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
师:某种程度上,高考作文的成败是由对作文题的审题立意精准度决定的,立意不好的作文分数不会高到哪里去。而考场作文又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不符合题意之分。
这里重点讲一下什么是切合题意。
所谓“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要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意思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与题目相符。材料作文内容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又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
生:那么审题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师:对材料作文,我们审题一般运用这样的审题五步法进行:①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②根据主要内容找出或总结出关键词;③弄清材料隐含的观点或情感倾向;④明确自己的观点;⑤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紧扣材料。
我们通过具体实例看看如何操作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材料的主体是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的比喻。窗子是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所需要的:镜子则是面对自我时所需要的。这一比喻也是材料的核心内容。
②材料的关键词有四个:“窗子”“镜子”“面对外面的世界”“面对自我”。
③对本则比喻性材料,要先弄清其本义:林清玄没有告诉我们“窗子”和“镜子”是什么,他没有对“窗子”和“镜子”的内涵进行界定,而是说人何时需要“窗子”、何时需要“镜子”。他是从“窗子”和“镜子”的作用上作比喻的。我们审题时要顺着这一思路,重点分析关键词“窗子”和“镜子”的作用——
窗子是一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沟通的渠道(工具、途径)。人需要窗子,就是说人需要与社会、与他人的沟通,以此来观察世界、了解他人。(“外面的世界”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镜子”则是人面对自我时所需要的。因此,镜子可以理解为:镜子是用于观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工具,作用是“照”人。“人需要镜子”是说每个人都要通过“镜子”来审视自我,进而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④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能会归纳和引申出以下观点: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拓宽自己的视野;揽镜自照,提升自我;打开心灵的视野;认识自我;用思考力做心灵的窗与镜;坚守内心(听从内心的呼唤);个人与世界对立而统一。
⑤将自己提炼出的论点与材料进行比对、验证:前四个观点是切合题意的。“认识自我”这个观点,如果能紧扣“镜子”来谈认识自我,当然没问题,如果只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出现“镜子”,中间全是写“认识自我”的意义、如何“认识自我”就偏离了材料的含意。“用思考力做心灵的窗与镜”这个观点对材料的理解有偏,且容易将写作的重心放在“思考力”上。“坚守内心(听从内心的呼唤)”“个人与世界对立而统一”则完全跑题了。
接下来就是拟标题了。“自拟题目”是材料作文中考生一个自由的权利。好的标题会使作文很灵动,同时也是行文时的指引。好的标题要求是“准确、生动”,而且大多好的标题都把标题观点化,
生:我明白了,就是说审题立意一定要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由材料生发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审题才不会出现偏题错误,才能达到内容与材料的高度切合,才能写出上乘之作,是吗?
师:是的。比如2017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文章的缘起必须是“车”,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车,只抓住“见证”“折射”“承载”“蕴含”或“发展”“真情”“观念”“哲理”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写作,应视为偏题。
读
师:我们欣赏一下精准审题的高分作文。
城市之光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寻找,就找到;叩门的,就给他开门。”深夜中,书店的那一点城市之光,正是一扇向需要的人敞开的大门。正可谓“敲门,门就敞开”。
近来,许多书店都推出了24小时经营模式,在深夜接纳各种身份的人。这些来看书的人,有的只看一会儿书就睡着了,有的甚至只是寻求一个安眠的居所;然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需要身体或心灵上的慰藉,这也正是深夜书房所能给予他们的城市之光:爱与接纳。
德兰修女曾万分强调接纳的重要性,她在一生为“穷人中的穷人”的奔波劳碌中发现:穷人最缺少的不是食物,而是他人的接纳;他们很少有人真正死于饥饿,却在精神上,因为长期缺少与外界的交流而陷于“精神贫困”,这种贫困比缺少物质更可怕,它会让人陷入迷茫和无助。其实,当今世界也有这种贫困:人们不缺少面包,而缺少他人的理解、关爱与接纳;不缺少金钱,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过着一种怀疑、否定自己甚至陷于消沉、抑郁的生活。
“如果你不接纳他人,就不算爱他们。”这是德兰修女在多次演讲中提到的,很多人见到路边的乞丐可能会不吝于施舍一些钱,但如果要让他们接纳一些人因疾病、贫困和饥饿而表现出来的种种情状,他们就会退缩。德兰修女曾经也说过:“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平等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
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做不到像德兰修女那样的接纳,但我们至少可以学会接纳身边的人,像书店员工一样,对各种读者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纳别人的处事、性格,因为自己的不完美,也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善意;千万不要对他们冷漠,“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地杀人。
