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闯荡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夏天,苏北小城的柏油路热得冒烟,我每天顶着太阳去一家饭店里跑菜。当时我是第二次参加高考,想在上大学前赚点生活费。半个月后,我查询到高考分数才意识到,我要长期打工了。
  我回到家,母亲数落我一顿:“为了供你复读,家里把粮食都卖掉了,你这么不争气,以后就当一辈子的农民。”我苦笑:“妈,谁说考不上大学就是一辈子农民?我出去打工,自己赚钱。”
  爸妈托上海的表哥给我找份工作,他在化肥厂做会计。我不愿意进厂干体力活儿,就独自背着双肩包,带上水和面包沿街找中介所咨询。
  中介所门口的看板上写着若干热门公司和岗位,我走近一瞧,果然还是工厂,区别在于大厂和小厂。我递上货真价实的毕业证给中介老板,他无暇过目,正给一群和我年纪相仿的求职者办理假的毕业证,学校均是北方某所不知名的高中。店里的立式空调“呼呼”直冒冷气,我坐在沙发上等待,进进出出的求职者,神情各异,操着天南海北的方言。老板扫了一眼我的毕业证,笑道:“先交100块钱的中介费,明天有三家大厂招工,有一家就需要高中学历才行。会有个光头开车过来接人,你提前到我们店里。”
  我给表哥打电话说明去意,表哥说:“你在厂里踏实上班,一年赚个3万不是问题。”第二天上午,我坐上一辆大巴车,车子穿过乡镇公路驶上高速,车窗外是匆匆一瞥的高楼和立交桥。最后,大巴停在小区门口,马路两侧的摊贩一字排开,叫卖各地特色小吃。坐我旁边的“黄毛”和我搭讪:“到生活区了。”我好奇:“生活区是上海的什么地方?”黄毛白了我一眼,笑道:“生活区就是宿舍,厂区是我们上班的地方。你是刚出来的吧,这个不要紧,跟着我混,你可以少走弯路。”黄毛向我展示一番他的大专毕业证,青色封皮,内页盖了公章,比我的高中毕业证大了两倍。我正暗自佩服,带队的光头喊我们下车集合。
  餐厅三楼黑压压挤满了人,男女老少,估计人数过千,手里都拿着笔纸和毕业证,满脸焦急。穿着工衣的眼镜男拿起麦克风大吼一声:“安静点!”吵吵嚷嚷的人群渐渐恢复平静。
  眼镜男自称人事部招聘主管,旁边还有几个招聘专员忙着整理桌上的几摞文件。面试分两轮,一是检查求职者手臂有无烟疤或文身,二是求职者准确背诵26个英文字母。两轮面试淘汰了几十个不合格的人,一些被淘汰者坐在墙角赖着不走,保安连拉带拽地带离。面试完毕,开始轮流录指纹、办厂牌、自费体检。眼镜男通知我们,第二天上午9点过来签合同。
  “多久才能安排住宿?”有个40多岁的阿姨高声问道。
  “签完劳动合同,尽快给大家安排住宿。”眼镜男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我和黄毛一起背着行李满大街找旅社,随着被房价吓退的次数越来越多,黄毛念叨肚子饿的频率也越来也高。“先填饱肚子再找吧,这里虽然是郊区,房价也不便宜。”黄毛被饥饿打败,径直走进拉面馆。我只好跟在他后面,一人端一碗刀削面大快朵颐。
  晚上10点,我们绕了几条街终于找到了满意的落脚点。一家小吃部的墙上挂了块小木牌,上面用毛笔字写着:二楼提供住宿。一晚30块钱,仅剩一张大床。我和黄毛随即拎包入住。黄毛手头拮据,房费由我垫付。
  签完劳动合同,我和黄毛在生活区门口啃包子,他拍拍胸口说:“我还是到一厂做技工,我和线长熟,以后好打酱油。我跟线长说说,看能不能把你也弄进一厂,你学历低,但是人聪明,可以先从普工做起,稳定了再做技工。”我连声道谢,给他递烟。
  我和黄毛顺利进入一厂,一个领导模样的小黄帽带我们走进更衣室,面无表情地说:“进车间必须穿无尘服,穿戴整齐,接受不了的现在走还来得及。”我们换上连体无尘服,全副武装,只露出两只眼睛,一如搞实验的科研人员。
  小黄帽带我们经过风淋室,进入车间。车间里有多条流水线,每条流水线两边坐满了正在干活儿的普工,他们的工衣都是天蓝色的。线与线之间堆放着各种半成品物料。流水线速度极快,普工双手如飞。小黄帽指着一个普工破口大骂,黄毛嬉笑着对我耳语:“他离滚蛋不远了。”
  小黄帽把我们几人带到C5线线头,和小红帽交代了几句,便匆匆走了。小红帽转过头来说:“我是C5线的线长,叫我宇哥就行。我们厂里的活儿简单易学,只要你想赚钱,没有做不来的。今天你们是第一天入职,不要求你们的速度有多快、产量有多高,你们跟着老员工虚心学习,不要制造出大量的不良品。”
  黄毛被宇哥安排去修流水线了,他和其他技工负责车间所有流水线的故障修理。我和另外几个普工被分配到不同岗位,宇哥看我戴个眼镜,认为我视力好,便安排一个大姐当我师父,教我射灯检验。如果光看体形,我无法分辨师父是男是女,但是她一开口说话,性别就暴露了。所谓射灯检验,就是把显示屏的半成品摆在工作台上,先用扫码器扫半成品右上角的条形码,待电脑读取信息后,再把半成品捧起放在射灯下,用肉眼观察显示屏两面有无刮痕、异物、脏污。除此之外,还要截留前道工序流下来的不良品,比如漏打螺丝、未揭蓝膜、显示屏不平整。大姐说:“昨天来的小姑娘被骂走了。头三天能扛下来,你就会慢慢习惯。大城市赚钱,哪有那么容易。”我把静电环套在脚踝上,腕带紧贴皮肤,将鳄鱼夹夹到地线上,戴上防静电手套,开始干活儿。
