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交响和呼唤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文明太后》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由山西省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讲述了北魏著名政治家文明太后适应历史发展大势,以民为本,与其子献文帝拓跋弘为首的保守势力激烈斗争,以致生死对决,教育引导其孙孝文帝团结鲜卑、汉族等各族大臣,大力推行“均田制”“俸禄制”和“三长制”,使北魏艰难地走向了富国强兵的鼎盛時期。
  历史上,平城(今大同)是汇聚不同族群的重要都市,也是连通西域的重要枢纽,在丝绸之路上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这座都市出现了云冈石窟这样的旷世明珠。
  保护文化遗产,就要熟悉那段历史。而那段历史和石窟的开凿,不得不提一个名字——北魏冯太后,她为北魏王朝的建立以及汉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云冈石窟开凿于冯太后的丈夫拓跋濬当政时期。京剧《文明太后》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朝八王之乱后,中国北方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一百二十年战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后沿袭旧制,“跑马禁田”愈演愈烈,走投无路的百姓揭竿而起,大魏危机四伏,中国北方将重蹈分裂的危险。在这沉重的历史背景下,冯太后通过与其子、献文帝拓跋弘为首的保守势力激烈斗争,以致生死对决,教育引导其孙孝文帝,团结鲜卑、汉族等各族大臣,大力推行“均田制”“俸禄制”和“三长制”,使北魏艰难地走向了富国强兵的鼎盛时期。
  了解云冈石窟以及北魏的文明历程,对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此剧正当其时。
  京剧《文明太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项目资助,并于2019年3月31日首演。这部戏由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卢昂执导,著名音乐家朱绍玉作曲,梅葆玖弟子梅派青衣单娜主演。
  该剧结构严谨,唱腔优美,舞美厚重,整台戏气势恢宏,鲜卑风情浓郁,充分尊重历史,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戏。
  抛开技术层面的元素,我在想,在这个时代,现代戏泛滥,命题戏遮蔽了艺术光芒,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值此迷茫的节点,山西省京剧院却逆水行舟,排出了这么一部恢宏深刻的历史剧,它的文化意义在哪?它的时代意义又在哪呢?
  思索了再思索,我认为该剧不同寻常的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历史的回望
  北魏王朝是我们中华历史相当重要的一段,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历史从这里走向大唐。正是从大兴安岭东麓嘎仙洞吹来的这股旷野之风,吹过山海关,吹向中原大地,一统黄河流域后,给当时经过三国两晋上百年四分五裂的动乱注入了安定和繁荣,以及民族融合的因子。这段历史,最值得后世推崇的便是孝文帝的汉化措施,这使一个游牧民族在武力征服农耕民族后,得以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把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阔大的浩然之气在这个过程中升腾起来,经久不息,以至于这股浩然之气一直延续到了泱泱大唐的建立。
  而在孝文帝亲政之前,有一个人对时局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她就是彪炳历史的冯太后。冯太后是未戴冕旒的真正执政者,她服侍并辅助了北魏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三代皇帝。她是汉人,却又深受鲜卑文化的浸染。在孝文帝亲政之前,她就开始进行的一系列措施,是几种文化在她身上的交流整合与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孝文帝的一生,如果说孝文帝是历史上杰出的一位皇帝,冯太后的历史功绩更是不可磨灭的。
  这段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戏曲舞台上乃至艺术长廊中,有所反映的力作并不多,该剧自一面世,便以一种良好的态势超越于众多艺术作品之上,这是对那段历史的有效也深情的回望。通过这样的回望,可以鉴古知今,获得有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指导于未来的时代进程。
  时代的交响
  这样的历史剧与时代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宏阔又暗潮涌动的当今,它是不是有现代性?
