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 科学探究

来源 :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理性是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动手实验,科学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思维参与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探究,才能实现学习上的发展。
  关键词 探究活动;思维;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言:“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而理性是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本质属性。动手动脑学科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有学者认为科学探究过程可分为认知活动和实证活动两大系统,认知活动系统由提出问题、预测与猜想、解释交流、结论几个环节组成;实证活动系统主要由观察(实验、查阅资料)、信息的收信与分析环节组成。总体而言,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实证活动,都存在着大量的理性思维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展开理性思维的过程。但是,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热闹氛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极低,更多的是一种机械的回应,这对学生的发展帮助不大。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参与。
  1 注重探究活动的预测
  预测(猜想或假设)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引导学生预测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预测作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探究的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对预测环节并不重视,有的教师虽然也让学生预测,但多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止于热闹的气氛,学生所得甚少。科学的预测绝不是随意性的乱说。预测必须要有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材料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作出预测,并说出浮沉的理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提出四个方面的假设:一是大的浮、小的沉(体积的大小);二是轻的浮、重的沉(物体的轻重);三是空心的浮、实心的沉(物体的形状);四是材料软的浮、硬的沉(材料的质地,即密度)。这些假设充分展示了学生判断物体浮沉的初始概念。通过进一步实验,学生的初始认知与实验结果产生了冲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有效引导预测,不仅为教学内容的延续作好了铺垫,还将对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探究。启发学生多进行有效的预测,是学生智力和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动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保障探究活动的有序
  在学生动手探究之前,应先让他们想清楚如何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做的时候注意些什么、同伴间如何合作等,这些都是在动手之前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掌握规则。学生只有明确了探究规则,才能有的放矢、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目前科学课上的动手探究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盲动:简单地认为探究就是动手做实验,问题一出示,教师就让学生“自主”探究,一阵忙乱之后学生却一无所获;二是被动:一些教师喜欢起“温馨提示”,其提示内容大多是对操作方面的要求和一些注意事项等等,或通过多媒体放映在荧幕上,或打印在纸上每组发一张,殊不知,这样的“温馨提示”俨然教师下达的指令,学生的探究也由此变主动为被动了。因此,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必须要形成一条铁律:动手之前先动脑,而且探究的规则应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再通过师生互动加以完善、合理化。
  如讨论“摆摆动的快慢可能与摆绳有关”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一是初步感知探究规则。
  (1)可变量是什么,不可变量是什么?
  (2)如何控制这些变量?
  二是归纳细化探究规则。通过师生共同研讨,以下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使探究规则更加全面、一目了然,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这样,教师舍得花时间,在学生动手探究之前对“摆绳长短影响摆动快慢”的探究规则以及各方面的事项进行周全的考虑,再辅以教师的及时指导,就能保证动手操作是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有序展开。如此潜移默化,学生就会养成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做事情以及有条理地去考察事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3 深化探究活动的分析归纳
  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为理性思维提供有效的分析依据,并从事实数据的分析中對探究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但事实数据不等于结论,两者之间存在“此岸”与“彼岸”的关系,必须在两岸之间架设一条思维的“彩虹桥”。然而,不少教师往往把这个“架桥”的环节给省略了,由教师代劳问题的解释或结论,学生坐享其成。虽然,这样也能让学生记住结论,但从学生的发展而言其意义不大。
  我们认为,教师在此环节绝不能松手,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理性思维,让学生确实有所思、有所悟。如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收集到了丰富、翔实的实验事实数据(记录表略)后,作为开启理性思维的最真实的依据,在这个数据表上教师应做足文章,可通过以下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一: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经过研讨,学生发现记录表中的数据可归为三类:第一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二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三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问题二:重物与拉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经过分析,学生发现同样也可将其对应地归为三类:第一类,重物重量>所用力;第二类,重物重量<所用力;第三类,重物重量=所用力。)
  问题三:上述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于之前的数据分析,学生很容易归纳出: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
  问题四:通过上述分析,你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使用杠杆省力,什么情况下费力。)
  这样,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桥梁顺利地从此岸到达了彼岸,通过理性思考自己得出了解释或结论,从而充分磨练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本报讯节前,金正大公司2012年度“感恩有你,恭贺新春”新年父母座谈会如期举行,来自公司各系统的员工父母与员工代表2,00余人欢聚一堂。此次座谈会公司共拿出300余万元为父母送
<正> 一、我国医院基本建设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建国以前,全国医院总数仅2600所,病床8万张,约75%集中在城市。当时医院大多数为布局乱、规模小、功能低、设备差的状况。建国40
<正> 一、改革的理论依据在设想任何一个改革方案时,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步骤和措施,都要把医院和劳动者提供的有效劳动作为收入分配的依据。医院提供的有效劳动表现为这
摘要: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坚持生态系统下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改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面临的现状以及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结合辉南县林业发展现状,以期实现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念。  关键词:林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62 文献标识码: A
本报讯1月8日,江西六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传来消息,该公司年产12万吨磷酸装置2012年产量达125361吨,产量实现历史新跨越。
为加强市本级粮食市场调节功能,增强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受辽源市政府授权委托, 7月16日,辽源市农业委员会(粮食局)与吉林省德春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辽源市级应急供应成品大米动态储备委托协议》。按照协议约定,该企业可利用生产加工的成品大米进行定期轮换,推陈出新,并保证在全市应急供应需求时保质保量、及时出库。  为保证动态储备粮油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确保存得好、调得动、用得上,辽源市农业委
策划人语:卷前,一个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中小学女教师的数量远超男教师,但女校长的人数却远远少于男校长,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
要了解水稻播种机出现故障的原因,可根据播种中出现的排种现象,分别找到故障可能存在的原因,然后分类排除,用这种排除方法能有效解决水稻播种机出现的常见故障.本文论述水稻
摘要:县级农商行一般是市县范围内同四大国有银行一样骨干的金融机构,是县域金融的核心力量,是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发展农业金融方面,县级农商行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涉农贷款业务。由于涉农贷款本身资金成本高、规模经济小、贷款数量多数额度小、贷款管理难等原因,使得涉农贷款业务的规模难以有效扩大。以XY县的农商行开展“贷款+保险”的模式为例,在农商行向农户发放贷款时让农户同时购买部分保险,使涉农信贷
摘要:2012年,农业部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对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转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