  不知不觉中线速加快,流水线上的半成品像千军万马一样冲杀过来。一分钟不到,我们的工作台面上堆满了半成品。大姐没时间教我,叮嘱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稍微快点儿。她又和对面的两个人轻声说:“你们俩的动作麻利点,来一个月了还慢吞吞的。赶紧把产品清下去,不然被宇哥看到了,肯定又得挨骂。”
  我自觉地加快手速,没想到后道测试工序的人突然大叫:“射灯检查的,不想干了是不是?能不能不要把不良品流下来?都发现20多片了。”他们这一喊叫,招来了宇哥。宇哥拍了下我的肩膀,示意我起身站到后面,他坐在我的凳子上,开始亲自操作。宇哥帮我们清理完堆积的半成品,一声不吭地走了,我得以继续上阵。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电脑上的时间告诉我快下班了。宇哥通知c5线夜班员工开会,讲了几句注意事项后宣布下班,点名让我单独留下来。“我和经理说了,你今晚不用来了。射灯检验工序流下去的不良品大部分显示你的工号,你扫过条形码,我们后台那边都有记录。”宇哥说得斩钉截铁,不容商量。
  上交了无尘服、静电环以及厂牌,我离开厂区,准备回旅社找黄毛,他还欠我300块钱。满大街找旅社的那晚,他说他母亲病了,没钱看病,我于心不忍就把全部家底给他了,他答应上完第一个夜班就按时还钱。打电话关机,我料想情况不妙,于是直奔旅社,却发现他已经卷铺盖跑路,还把我放在床头柜的几十枚硬币一并洗劫。
  我到附近的取款机取钱,四张银行卡均显示余额不足100元。我到大型超市买了几袋方便面和几瓶矿泉水,掏出四张银行卡放在柜台上,收银的女孩吓得后退了几步。尴尬的事发生了,银行卡里的钱合计也不够买这点儿东西,买超了。我讪讪地拿起两瓶矿泉水和两袋方便面放回货架上,刷了卡拎起东西夺门而出。
  我把几张银行卡甩得老远,算是发泄一下心里的郁闷之火。踏进旅社的大门,坐在老板椅上的房东拉长脸,怒气冲冲道:“有钱买零食,没钱交房租是吧?后天是最后期限,不把押金交了,赶紧走人。我这里地段好,真不怕租不出去。”我赔着笑脸道:“好的,后天一定交。”
  在床上烙了两个晚上的饼,第三天清晨我拨了表哥的电话。第一句话就哽咽了:“哥,借我500塊钱,我遇到困难了,等我发了工资还你。”表哥没问我缘由,直接说:“账号发给我。”两个小时后,我就收到了到账短信,表哥借给我800块钱。我再次走进中介所,一个星期后搬进工厂的集体宿舍,谋得一份质检员的工作。
  五年后,因为酷爱文学,我破格进入公安机关,从事文职工作。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曲光辉
其他文献
在看清朝题材的电视剧时,经常有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想必那是一个僻远荒凉的地方。没想到有一天,我旅行的脚步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停留,因为好奇,想看看这里是什么样的景象。  元月初的宁安是一片冰雪世界,白天零下十七八摄氏度,夜晚零下二十四五度。牡丹江已经结成厚厚的冰,孩子们在冰面上玩耍。我了解到江边有张闻天工作室旧址,决定前去参观一下。  工作室位于闻天街与新街路交叉口,是宁安现存唯一完整的清代晚期四
期刊
三十六年前,我还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沈阳市人民政府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上,唯一的一个节目是我——(只有我一个小孩儿参加大会)为全体教师演唱了一首《党啊,亲爱的妈妈》。  当时是乐队伴奏,下面坐着一千多人,黑压压,场面怪吓人的。唱完下来,掌声响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是什么领导,反正有个爷爷还给了我一个大苹果。遗憾的是,这一幕没有留下照片。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姓赵的老师,她是被表彰的老师,还上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有一个羊倌,常常和我们不期而遇。  他白花花的胡子飘拂在胸前,胡子往下是凹陷的肚子,里面装了不少故事。别看他老,论辈分才是我的哥哥。他爱跟我们这些孩子玩,我们也喜欢听他没完没了地絮叨,《王贵偷锣》《淘气鬼》等等,现在我还能完整地复述出来。如果追溯师承,他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几年后,老人死于火灾。他老眼昏花,打翻了煤油灯,把自己烧成一堆焦炭。我心里非常难过,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天
