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参观云冈后竟然这样评价大同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lee1985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交界处的大同市,不仅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城市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还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境内古迹众多,不仅在当今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在历史上也是许多政要莅临的地方。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万里长征,也使蒋介石得以目光北顾,对华北各省进行巡视。24日,蒋介石由开封抵达北平巡视;11月3日,从北平乘专列西行赴察哈尔省巡视,经居庸关、青龙桥,登了八达岭长城;4日上午抵达张家口,下午赶赴张北参观了察哈尔省立畜牧科职校。5日上午9时蒋介石在张家口出席了党政军扩大纪念周并训话,还召见了察哈尔省的党政军要员。午后携夫人宋美龄、秘书长杨永泰、侍卫长宣铁吾等乘专列赴大同。
  1934年11月初的大同,已进入冬季,人们早已穿上了厚厚的棉衣。5日,在寒风阵阵中,大同火车站被晋绥军部队围的水泄不通,站台上岗哨星罗密布,大同的地方政要也早早等候在站台之上,为的是迎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最高长官蒋介石的到来。
  下午5时,随着火车发出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在隆隆的轰鸣声中,火车徐徐驶入大同站,淡白的蒸汽在寒风中弥漫开来。火车停稳后,站台上时任晋绥军骑兵司令的赵承绶、六十一军军长李服膺及大同地方政要、各界代表达二百余人上前迎接。车门打开,蒋介石身着黄呢军服,佩短刀,外披黑色斗篷,精神极佳地走下了火车。出站时,蒋介石还频频向欢迎他的士兵还礼致意。
  出站后,蒋氏夫妇在大同地方政要的陪同下,乘坐汽车抵达云冈石窟参观。由于大同的冬天日照时间短,通常在下午5点以后天就黑了下来。根据当时居住在云冈村的孙巨民老人在上世纪90年代时讲述,蒋介石夫妇参观云冈时,为了安全警卫和便于蒋氏夫妇参观,士兵们背对背高高的举起火把,以人墙形成一条明亮的通道,供蒋氏夫妇行走参观。一些爱看热闹的老百姓站在远处观望着。蒋氏夫妇一边看,一边发出了对云冈石窟造像的赞美。但当从第5、6窟院参观到第7窟以西的洞窟群时,发现老百姓的房子紧靠洞窟,并且有人将家什杂物堆放于洞窟內,甚至有的洞窟被老百姓用来圈养了家禽牲畜,蒋介石即刻指示赵承绶,尽快在据石窟较远的南面盖房,将老百姓从洞窟处迁出。
  蒋介石参观云冈石窟的时间并不是很长,6点半时就迅速的返回了,当晚就住在专列上,火车在大同站停靠了一晚,第二天就去往了归绥,8日又从归绥乘专机前往太原视察。
  蒋介石在其当天的日记中对大同充满了赞美,日记中写到:“日来沿途山河秀丽,土质膏腴,不减江南风致,如果再有茂林修竹,则江南不及矣。”
  11月6日,蒋介石从大同离开,去往归绥,但对大同之游,仍意犹未尽,在当天的日记当中,蒋介石将在大同时的感受写了下来: “沿途山河秀丽,大同城郭雄伟,气魄浩荡,不愧为北魏都城。”
  蒋委员长专车五日午后五时抵大同,赵承绶、李服膺、及各界达二百人,集站欢迎,蒋偕宋美龄杨永泰、宣铁吾等下车,当乘汽车浏览云冈石佛、六时半遄返专车、五日夜停大同、六日午前十一时西行、傅作义王靖国先至平地泉候迎、专车六日晚九时抵绥垣。(七日中央社电)
  11月5日与9日的报道中在时间上有一点出入,5日的报道为下午4时,9日的报道为下午5时。根据蒋是在中午以后才离开张家口的,按火车行驶速度推算,5时抵达大同是较为准确的。而且9日的消息是随行的中央社发布的。
  蒋介石离开大同后,大同县政府奉令筹建云冈新村,新村址仍在窟前,只不过是把住户与佛洞隔开而已。新村为石券窑,每院四间(每间约一丈宽)正窑。一户一院。1936年,基本完成。这一工程的实施,将老百姓从云冈石窟迁出,也对云冈石窟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于蒋介石在大同的二点内容考证


  (一)《大同今古》2000年第1期曾刊登过一篇名为《蒋介石莅同印象》的文章,大致内容如下:
