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新课程标准,将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策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法运用;“问题导学法”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学
一、问题导学法是实现生物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布鲁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以“问题”为重要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我在教学中将“问题导学法”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时,学生在教师的问 题引导下进行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植物向光生长的条件。
2.做出假设:固定方向的光线。
3.实验检验:达尔文及其他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单侧光引起胚芽鞘两侧生长不均衡。
4.进一步提出探究的问题:光是外部条件。从植物体的内部条件分析,向光性生长与植物体 的哪个部位有关?
5.做出假设: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6.实验检验:科学家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7.再提出探究的问题:胚芽鞘尖端怎样影响其他部位的生长?
8.做出假设: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怎样验证假设? (学生讨论后提出:切断一个胚芽鞘尖端与下部的联系,另一个不切断。然后比较它们在 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
9.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物质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0.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1.做出假设:单侧光的作用是造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尖端下部不均匀地分布。
12.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间接证明。
13.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这种物质是什么?
14.结论:科学家经分离得到了这种物质--吲哚乙酸,并用实验证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人们将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教师结合课本上的图片和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材料进行讲解,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基础知 识,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或者结合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课外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实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导学法是实现生物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导学法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问题导学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展开教学,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思疑而释疑,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在讲《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我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在“生长素的发现”的学习结束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植物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提供的实验材料包括:玉米种子、萌发三天的绿豆幼苗、培养皿、棉花,学生自行选择需要的实验 材料和用具,也可以增加必要的用具。我增加绿豆幼苗作为实验材料的意图,其一是扩展学生的思 维,其二是幼苗生长中向重力性运动的自身對照更为明显。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探究:
问题1:你是怎样设计植物的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的?结果如何? 学生展示植物向重力性运动实验的实验结果,阐述实验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其中选择幼苗的 学生大多把幼苗水平放置或倒置,实验现象均较为明显。
问题2:在各组的展示中,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更科学?同学们在实验中水平放置的幼苗,根一 定向重力生长,茎一定负向重力生长,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导致根的背地侧和茎的向地侧生长较快?对根的生长作出什 么样的推测?怎样的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做了该实验。
以上是“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有力实例。
三、问题导学法可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学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即使有提问,那些问题也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的,提问权牢牢地抓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思考的思路和问题 的答案都是现成的,也就是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线索,并非真的疑问,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接受前人已经确定了的知识,并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老师安排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也算是完成了。由于它常只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 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而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虽然,问题教学早就被许多人采用,但是要使问题教学法符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就要解决当前“削足适履”式的问题教学法,打破教师的课堂权威,变灌输学习为发现学习,构建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核心的“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老师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 并及时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最后通过反馈练习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迁移,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能充 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落实高中生 物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蒋桂兰 2004 年第6 期.
[2]《中学生物学》“新课标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陈善杰 2004 年第6 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学
一、问题导学法是实现生物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布鲁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以“问题”为重要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我在教学中将“问题导学法”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时,学生在教师的问 题引导下进行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植物向光生长的条件。
2.做出假设:固定方向的光线。
3.实验检验:达尔文及其他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单侧光引起胚芽鞘两侧生长不均衡。
4.进一步提出探究的问题:光是外部条件。从植物体的内部条件分析,向光性生长与植物体 的哪个部位有关?
5.做出假设: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6.实验检验:科学家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7.再提出探究的问题:胚芽鞘尖端怎样影响其他部位的生长?
8.做出假设: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怎样验证假设? (学生讨论后提出:切断一个胚芽鞘尖端与下部的联系,另一个不切断。然后比较它们在 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
9.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物质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0.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1.做出假设:单侧光的作用是造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尖端下部不均匀地分布。
12.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间接证明。
13.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这种物质是什么?
14.结论:科学家经分离得到了这种物质--吲哚乙酸,并用实验证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人们将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教师结合课本上的图片和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材料进行讲解,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基础知 识,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或者结合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课外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实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导学法是实现生物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导学法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问题导学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展开教学,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思疑而释疑,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在讲《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我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在“生长素的发现”的学习结束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植物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提供的实验材料包括:玉米种子、萌发三天的绿豆幼苗、培养皿、棉花,学生自行选择需要的实验 材料和用具,也可以增加必要的用具。我增加绿豆幼苗作为实验材料的意图,其一是扩展学生的思 维,其二是幼苗生长中向重力性运动的自身對照更为明显。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探究:
问题1:你是怎样设计植物的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的?结果如何? 学生展示植物向重力性运动实验的实验结果,阐述实验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其中选择幼苗的 学生大多把幼苗水平放置或倒置,实验现象均较为明显。
问题2:在各组的展示中,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更科学?同学们在实验中水平放置的幼苗,根一 定向重力生长,茎一定负向重力生长,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导致根的背地侧和茎的向地侧生长较快?对根的生长作出什 么样的推测?怎样的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做了该实验。
以上是“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有力实例。
三、问题导学法可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学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即使有提问,那些问题也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的,提问权牢牢地抓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思考的思路和问题 的答案都是现成的,也就是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线索,并非真的疑问,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接受前人已经确定了的知识,并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老师安排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也算是完成了。由于它常只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 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而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虽然,问题教学早就被许多人采用,但是要使问题教学法符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就要解决当前“削足适履”式的问题教学法,打破教师的课堂权威,变灌输学习为发现学习,构建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核心的“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老师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 并及时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最后通过反馈练习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迁移,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能充 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落实高中生 物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蒋桂兰 2004 年第6 期.
[2]《中学生物学》“新课标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陈善杰 2004 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