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冰雪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x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的冬天特别的冷,冷得让人闻而却步; 哈尔滨的冬天又特别美,特别的妖娆,妖娆得让人嫉妒。
  一曲《太阳岛上》,让弥漫着欧陆风情的哈尔滨蜚声国内外。蜿蜒澄清如练的松花江,珍珠一样璀璨的太阳岛,风光旖旎的百里生态画廊,仙乐飘飘的哈夏音乐会,姹紫嫣红的五花山,激情四溢的啤酒节……整个迷人的哈尔滨之夏,令无数游人心驰神往,“夏都”的美誉闻名遐迩。
  然而,哈尔滨的冬景却像养在深闺的处子,悄悄地美丽着,不被世人所知,尤其是南方人,每逢提到哈尔滨的冬天时,都心生畏寒惧冷之情,对冰城望而却步。近些年来,毋庸说,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哈尔滨雪雕博览会,哈尔滨的冰雪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亚洲冬季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成功地举办,单是哈尔滨特质独具的冰雪文化,就让烟雨迷蒙的青瓦粉墙,温婉柔媚的小桥流水,椰林婆娑的碧海银滩……以温热带景致称霸多年的南国旅游,不得不含情凝睇瞩目哈尔滨之冬奇绝冷艳中的热情奔放,冰雕雪塑所点燃的寒冷中的激情,所沸腾的隆冬时节的热度。
  看吧!随着冬日脚步的临近,松花江把往日绿色的柔婉妩媚化作通体透明的晶莹,雪花仙子一场又一场绝美绝伦的缓歌曼舞,把哈尔滨变成了粉漆玉砌的世界。也是造物主的偏爱,让冰雪这一银色的精灵,装点着哈尔滨冬日的绚丽多彩时光。
  说哈尔滨冰雪神奇,还是源于哈尔滨民间故事中冰雪崇拜的传说,人们把四季轮回,冰雪的复融复降,想象成太阳神赐予万物之能。像《冰灯的传说》《雪花姑娘》等精美散文都以大胆的想象,奔腾的夸张,赋予冰雪坚强美丽的生命,表达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依,共生共存的美好愿望和对冰雪的无限热爱。
  哈尔滨的雪更有着鲜明的个性,有时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亦如哈尔滨人那样,豪迈粗犷奔放,爽快热情大度。在九百年前的金代,出生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的第四任皇帝完颜亮,这位诗词冠绝整个金朝的骄子,在词中就这一特点写得惟妙惟肖:“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落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添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锁。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通篇不見一个雪字,却把雪的飞扬壮观、落地有声、飘然凛冽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看吧!随着冬日脚步的临近,松花江把往日绿色的柔婉妩媚化作通体透明的晶莹,雪花仙子一场又一场绝美绝伦的缓歌曼舞,把哈尔滨变成了粉漆玉砌的世界。也是造物主的偏爱,让冰雪这一银色的精灵,装点着哈尔滨冬日的绚丽多彩时光。