  不思则已,一思惊人。
  北魏这段历史的重点在改革,是从冯太后到孝文帝长达几十年的改革,才让历史出现了拐点,经历了文明与野蛮的对峙,让鲜卑民族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脱胎换骨,呈现出浩然宏大的历史气象,所以余秋雨说:天佑鲜卑,天佑北魏,天佑中华。
  在这场改革中,冯太后为把握正确的历史方向,是以亲情和血泪为代价换来的改革时光,这里的每一步都浸透了她的泪、她的痛、她的伤、她的无奈、她的绝望和彷徨。该剧的重头戏也在于表现一场文明进程中的血洗萧墙的宫廷斗争,卢昂的导演阐述里说到了:这是变革者与保守势力的殊死一搏,是文明拓荒的艰难迈步与沉痛代价,这里荆棘丛生,危机四伏,魑魅魍魉,穷凶极恶……
  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就像剧中唱到的“商鞅车裂白起万箭穿心”,哪一次改革不是以血腥和战乱为始,多少志士为改革献祭,而后才能迈入正确的历史进程。卢昂说,这是文明拓荒的血泪征程,就这一点讲,这段历史这部戏有普遍性。
  民族精神的追寻
  以北魏这段历史为代表,在这样充满改革的血雨腥风,以及长短不等的风和日丽的历史中,是什么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及时修正自己,哪怕经历阵痛,哪怕我以我血荐轩辕,从而让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能够绵延几千年而生生不息?
  我想,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民族精神,它无形但有容,它大音而希声,这个精神的内核应该是倾一人之力、尽一人之心、捐一人之躯去扭转历史进程,以求达到文明的进化和文化的蜕变以及历史驶向正确的航程,也即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精神千百年无形地回响。
  戏中的冯太后和孝文帝就是这样的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实际上,每朝每代都会有这样的民族精神的承载者站立在时代的潮头,他们流血他们牺牲,他们以身殉史,这才让我们的文化和民族更加绚烂、更加坚硬。
  追寻这样的民族精神,弘扬这样的民族精神,为时代树标,我们的前行便有了灯塔和船桨,我们便不会迷失于波浪横生、暗礁横沉的大海上。
  一带一路的呼唤
  曾经的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是个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城垣中到处活动着不同种族的人,除了鲜卑一族,有大量的汉人,还有粟特人、波斯人、克什米尔人,更是有胡僧、胡商、胡伎、胡奴充斥城中,他们共同生活在这座都城里,组成平城的都城交响,已先于大唐一步,实现了多民族共生共荣、多民族文化融合。
  而平城最辉煌的建筑云冈石窟,更是荟萃了让人神魂颠倒的各方文化,它最早的开凿者昙曜,来自凉州,石窟也就自然地带有从凉州汇聚过来的艺术本身,也带有龟兹、于阗的文化痕迹,甚至有印度、南亚、中亚的文化光辉,除此之外,石窟还有鲜明的犍陀罗艺术风格。
  这些生活在平城的人和留在平城的艺术瑰宝,形成当时浩瀚的宏大的历史回声,这回声将曾经的丝绸之路重新呈现,也是一带一路的前奏。
  戏的尾声,云冈石窟的景象亮起,我分明听到了“一带一路”对我们深情的呼唤。
  那么,我希望这样一部高艺术水准的大戏能够有一次寻根之旅,沿着曾经的西来之路,一路寻回去,再回返凉州、龟兹、于阗,以及印度、希腊、罗马,到更远的远方去,这既是对中华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普及,也是对民族大融合的传播和召唤,如果能做到,那就是又一次实现了我们民族的高远理想。所幸,它的载体是京剧是国粹,它完全可以承担这样的使命。
  这样的回望、交响和呼唤,并不是每一部戏都能传达出来,由此,这部戏是一部既有历史内涵、又有时代品味和使命的大戏,它让许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命题戏黯然失色。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戏长出了一双高飞的翅膀,只要它展翅高飞,凤鸣九皋,我们能听到!