對他人的爱与接纳,就是城市之光,即使是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漂流,即使身处迷失方向的沙漠,只要有那么一点城市之光,就能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能让漂流的航船归入海港,能让满身风沙的人看见绿洲。
城市之光,照耀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更是一个社会的理解与接纳;深夜里能否亮起的那盏灯火,也拷问着一个社会的良心。
愿这样的城市之光照耀每个需要关怀和接纳的人,愿你们“寻找的,就找到;叩门的,就有人为你们开门”。
生:写得真是不错。
师:本文审题立意精准,从《圣经》导入,从材料出发,用材料作铺垫,进而提出应充满爱和接受的城市之光的观点,使全文写作有了具体抓手。文章紧扣材料中书店员工对读者的关爱与接纳这一主旨,一例成文,德兰修女材料的使用使文字充满文化内涵,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卑微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一丝城市光亮,提升了文章品味。整篇文章语言有文采,读后会有情感共鸣,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充满育人的正能量。整篇文章的观点是论“辩”出来的,抽象说理的能力较强。
写
师:现在你们就前面“镜子”与“窗子”那个材料试着审题作文。
若无窗子,人便没有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没有放眼看世界的历练,目光难免会变得狭窄,也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的底线。若无镜子,人在外面纷扰的世界中便不懂得反省自我,而没有自我的提升,便难以直视内心的准则,一个摇摆不定的底线,是不能在世界上得到尊重,更无法立足于社会。(生1作文片段)
师:把镜和窗结合起来进行审题立意,并且能进行思辨立意。不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放在此处也不无道理。知己如“照镜”,知彼如“开窗”。唯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唯有学会“照镜”“开窗”,才能避免管中窥物,避免成为井底之蛙。以“开窗”见贤思齐,以“照镜”而内省,使我们队自己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助力我们获得更健全的人格和更有意义的人生。
(生2作文片段)
师:把镜和窗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立意,见解深刻。很好!
【本版供稿/朱步忠袁风玲】
师:某种程度上,高考作文的成败是由对作文题的审题立意精准度决定的,立意不好的作文分数不会高到哪里去。而考场作文又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不符合题意之分。
这里重点讲一下什么是切合题意。
所谓“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要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意思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与题目相符。材料作文内容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又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
生:那么审题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师:对材料作文,我们审题一般运用这样的审题五步法进行:①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②根据主要内容找出或总结出关键词;③弄清材料隐含的观点或情感倾向;④明确自己的观点;⑤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紧扣材料。
我们通过具体实例看看如何操作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材料的主体是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的比喻。窗子是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所需要的:镜子则是面对自我时所需要的。这一比喻也是材料的核心内容。
②材料的关键词有四个:“窗子”“镜子”“面对外面的世界”“面对自我”。
③对本则比喻性材料,要先弄清其本义:林清玄没有告诉我们“窗子”和“镜子”是什么,他没有对“窗子”和“镜子”的内涵进行界定,而是说人何时需要“窗子”、何时需要“镜子”。他是从“窗子”和“镜子”的作用上作比喻的。我们审题时要顺着这一思路,重点分析关键词“窗子”和“镜子”的作用——
窗子是一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沟通的渠道(工具、途径)。人需要窗子,就是说人需要与社会、与他人的沟通,以此来观察世界、了解他人。(“外面的世界”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镜子”则是人面对自我时所需要的。因此,镜子可以理解为:镜子是用于观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工具,作用是“照”人。“人需要镜子”是说每个人都要通过“镜子”来审视自我,进而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④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能会归纳和引申出以下观点: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拓宽自己的视野;揽镜自照,提升自我;打开心灵的视野;认识自我;用思考力做心灵的窗与镜;坚守内心(听从内心的呼唤);个人与世界对立而统一。
⑤将自己提炼出的论点与材料进行比对、验证:前四个观点是切合题意的。“认识自我”这个观点,如果能紧扣“镜子”来谈认识自我,当然没问题,如果只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出现“镜子”,中间全是写“认识自我”的意义、如何“认识自我”就偏离了材料的含意。“用思考力做心灵的窗与镜”这个观点对材料的理解有偏,且容易将写作的重心放在“思考力”上。“坚守内心(听从内心的呼唤)”“个人与世界对立而统一”则完全跑题了。
接下来就是拟标题了。“自拟题目”是材料作文中考生一个自由的权利。好的标题会使作文很灵动,同时也是行文时的指引。好的标题要求是“准确、生动”,而且大多好的标题都把标题观点化,
生:我明白了,就是说审题立意一定要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由材料生发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审题才不会出现偏题错误,才能达到内容与材料的高度切合,才能写出上乘之作,是吗?