  说哈尔滨冰雪神奇,还是源于哈尔滨民间故事。历经二十六届的太阳岛雪雕博览会,如火如荼,聚拢了全世界的艺术家,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滑雪由绅士运动、专业运动,短短几年内如同王榭堂前之燕,飞入了平民百姓家,哈尔滨由原来屈指可数的几家滑雪场,到遍地开花,争奇斗艳,为广大冬游者提供一个撒野的所在,驰骋想象的天地。然而大多数国人最初看滑雪,还是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实际上滑雪并非今人所创,滑雪在东北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北方人把滑雪板当成交通工具,穿梭林海雪原之中,滑雪更多地用于狩猎,北室韦人在“地多积雪,惧怕坑阱,骑木而行”,流鬼族“以木广六寸,长六尺系其足上,以践冰逐走兽”,拔悉弥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可见古代先贤的聪明才智。
  哈尔滨的冰灯可谓全国之最早,最具规模,最有特色。这种北方冬季流传最早的民间艺术,源于金上京完颜亮坐朝期间,那时每逢春节、元宵节,宫中便置冰山为景,以鸟兽形制冰灯以供观赏,史料记述粗略,却是冰灯的雏形。后来松花江岸的马车夫和渔夫,为冬夜劳作方便,常制冰灯以照明。冰灯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山西诗人傅山的《冰灯诗》中:“银海迷离天水光,广寒宫殿斗明妆。玉壶一点琅玕泪,滴断人间烟火肠。……凿得清光照古人,蠹编床上白磷霖。遗忘对此频能记,不愧前贤雪月贫。”影响至今。
  上世界60年代初,哈尔滨人首开先河,在兆麟公园举办了首届冰灯游园会,那时的冰灯脱胎于民间,制作工艺欠精湛,灯光简约,色彩单调,规模说不上宏大。即使这样,哈尔滨一时间万人空巷,哈尔滨冰灯声名鹊起,震惊了整个世界。于是,国内外游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有条件制作冰灯的地域,纷纷来哈取经,哈尔滨冰灯引导世界冰灯艺术潮流。90年代末发展三十多年的冰灯游园会,远远满足不了世人对冰雪的渴求,哈尔滨人乘势而上,打造了“冰雪大世界”,一下子把冰雕艺术推向了极致。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历史的、当代的、未来的,中国的、外国的,宇宙的……包罗万象,难以胜数,令人目不暇给,击掌叫绝。鬼斧神工塑出仙界之玉宇,奇思妙想,雕来蟾宫之琼楼。这一盛景一鸣惊寰宇,誉美满五洲,荣获了“世界十大奇绝景观”称号。哈尔滨的冰上运动更是热火朝天,什么凿冰眼取鱼,破冰面网鱼,什么抽冰尜,打冰坡,支冰爬犁,狗拉冰爬犁,什么冰上芭蕾,冬泳等等。哈尔滨的冰雪饮食花样翻新,冰雪风味小吃丰富多彩。像冰棍、冰点、冰激凌,冻梨、冻果、冻柿子,还有别出心裁的冰溜子挂浆;上讲究的飞龙、野鸡宴、梅花鹿宴、狍肉、鱼肉宴应有尽有。
  北风像天籁,或一丝一缕,或一股一阵,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地吟唱着,冰雪似五线谱上的音符,欢快地跳跃着,难怪诸多中外游人都把到哈尔滨看冰雪当作一种勇敢和荣耀。冰雪还蕴化一朵奇葩——雾凇,这种结在树枝上的冰花,洁白如玉,似梨花清雅,如杏花飘逸,更像梅花傲骨铮铮,一串串一枝枝,煞是好看,难怪有人赞叹道:“梅花绽放万树银,此景唯见松江滨。”
  哈尔滨的冬天成了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仙境,疑似天上却人间。只要你置身这里,就会用每一寸肌肤感受冰雪的澄明,凛冽的气息,让心灵与大自然的呼吸中获得安详。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我们上有一兄一姐,年龄相差比较大,因为我跟弟弟只差两岁,从小经常玩在一起。我的弟弟脾气很好,很少像别的小男孩那样与别人打架,挺文气的,又很听我的话,我十分喜欢这个小弟弟。  在我五岁时,妈妈去参加工作了,我俩没人看顾,爸爸便把我俩送往乡下的大舅舅家寄养。下了火车,还要走十多里的乡间小路,爸爸一手抱一个,累得满头大汗。我抱着爸爸的脖子,与弟弟相看着,叽叽喳喳,挺开心的。  弟弟实在太小了,连爸妈也分
期刊
一天,一个肤色黝黑、身材精瘦的妇人来到店里,见到我家的猫立刻惊呼起来:“哇,这猫真漂亮!”她声音洪亮,一把抱起了猫。奇怪的是,猫温驯地趴在她怀里。“这猫怀孕了,生了小猫送我一只。”妇人兴奋地嚷了起来。我们并没有察觉猫已经怀孕,只是感觉到猫好像胖了一些。“你确信猫怀孕了吗?”“确信。”“那好吧。”我知道猫一次会生好几只,总是要送人,便答应了她。妇人留下电话号码,走的时候一再叮嘱要记得送她小猫。  果