其他文献
云冈石窟修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与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四大名窟”。它继承了秦代以来的雕刻技术,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造型精美,堪称雕刻艺术的经典。  今年暑假,我怀着满腔热爱,终于到达了梦中圣地。云冈石窟共有51000多个佛像,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仅为0.02米,令人叹为观止。主持修建石窟的是北魏的昙曜,他所修建的五个石窟被称为“昙曜五窟”。每个石窟
期刊
从明代开始,大同城设有左辅和右辅,左辅即城东的聚乐堡,右辅即城西的高山堡,它们共同构成对大同城的拱卫犄角之势。这里要说的就是大同城左辅——聚乐堡。  亦“堡”亦“城”  聚乐堡位于大同城东三十公里处,北依采凉山脉,南面平原沃野,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沛,是大同镇重要的产粮区,现属云州区。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149年,发生的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突显出大同镇在抵挡北方“边患”的重要地
期刊
记忆中,有一个很大的菜园子,园子的周围,密密地盛开着一圈金黄色的向日葵。  明亮、燦烂的向日葵,对着太阳,不知疲倦地微笑;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坐在土埂上,仰着小脸,对着向日葵如痴如醉地微笑。当时,如果梵高看到那个画面,相信一定会画下来的。  那个画面,就是我的童年。  我童年中最美最暖的花朵,就是向日葵。  向日葵执著而暖人的微笑,映刻在我幼小的心中,即使冰天雪地的冬天到来之时,也仿佛能感受那灿然的
期刊
一路向北,地势渐高,离天空越来越近了。那是什么样的颜色?瓦蓝?靛蓝?青蓝?浅蓝?真说不清楚。很少见到这么纯粹这么澄澈的蓝,随时要融化似的。数团云朵吊在半空,如点缀的花篮。朋友似乎猜出我的心思,抢先说,大同就要到了。  我抬头望了望,天空似乎更蓝了。我仍然难以用准确的词汇描绘这莫测的蓝。不过不要紧,重要的是,在大同,蓝,无处不在。  到大同,一定要登长城。单单一个左云县,就有三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即东
期刊
5月的云冈石窟大景区,阳光明朗,草木葱茏,大佛庄严,游人如织。  此刻,再度置身于这座世界艺术的宝库、人类文明的瑰宝,内心的感受直如著名作家冰心当年游历云冈石窟之后的感受,“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面对具足精严的云冈雕塑、建筑、装饰艺术,亦有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口不能道,方知文字之无用的体会。记者已记不得是第几十次来云冈了,但愈了解,愈感知之甚少,愈感敬畏有加,愈感云冈石窟确如一
期刊
晚秋,如果恰好不是那么冷,景色的美最醉人心魄。红的、黄的、金色的……各种颜色的渐变、果实的饱满甚至残荷败柳,枯黄卷曲的树叶,那一树的褐色在暖阳的抚照下,显出了油画般的质感,还有一种魂归沃土的悲壮。  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细雨霏霏,甚至一场罕见的大雾,北方的古城都填了一份肃穆。越来越冷去的日子,夹裹着城市和乡村里的辛劳、不屈以及面对痛苦时自嘲般的调笑。可是,无论经历怎样的生活的逼仄,这一方土地上的民众
期刊
连日来说有雨,却每次都轻描淡写的。故我和同学仍按之前约定登上了发往浑源县城的大巴,去体验一德街的民国风情和地道浑源的原真味道。车行路上,雨一反常态紧随而至。遐想雨中品味老街旧梦也许别有一番风味,人未到,心已许。  一德街位于浑源县城恒山南路与永安东街交汇的古城中心地带。据说,在清代中晚期曾是享誉三晋、名冠浑州的恒麓书院所在地,后败落成为民居。如今改建成为一条长500米,由“晋商往事”、“民国风情”
期刊
日月映血的长城时代早已遁入不远的昨天,如今以废墟的形式融入大同人常态的日子和炊烟里,呈现出岁月原本的样子。  我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无邪地走进长城的生命谱系,流连忘返于一个个城垛的伤口上、一处处撕裂的土堡里、一片片倒伏的残垣前。那一刻,感觉时间倒流,从今至明,从明至秦,及至更远……  绿,像这个时代从天而降的容颜,它不光挑战着我对火山群的判断,而且分明在提醒我:其实,你已经进入大同火山群的核心地带了
期刊
牧童总是村庄里最鲜活的元素。田埂、山头、河边、林间,那些牧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有时候会把湛蓝的天空也吸引得俯下身来,聆听这滚动在村庄的生机。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一到暑假,校园便把喧闹让给了田野。田野,敞开她绿色的胸襟,尽情地拥抱那些好久未见的牧童。羊儿咩咩,牵引着田野走向更远的天边。  天边,也总有牧童的吆喝声,年轻着古老村庄的视野。连村庄的脸庞,仿佛一下子也如天边的晚霞,红彤彤的!  “借问
期刊
一  对于新荣,总感觉比较亲切。哪怕我五十多年还没曾去过,哪怕经常听说这里贫穷落后,哪怕意象中这里到处都是贫瘠荒凉的山峦沟壑……  一位本家近邻在新荣就职,后陆续全家迁往。因此父亲在世时谈到本家就多次说过:新荣区历史上跟我的故乡周士庄本来同属大同县,1971年,位于大同市北部的原大同县的一些乡村被划拨出去,组成了新荣这个新区。后来才知道,父亲的话毕竟只是经历加道听途说,虽然基本正确,可毕竟跟事实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