师:是的。比如2017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文章的缘起必须是“车”,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车,只抓住“见证”“折射”“承载”“蕴含”或“发展”“真情”“观念”“哲理”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写作,应视为偏题。
读
师:我们欣赏一下精准审题的高分作文。
城市之光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寻找,就找到;叩门的,就给他开门。”深夜中,书店的那一点城市之光,正是一扇向需要的人敞开的大门。正可谓“敲门,门就敞开”。
近来,许多书店都推出了24小时经营模式,在深夜接纳各种身份的人。这些来看书的人,有的只看一会儿书就睡着了,有的甚至只是寻求一个安眠的居所;然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需要身体或心灵上的慰藉,这也正是深夜书房所能给予他们的城市之光:爱与接纳。
德兰修女曾万分强调接纳的重要性,她在一生为“穷人中的穷人”的奔波劳碌中发现:穷人最缺少的不是食物,而是他人的接纳;他们很少有人真正死于饥饿,却在精神上,因为长期缺少与外界的交流而陷于“精神贫困”,这种贫困比缺少物质更可怕,它会让人陷入迷茫和无助。其实,当今世界也有这种贫困:人们不缺少面包,而缺少他人的理解、关爱与接纳;不缺少金钱,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过着一种怀疑、否定自己甚至陷于消沉、抑郁的生活。
“如果你不接纳他人,就不算爱他们。”这是德兰修女在多次演讲中提到的,很多人见到路边的乞丐可能会不吝于施舍一些钱,但如果要让他们接纳一些人因疾病、贫困和饥饿而表现出来的种种情状,他们就会退缩。德兰修女曾经也说过:“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平等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
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做不到像德兰修女那样的接纳,但我们至少可以学会接纳身边的人,像书店员工一样,对各种读者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纳别人的处事、性格,因为自己的不完美,也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善意;千万不要对他们冷漠,“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地杀人。
對他人的爱与接纳,就是城市之光,即使是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漂流,即使身处迷失方向的沙漠,只要有那么一点城市之光,就能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能让漂流的航船归入海港,能让满身风沙的人看见绿洲。
城市之光,照耀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更是一个社会的理解与接纳;深夜里能否亮起的那盏灯火,也拷问着一个社会的良心。
愿这样的城市之光照耀每个需要关怀和接纳的人,愿你们“寻找的,就找到;叩门的,就有人为你们开门”。
生:写得真是不错。
师:本文审题立意精准,从《圣经》导入,从材料出发,用材料作铺垫,进而提出应充满爱和接受的城市之光的观点,使全文写作有了具体抓手。文章紧扣材料中书店员工对读者的关爱与接纳这一主旨,一例成文,德兰修女材料的使用使文字充满文化内涵,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卑微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一丝城市光亮,提升了文章品味。整篇文章语言有文采,读后会有情感共鸣,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充满育人的正能量。整篇文章的观点是论“辩”出来的,抽象说理的能力较强。
写
师:现在你们就前面“镜子”与“窗子”那个材料试着审题作文。
若无窗子,人便没有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没有放眼看世界的历练,目光难免会变得狭窄,也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的底线。若无镜子,人在外面纷扰的世界中便不懂得反省自我,而没有自我的提升,便难以直视内心的准则,一个摇摆不定的底线,是不能在世界上得到尊重,更无法立足于社会。(生1作文片段)
师:把镜和窗结合起来进行审题立意,并且能进行思辨立意。不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放在此处也不无道理。知己如“照镜”,知彼如“开窗”。唯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唯有学会“照镜”“开窗”,才能避免管中窥物,避免成为井底之蛙。以“开窗”见贤思齐,以“照镜”而内省,使我们队自己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助力我们获得更健全的人格和更有意义的人生。
(生2作文片段)
师:把镜和窗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立意,见解深刻。很好!
【本版供稿/朱步忠袁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