期刊
自高铁开通后,回老家的次数多了。每次回去,自然会跟父亲及弟妹们相聚——吃饭、打麻将。每次到了吃饭时,父亲总会拿出一个大玻璃酒坛,倒上一杯满满的自家酿造的白酒自顾自地饮起来。有时他会说,你也喝点吧。因为弟妹们很少喝酒,我不好扫父亲的兴致,更不愿看到他郁闷独饮,就倒上半杯跟父亲对饮起来,我每次举杯只是微微品一下。但父亲的脸色却春风似的荡漾开来,说话也渐渐地多了,从国家发展聊到个人机遇,从过去的艰苦聊到
期刊
人活一生,无论是行走于青山绿水之间,还是耕作于黄土高坡之上,世事总会在心中留下一道道回味悠长的美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亲近大自然,越来越觉得大自然对待人类是最公正的。你亲近她,她会给你带来灵感;你喜欢她,她会给你馈赠愉悦;你保护她,她会给你增添幸福。当然,你要破坏她,她也会发脾气的,甚至会毫不留情地给你送上灾难。所以过去无论工作多忙,或是利用出差之隙或是趁着留学之便,我总会见缝插针地
期刊
江南水乡,自古多桥,很多路都是以桥为名,以至于到现在,杭州很多地方的桥早没了,路名还叫某某桥路。我单位附近有一条沈塘桥路,倒是路在,桥也在。当然,那桥,叫沈塘桥。在桥的东头,靠北侧的马路边有一排小商铺,老金的修鞋店,就挤在其中。  由于身体的原因,鞋子穿得比较费,因此,我是老金的常客。只要我在老金的店里坐下,准确说店门口坐下,因为店面小到只能盛下老金和他的修鞋工具,老金就会和我聊天,不管手头活忙还
期刊
西风禅寺很古,肇建是大唐,寺名也很古,听了生萧逸散淡心。  寺隐于安徽太湖花亭湖畔的凤凰山中。太湖是县,不是江浙的太湖。太者,大也,花亭湖也是太湖。寺古名狮子庵,以凤凰禅寺或者花亭禅寺名之,似也无不可,只是失了佛门冲虚玄妙意趣。寺中有天然古洞里余长,盘桓槎枒直通山顶,风从古洞的西洞口呼呼灌入,然后徐徐回旋于洞中,听来如鸣琴。西风洞最初名为老虎洞,当年或许确有一群老虎盘踞其中,但老虎洞过于坐实,不如
期刊
春夏之交,我们来到了恩施大峡谷。在大断崖前,我指着三年前被命名为“迪恩·波特峰”海拔1720米的山峰说:“那个美国人波特现在跟大峡谷还有联系吗?”小谭顿时收住了脸上的微笑,语气凝重起来:“您不知道吧,您说的那个波特,已经死了。”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是听说还是真的?”小谭说:“网上有。”  小谭说得没错,网上一连串有关迪恩·波特的信息在百度里噌噌地跳出来,其中最赫人醒目的是“世界极限大师迪恩·波特跳
期刊
他慢慢穿行在菜市场里,挑了近半个小时,半个菜市场都让他逛遍了,最后,拎在手上的只有一把正当季的菜心和几块水豆腐。  在菜市场开水果店的姑姑,爱看言情小說,热情感性。她非常同情他,多次把卖相不太好的水果说成卖不动的免费送给他,回回都被他拒绝了,姑姑说,他这个人,把面子看得太重。看我一脸的好奇,姑姑把他的故事说了给我听:他叫张茂东,今年六十五岁。在年华正茂的青葱时代,通过了层层考验,光荣入了伍。一路发
期刊
有些人在你的生命中是必须存在的,不管你搬过多少次家,换过多少新的名字,不管你以为生活的起伏颠覆了多少的日月,又翻转了多少的年轮,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他总会撞入,让你在不情愿中,一遍遍想起他的面容和他的曾经。  这个人,是父亲。  父亲这个字眼,一直离我很遥远。我与他已经长达三十年没有见过,留在我记忆中的这个男人,他始终是阴沉着脸,挥着高高的拳头,追赶着打妈妈,狠狠地咒着我。每次放学后,最害怕的就是推
期刊
39、39+、40床,是一个病室的三个床位。父亲40床,一位远姓大伯39床,另外是一位张姓老奶奶39+。加号是因为病室原定标准是两床位,但为了面积最有效使用而塞加一张所致。  三位老人,分别是84岁、86岁、104岁。父亲是其中最小的一位。老奶奶有个“老”字,当然最年长。  最小的一位病情最轻,作动脉硬化的血管疏通,输完液便回家。老奶奶病情最重,完全要靠别人侍候。  见到老奶奶是父亲住院输液的第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