,投票结果会在小米内部得出“爆米花”奖,颁给当周更新版本中最受欢迎的工程师。小米从一开始就鼓励,甚至要求所有工程师通过论坛、微博和QQ等渠道和用户直接取得联系。
小米论坛是收集用户反馈的大本营,微博、微信等都有客服的职能。小米论坛每天新增50万个帖子,经过内容的筛选和分类,有实质内容的帖子大约有8000条,平均每天每个工程师要回复150个帖子。工程师的反馈在每一个帖子后面都会有一个状态,比如已收录、正在解决、已解决、已验证,就相当于一个简版的Bug解决系统,是否按时回复论坛上的帖子是工程师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小米在微博客服上有个规定,15分钟快速响应。为此,还专门开发了一个客服平台做处理。特别是微博上,不管是用户的建议还是吐槽,很快就有小米的人员进行回复和解答。
黎万强说:“小米的出发点很简单,我们有一个极其清晰的定位,就是聚集这么多人的智慧做大家能够参与的一款手机,让用户参与到手机研发中。这种参与感是米粉推销小米、长期拥护小米很重要的动力。”
这种介于发烧友和客户服务的论坛维护方式,把价值链延伸到用户群体当中。小米并不仅依靠硬件获利—那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利润—软件也被当做未来盈利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