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读书情有独钟。平生最爱读书,但自恨不会读书,不善读书,因而读书甚少。只是怀揣着一颗读书的种子,百般呵护,可始终也没有长成一株迎风大树。当然普通的人,不需要什么为别人遮风挡雨,做好自己,经营好家庭,就足够了。但爱读书却读书不多,收获不多,是我人生最大的缺憾。
我为什么爱读书呢?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有一种执着始终缠绕着我,让我欲罢不能。我把读书视为人生的至高,任什么也不能占有它的位置。恋爱的时候,我对女友说,书第一,你第二;结婚之后,我又对妻子说,你第二,书第一。不同意也不行。其实,到现在读书没有读出什么成果,只是装饰了生活,但并不后悔,倒是觉得因为读书让生活充满了诗意。
爱读书不是天生的。回想起来,是在我高中毕业之后。出生在农村,从小到大就没见过什么书。懂得书的金贵,是因为我没有考取大学,复读又没有希望,而我的几位要好的同学通过补习相继念了大学和中专之后。我被搁浅在农村,前途无望。为了改变命运,我便走上了自学之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了当时《山西青年》创办的刊授大学学习。农村里真是没有书可讀,刊授大学寄来了教材,寄来了辅助读物,我才算有了书读。爱读书从这时开始。后来,我也开始订杂志和买书,靠读书改变了人生,这是后话,这里我只是想说说我对读书的认识。
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文化的事情。我想为自己确立一个文化人的形象。从古至今,凡读书人被称作是文化人而备受人们的尊重,有谁不想在人前做一个体面的人呢?我把我的读书归结为三种方式。一是为工作而读,二是为生活而读,三是为人生而读,。但不管为什么而读,受益是不用去说的了。我认为,读书是读社会,看生活,长见识,练思想。读书让我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上进。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唯读书?各人认识不同,反正我是这样想的。所以,我总是把时间“浪费”在这件事物上。读书,让我尽享文化地生活。何为文化地生活呢?让读书指导工作,让读书丰富生活,让读书滋润人生,让读书修养思想。然后怀揣一个梦想,把工作、生活、人生、思想,通过体会和感悟写成一篇篇小文章或者一首首小诗在报刊上发表,其乐融融。我之读书,并不想去为研究学问,只求闲适地读,散淡地读,为心灵提供一个安息地,为写作开阔一些眼界,就足矣。觉得文化气就行了。我是用读书来观照生活,用写作来表达生活,把自己对人生命运和对大千世界的认知写成文字与大家进行交流,我觉得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我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作家李国文老先生的话说,“学而问之。”先生在这篇短文中说:“知道不足,遂有追求,感到欠缺,努力弥补。”我认为,读书是借别人的智慧去理解人生,感悟生活。先生又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多一分智慧的光亮。”人生有许多未知,不去社会实践,不靠读书学习,真的不会弄明白许多事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我常常是怀抱这样的问题去读书,真的是很文化的享受。把读书置入日常生活,用孔子老先生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举一个例子。我是认为,人体是一种化学反应。就拿人的得病治病来说,大部分人是相同的,但也有许多不同。个体不同,反应也不同,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生病吃药,一种很特效的药,对大多数患者很适用,但就有一些人会疗效不好,甚至不起作用。我想这就是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变化。有的人体内是酸性的,如果药物是碱性的,那么就会中和了。但药物要是别的性质的呢?就会没有作用,或许还会产生别的变化。从这里我又想到人得病的原因。人吃五谷杂粮,得病也五花八门。这都是各种食物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变化所致。有的人喝水都会胖,有的人吃多少营养的东西还是瘦的。这就是说化学反应变化的好,健康,变化的不好,生病。是不是这个道理?请大家评判。再比如,我以为,读书也是治病,也有化学反应。人不能不读书,但书也有好坏之分,有糟粕和精华,也要取舍和品味吸收。读书能规范行为,提升境界,变化的标准,是人的价值取向,日积月累,不断地化学反应,从量到质,能改变许多人和事物。所以我又进一步认为,人的活着,就是一种化学反应。在地球这个大容器里,人的生存不断地经受大自然、时间、生活、社会、世界以及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种种关系的作用,不断地反应和变化。因此,人的生、老、病、死,或隐姓埋名或顶天立地,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但在反应变化中,或者变成了“水”,或者变成了“铁”,最终还要被氧化成土。我的这些想法就是通过读书与生活所产生的联想,这是不是很文化的理解呢?