  蒋介石来同视察了云冈村小学。时云冈村学校,多年失修,校舍简陋,学生无几。为了给蒋介石留下好的印象,时任大同县长卢宗孚和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副司令白濡青商议决定从城里借些学生前来充数,装饰一下门面。5日早上8时许从大同城内大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借来了三、四十名学生及老师,连同桌凳,用四、五辆马车拉到了云冈村学校。大约10点多钟,蔣介石前来视察,学生们均端坐在教室,老师也在讲授着课程。蒋介石视察之后,云冈村中午还给老师学生们吃了顿熬窝瓜沾黄糕,下午才把老师和学生们送回了城里。此文错误及疑点颇多:
  1.蒋介石来到大同的时间是1934年11月5日下午5时,所以不可能上午十点多钟去视察云冈村学校。
  2.蒋介石也不可能在参观云冈石窟前去视察了学校。因为蒋介石来到云冈石窟时已经是下午6点,而当时的季节日照时间短,5点以后天就黑了下来,又无电灯,所以无法上课。并且蒋介石在云冈石窟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根据1934年11月9日的《申报》报道,可以看到蒋介石在6点半就从云冈石窟返回了。
  3.蒋介石在张家口、归绥、太原的所有行程,无论是开会、视察布防、学校和参观景点,在当时的《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上均会报道出来,但蒋介石在大同的报道只有游览了云冈石窟,并无其它。再有根据蒋介石的前后行程来看,蒋只是从张家口去往归绥时路过大同停留一下,所以也只按排了云冈石窟的参观,并没有要视察其它的安排。


照片登载在《古都大同系列丛书——老大同》一书中,与蒋介石在大同火车站的照片为同一个页面。书中标明“1934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下榻的院子里与孔祥熙合影”。

  综上所述,可能是在蒋介石要来大同时,时任大同县长卢宗孚和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副司令白濡青做为视察项目做了安排,5日将借来的学生及老师,连同桌凳拉到了云冈村学校。但因蒋介石来同时间比较晚,所以把视察学校这个项目取消了。
  (二)过去认为孔祥熙也随蒋氏夫妇来到大同,并有一张三人合影为证。实则孔祥熙并没有同蒋氏夫妇一起来到大同。1934年11月6日的《中央日报》刊登有“财政部长孔祥熙昨(五日)上午十一时由沪乘容克飞机于十二时四十五分抵明故宫飞机场……下午三时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新闻。可以说明在蒋氏夫妇参观云冈石窟时,孔祥熙还在南京。
  1934年11月9日的天津《大公报》刊登有“(太原八日下午七时发专电)蒋委员长偕夫人宋美龄女士及宣铁吾随员八日午由绥起飞,此间得讯后,即准备欢迎。……孔祥熙十一时半亦由太谷赶到……。”也就是说孔祥熙是在太原才和蒋氏夫妇会合的,所以照片应为三人在太原见面以后的合影,也或是在其它时间地方的合影,也未可知。
其他文献
牧童总是村庄里最鲜活的元素。田埂、山头、河边、林间,那些牧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有时候会把湛蓝的天空也吸引得俯下身来,聆听这滚动在村庄的生机。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一到暑假,校园便把喧闹让给了田野。田野,敞开她绿色的胸襟,尽情地拥抱那些好久未见的牧童。羊儿咩咩,牵引着田野走向更远的天边。  天边,也总有牧童的吆喝声,年轻着古老村庄的视野。连村庄的脸庞,仿佛一下子也如天边的晚霞,红彤彤的!  “借问
期刊
一  对于新荣,总感觉比较亲切。哪怕我五十多年还没曾去过,哪怕经常听说这里贫穷落后,哪怕意象中这里到处都是贫瘠荒凉的山峦沟壑……  一位本家近邻在新荣就职,后陆续全家迁往。因此父亲在世时谈到本家就多次说过:新荣区历史上跟我的故乡周士庄本来同属大同县,1971年,位于大同市北部的原大同县的一些乡村被划拨出去,组成了新荣这个新区。后来才知道,父亲的话毕竟只是经历加道听途说,虽然基本正确,可毕竟跟事实还
期刊
京剧《文明太后》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由山西省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讲述了北魏著名政治家文明太后适应历史发展大势,以民为本,与其子献文帝拓跋弘为首的保守势力激烈斗争,以致生死对决,教育引导其孙孝文帝团结鲜卑、汉族等各族大臣,大力推行“均田制”“俸禄制”和“三长制”,使北魏艰难地走向了富国强兵的鼎盛時期。  历史上,平城(今大同)是汇聚不同族群的重要都市,也是连通
