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合作探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挖掘学习资源,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于发展状态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做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等获得知识。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经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索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一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构建起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新的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应适介入,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起学生个体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情感生态环境。
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如录音、投影、电影、录像、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度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悉掌握网络的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初二法律常识时,我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目,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起分析、探讨,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问题。
三、采用体验教学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神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经过体验,人类经验和学生个人认识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书本知识经学生自身的生命化,最终才能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教材中采用大量的材料与图片说明,还设计许多“探究”、“活动”、“交流”、“体验”、“思考”、“讨论”、“反思”、“分享”等形式,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直接经验,鼓动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我教到九年级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第二框题《走进同龄人》时,后面有个探究:“你的周围有哪些少年儿童处于不利的境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与老师、同学交流”。针对这一探究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这么一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点还根据亲身经历说出自己的见解,达到了“学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目的。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广泛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学习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建立合作探究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和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能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个学习、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当然,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但此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则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实现体验性与过程性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都将迎刃而解了。
一、挖掘学习资源,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于发展状态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做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等获得知识。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经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索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一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构建起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新的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应适介入,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起学生个体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情感生态环境。
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如录音、投影、电影、录像、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度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悉掌握网络的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初二法律常识时,我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目,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起分析、探讨,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问题。
三、采用体验教学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神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经过体验,人类经验和学生个人认识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书本知识经学生自身的生命化,最终才能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教材中采用大量的材料与图片说明,还设计许多“探究”、“活动”、“交流”、“体验”、“思考”、“讨论”、“反思”、“分享”等形式,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直接经验,鼓动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我教到九年级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第二框题《走进同龄人》时,后面有个探究:“你的周围有哪些少年儿童处于不利的境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与老师、同学交流”。针对这一探究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这么一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点还根据亲身经历说出自己的见解,达到了“学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目的。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广泛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学习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建立合作探究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和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能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个学习、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当然,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但此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则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实现体验性与过程性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都将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