读书是精神的愉悦,是思想的升华,读书是一种文化的人生。生活不会辜负读书的心灵,不读书也真的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读书是能够脱俗的,但我不想脱俗。本来我就是一个俗人,何必要去追求高雅。毕竟读书是为了做人,离群索居,高人一等,做给谁看呢?不如文化地朴素,多好。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静下心来读书,鼓足勇气做事。是啊,爱读书,肯定是要买书的,我专门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书房。家有藏书,来客赞之,我觉得很体面,时常沾沾自喜。书籍是很养人的,不信你试试,家有藏书,生活在书的包围中,就算你不去读,你都会透露出有文化的气息。今生我是想以书为伴,让书籍滋养着我,然后文化地漫步生活。
选自《山西日报》
我为什么爱读书呢?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有一种执着始终缠绕着我,让我欲罢不能。我把读书视为人生的至高,任什么也不能占有它的位置。恋爱的时候,我对女友说,书第一,你第二;结婚之后,我又对妻子说,你第二,书第一。不同意也不行。其实,到现在读书没有读出什么成果,只是装饰了生活,但并不后悔,倒是觉得因为读书让生活充满了诗意。
爱读书不是天生的。回想起来,是在我高中毕业之后。出生在农村,从小到大就没见过什么书。懂得书的金贵,是因为我没有考取大学,复读又没有希望,而我的几位要好的同学通过补习相继念了大学和中专之后。我被搁浅在农村,前途无望。为了改变命运,我便走上了自学之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了当时《山西青年》创办的刊授大学学习。农村里真是没有书可讀,刊授大学寄来了教材,寄来了辅助读物,我才算有了书读。爱读书从这时开始。后来,我也开始订杂志和买书,靠读书改变了人生,这是后话,这里我只是想说说我对读书的认识。
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文化的事情。我想为自己确立一个文化人的形象。从古至今,凡读书人被称作是文化人而备受人们的尊重,有谁不想在人前做一个体面的人呢?我把我的读书归结为三种方式。一是为工作而读,二是为生活而读,三是为人生而读,。但不管为什么而读,受益是不用去说的了。我认为,读书是读社会,看生活,长见识,练思想。读书让我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上进。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唯读书?各人认识不同,反正我是这样想的。所以,我总是把时间“浪费”在这件事物上。读书,让我尽享文化地生活。何为文化地生活呢?让读书指导工作,让读书丰富生活,让读书滋润人生,让读书修养思想。然后怀揣一个梦想,把工作、生活、人生、思想,通过体会和感悟写成一篇篇小文章或者一首首小诗在报刊上发表,其乐融融。我之读书,并不想去为研究学问,只求闲适地读,散淡地读,为心灵提供一个安息地,为写作开阔一些眼界,就足矣。觉得文化气就行了。我是用读书来观照生活,用写作来表达生活,把自己对人生命运和对大千世界的认知写成文字与大家进行交流,我觉得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我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作家李国文老先生的话说,“学而问之。”先生在这篇短文中说:“知道不足,遂有追求,感到欠缺,努力弥补。”我认为,读书是借别人的智慧去理解人生,感悟生活。先生又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多一分智慧的光亮。”人生有许多未知,不去社会实践,不靠读书学习,真的不会弄明白许多事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我常常是怀抱这样的问题去读书,真的是很文化的享受。把读书置入日常生活,用孔子老先生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举一个例子。我是认为,人体是一种化学反应。就拿人的得病治病来说,大部分人是相同的,但也有许多不同。个体不同,反应也不同,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生病吃药,一种很特效的药,对大多数患者很适用,但就有一些人会疗效不好,甚至不起作用。我想这就是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变化。有的人体内是酸性的,如果药物是碱性的,那么就会中和了。但药物要是别的性质的呢?就会没有作用,或许还会产生别的变化。从这里我又想到人得病的原因。人吃五谷杂粮,得病也五花八门。这都是各种食物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变化所致。有的人喝水都会胖,有的人吃多少营养的东西还是瘦的。这就是说化学反应变化的好,健康,变化的不好,生病。是不是这个道理?请大家评判。再比如,我以为,读书也是治病,也有化学反应。人不能不读书,但书也有好坏之分,有糟粕和精华,也要取舍和品味吸收。读书能规范行为,提升境界,变化的标准,是人的价值取向,日积月累,不断地化学反应,从量到质,能改变许多人和事物。所以我又进一步认为,人的活着,就是一种化学反应。在地球这个大容器里,人的生存不断地经受大自然、时间、生活、社会、世界以及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种种关系的作用,不断地反应和变化。因此,人的生、老、病、死,或隐姓埋名或顶天立地,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但在反应变化中,或者变成了“水”,或者变成了“铁”,最终还要被氧化成土。我的这些想法就是通过读书与生活所产生的联想,这是不是很文化的理解呢?
读书是精神的愉悦,是思想的升华,读书是一种文化的人生。生活不会辜负读书的心灵,不读书也真的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读书是能够脱俗的,但我不想脱俗。本来我就是一个俗人,何必要去追求高雅。毕竟读书是为了做人,离群索居,高人一等,做给谁看呢?不如文化地朴素,多好。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静下心来读书,鼓足勇气做事。是啊,爱读书,肯定是要买书的,我专门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书房。家有藏书,来客赞之,我觉得很体面,时常沾沾自喜。书籍是很养人的,不信你试试,家有藏书,生活在书的包围中,就算你不去读,你都会透露出有文化的气息。今生我是想以书为伴,让书籍滋养着我,然后文化地漫步生活。
选自《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