期刊
今年9月28日,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71周年纪念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崇德尚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儒家思想超越时空,滋养着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拓立者,虽述而不作,但数千年来的岁月流转未曾模糊他思想的光芒,反而一次次赋予他新的时代生命。孔子何以如是?  孟子尝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翻查《中国历史地图集》,
期刊
仙人掌的别称“火掌”“火焰”,在碗窑变得尤为贴切。当燃烧了400多年的窑火渐渐熄灭的时候,两株200多岁的美洲仙人掌——苍南人称它们为“公婆树”——代替火焰在继续燃烧。这带刺的植物火焰、绿色火焰,虬曲、硕大、升腾,经历时日、台风、湿气、病患,生生不息,生生不灭。它们远离了沙漠故土,像资深游子,用足够漫长的时光,在异乡扎下根,并在干旱的另一端,在亚热带的天空下,锻造出自己外刚内柔的异相和魂魄……  
期刊
道(辰几又)(1056-?),俗姓杜,字法幢,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辽道宗时,西京五台山金河寺僧。悟性英超、聪慧善辩的道(辰几又),少年即习儒、佛拜典籍,礼拜名师,研学十五载。不为世俗所染,不被名利所诱,参禅访道,通内外学,博达多闻。精通华严,兼究禅、律,后专弘密教,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原为一卷,今分上下二卷)。  关于道(辰几又),佛典、史录中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完整的传记。就连他的法号,在不
期刊
◇健全完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调结构、促转型,发挥环境保护的正向牵引和反向倒逼作用,向上要蓝天  ◇种树,接力种树,从荒山到平川,从城市到农村,大同土地被片片染绿  ◇源头治理“下猛药”,补足“雨污分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对排污口逐一排查,查、测、溯、治  山西大同,全国能源重化工城市,世界三大煤都之一。“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自然环境等“先天不足”,令大同曾连续三年入列全
期刊
马头山位于内蒙凉城县南部,山西省左云县管家堡乡北部,东西逶迤20公里,分别连接大同市新荣区和左云县;中部南端主峰海拨高达2034米,属阴山山脉。  据《山西通志》记载:“因其型似马首(头),双耳尤肖。”而取名马头山。所谓双耳,指马头山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块巨石,远眺状如马耳尖翘。马头山西北依次高升,形似马鞍,一直跳跃七座平台,最高峰称为七星顶,七星台或七星峰。  远古时期,马头山周围却是一片汪洋泽国
期刊
晋中六月,骄阳似火,和朋友又一次来到享誉世界的平遥古城。其实多次到古城,领略了古城的美、精、博、雅,但是马家大院还是第一次。马家大院精致玲珑,让人记忆犹新。她虽然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博大驰名,也没有民间故宫王家大院的厚重典雅,但也是镶嵌在古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马家大院是古城四大巨商之首马中选的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九亩,后经同治、光绪几十年的不断扩建,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
期刊
煨酱是豆萁与黑豆相互交流、相互温暖的过程,是文火慢炖成就它们生命较为完满的过程。在煨炖中,那酱的味道愈来愈浓,让人留恋,让人回味。  在大同地区老百姓的日常食物里,酱是必不可少的。而酱又大多以豆酱为主。  一家开饭之前,先放到桌子上的,也大致是三样东西:酸菜盆、醋壶、酱钵子。对于一般的老百姓家,有酸菜盆就有了生活,有醋壶就有了味道,而有了酱钵子,就有了值得回味的东西。  在自给自足的时代,人们家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