期刊
去年,陪同八十高龄的叔父去老家查看家谱。  家谱是大清光绪十三年修纂的。宣纸扉页里夹着一张红纸,蝇头小楷,书写工整。细看是两户宗家过继男孩子的凭据,下面的落款是当年在场见证人的名讳及时间。偶然间,叔父看到了祖父的大名,惊喜地指给我看。祖父我没有见過,家里人也很少提及。  祖父生于清末,病逝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当年的叔父才十来岁,孙字辈的后生中除了我的堂哥,其他孙子辈大多未出生。  关于祖父,家谱上没
期刊
文学创作属我第一爱好,第二爱好乃绘画。最近特别爱画牛,《老子出关》《牧归》《看看谁是真牛》等连画五六幅。昨天与友聊及,一扯到牛上他立即很情绪化,其双眼炯炯,声音激动:想想牛一生吃的啥喝的啥?到无力耕田时却被一刀戳死,杀了吃肉,骨头熬高汤,皮剥几层做皮衣、皮手套、皮鞋。有不少牛皮剥下来一看居然伤痕累累,烂得啥也做不成。怎么回事儿?原来是牛耕田时稍不随人意,便遭鞭子抽,没轻没重的。试看天下牛皮,哪张皮
期刊
鸭绿江断桥是一座有110年历史的12孔桥,其闻名于世,不是由于始建于清末的久远,而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场战争。当年,那桥被轮番轰炸的美军飞机炸断,中方一侧仅残存4孑L桥身屹然不倒,故称“鸭绿江断桥”,至今,仍有万千弹痕。  那年,我出差到沈阳,办完公务又绕道去了一趟丹东。我站在鸭绿江大桥的这一头,远眺对岸,悉心倾听着滔滔江河的呼吸。那一头是朝鲜的新义州,仿佛很陌生,又仿佛很熟悉。我掏出手机给远方
期刊
儿子高博今天下午开着他新买的爱车回西安了。  望着车轱辘在交口河这坑坑洼洼的街道上颠簸而行,瞬间,眼畔上旋着一汪不争气的泪水,便傻呆呆地踌躇在街的那头。是啊,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当地企业上班下班,有说有笑,欢欢实实地围在父母的身边,妈妈做好了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爸爸噙着老旱烟锅笑嘻嘻地给儿女们讲他们年轻时候的艰辛与浪漫,那种温馨,那种其乐融融,我感觉他们幸福得跟花儿一样。而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风风雨雨,
期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租房,就像切豆腐一样,一块块的,大小不一,先到先得,分完正房、边房,再分天井边的厢房,分不到的,就在过道边临时搭建灶头,生火做饭。  市民路12号是公租房。阿翠住在公租房上进左边厢房,厨房却在下进的右边厢房。我奶奶家的厨房在下进正问,为留出上街进出的边门通道。阿翠的厨房和我奶奶家的厨房各自切割出一个45°的角,让出作为居民进出的通道,两家的厨房门斜对着。  阿翠在厨房门边角落里
期刊
会场,一块铭牌上写着“陆薇”,铭牌对着一盆绿萝,绿萝遮住一个女子大半个脸,露出一只眼。这是一张照片,又像一道判断题,容易出错的判断题:叶子遮住的是陆薇?好姐妹的陆薇?不是!我相信我的判断。  我熟悉的陆薇是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子,高挑个儿,身材好。第一次见她,大概是1992年,我们同在南昌参加一次青年会议。那时,我和她不认识。年轻时的我严肃矜持,矜持得都不会主动与陌生的同性交谈。尤其长得好看的姑娘,灰
期刊
墨镜曾是我的克星,看到戴墨镜的人,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如恐惧黑夜一般。  最先闯入我视线的墨镜,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了记忆,依稀记得的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烙印较深的是一个戴墨镜的国民党军官。一个已贴上标签的反面人物,再戴上一副我讨厌又害怕的墨镜,坏得更让人胆寒。我真佩服那些导演,觉得他们都是心理学与面相学的大师,对演员的选择、角色的把控、道具的搭配,都那么独具匠心,恰到好处。  我小时候的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