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生活、居住环境的流动性,农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表现为一定的缺陷,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我校农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標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00-01
案例背景:北京市石景山区蓝天二中地处石景山区石景山路黄金地段,是外来人口的集聚地,也是区教育局指定的农民工子弟就读的公立学校。现有农民工学生500余人,是石景山区唯一一所公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也是石景山区最大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农民工子女由于居住环境特殊、无人管教、流动无常,良好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了蓝天二中每位教师的心病,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首要研究课题。
1 案例分析:
1.1 农民工孩子的卫生习惯
事例:一.1班吴明从四川转到我校。他的家就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菜市场一角,是用转头搭成的两间简易房。刚到我校时,吴明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二.4班的赵军来自安徽,他和上初三的姐姐以及爸妈就住在衙门口一间不到20平米的平房里。平时赵军身上的校服总是比其他同学的要脏,身上也有一股难闻的气味。
分析: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农民工孩子读书的优惠政策,如免除借读费、免收教材费、平等教育等,但他们进城后的居住环境大多很差,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因而造成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2 农民工孩子的行为习惯
事例:李波,男,13岁,自控能力差,上课爱说话,学习注意力很不集中,上课经常给同学传纸条,纸条上面都是上网玩暴力游戏的话;陈杰,男,14岁,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后对孩子管理得少,造成他不少的毛病,如好吃、撒谎、随便拿别人东西、懒惰、不爱劳动等。
分析: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居住条件普遍比较差,往往一家多口挤住在一间屋里,父母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行或一些“消遣”的话,再加上父母长期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1.3 农民工孩子的心理障碍
事例:程柔,女,17岁,九年级学生。一次,仅仅因长时间拖欠饭费,老师批评了她,她就和老师对着干;父母批评她,便与父母发生冲突,买安眠葯赌气自杀(未遂),一度引起家长的恐慌,老师的紧张。李奇,女,14岁,七年级学生,父母离异,妹妹和她寄养在姥姥家,因从小缺乏父爱,她在校喜欢和男生玩,,喜欢到各班给男生传字条,并开始早恋。
分析:流动人口中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的,对孩子特别溺爱,生怕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受欺负,倾其所能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滋生了“娇、骄”之气。家长忙于生意与孩子缺少沟通,使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比较贫困的家庭孩子,因为与城里孩子相比悬殊太大,造成各种心理障碍。
1.4 农民工孩子的学习习惯
事例:刘博,男,13岁,七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听课效率低,做题速度慢,作业经常欠缺,学习用具经常忘带。武涛,男,14岁,七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差。课前经常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东拼西凑,学习没有主动性。
分析:农民工孩子虽然生活在大都市,但其父母文化素质都偏低,很少或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再加上他们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不固定,很难对孩子的学习加以监督或者检查,因而使学生养成了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1.5 农民工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
事例:徐问、曾荣,男,14岁,七年级学生,喜欢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追逐打闹、起哄架秧;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段泽,男,14岁,七年级学生,与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动刀动棍;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给别人起外号、说脏话,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宋世林,男,14岁,七年级学生,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也喜欢在学校的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
分析:农民工孩子虽然生活在大都市,但其父母文化素质都偏低,生活环境也相对比较差,接触的人也是相对素质较低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缺少公共意识、缺乏社会公德。
2 主要做法:
2.1 早讲话,强调思想教育
学校每天有十分钟的早讲话,利用这十分钟的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说中学生卫生小常识,提高学习成绩要懂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在我身边等等。经过一个学期反复的教育,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改观和进步。
2.2 反复抓,强训练
“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为了让“流动的花朵”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在班里开展了各项评比活动,而且是反复抓,加强训练。比如说卫生习惯:班里的卫生实行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奖罚分明。哪组哪个同学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扣班里的分,就加分;哪组哪个同学工作不认真不负责,扣了班里的分,就减分;期末进行全班总评。
2.3 抓个别,促心谈
有些学生在课间午间老师不在教室时,往往自控能力较差,常常有讲闲话、搞小动作,甚至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班主任会找到这些学生进行单独交流,深入了解。根据了解的情况,跟这些学生签订“纪律协议”,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生活秩序,同时教育学生一定要作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投入学习中,并实行民主管理法。班干部要负起一定的管理班级的责任,努力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为习惯。
3 教育效果:流动的花儿笑了
通过一年的努力,目前我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卫生习惯方面,学生个人的服装也是干净整洁,教室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教室的卫生值日也不需要班主任的监督和检查,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能领到一面流动红旗。学生在文明礼貌这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主动帮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班级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在军训期间,
我们班在五个奖项中夺得四个第一名和一个第三名的好成绩。很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天在家争取预习复习第二天的功课,主动做作业,独立完成每天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等等。在一年的学习中,我们班在几次的期中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都排在了年级前三名,学习成绩相对稳定,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受到了所有任课老师的好评。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有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思想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行为,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习惯,会有品德的收获,我坚信,只有每一个人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一定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標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00-01
案例背景:北京市石景山区蓝天二中地处石景山区石景山路黄金地段,是外来人口的集聚地,也是区教育局指定的农民工子弟就读的公立学校。现有农民工学生500余人,是石景山区唯一一所公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也是石景山区最大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农民工子女由于居住环境特殊、无人管教、流动无常,良好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了蓝天二中每位教师的心病,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首要研究课题。
1 案例分析:
1.1 农民工孩子的卫生习惯
事例:一.1班吴明从四川转到我校。他的家就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菜市场一角,是用转头搭成的两间简易房。刚到我校时,吴明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二.4班的赵军来自安徽,他和上初三的姐姐以及爸妈就住在衙门口一间不到20平米的平房里。平时赵军身上的校服总是比其他同学的要脏,身上也有一股难闻的气味。
分析: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农民工孩子读书的优惠政策,如免除借读费、免收教材费、平等教育等,但他们进城后的居住环境大多很差,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因而造成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2 农民工孩子的行为习惯
事例:李波,男,13岁,自控能力差,上课爱说话,学习注意力很不集中,上课经常给同学传纸条,纸条上面都是上网玩暴力游戏的话;陈杰,男,14岁,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后对孩子管理得少,造成他不少的毛病,如好吃、撒谎、随便拿别人东西、懒惰、不爱劳动等。
分析: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居住条件普遍比较差,往往一家多口挤住在一间屋里,父母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行或一些“消遣”的话,再加上父母长期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1.3 农民工孩子的心理障碍
事例:程柔,女,17岁,九年级学生。一次,仅仅因长时间拖欠饭费,老师批评了她,她就和老师对着干;父母批评她,便与父母发生冲突,买安眠葯赌气自杀(未遂),一度引起家长的恐慌,老师的紧张。李奇,女,14岁,七年级学生,父母离异,妹妹和她寄养在姥姥家,因从小缺乏父爱,她在校喜欢和男生玩,,喜欢到各班给男生传字条,并开始早恋。
分析:流动人口中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的,对孩子特别溺爱,生怕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受欺负,倾其所能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滋生了“娇、骄”之气。家长忙于生意与孩子缺少沟通,使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比较贫困的家庭孩子,因为与城里孩子相比悬殊太大,造成各种心理障碍。
1.4 农民工孩子的学习习惯
事例:刘博,男,13岁,七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听课效率低,做题速度慢,作业经常欠缺,学习用具经常忘带。武涛,男,14岁,七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差。课前经常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东拼西凑,学习没有主动性。
分析:农民工孩子虽然生活在大都市,但其父母文化素质都偏低,很少或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再加上他们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不固定,很难对孩子的学习加以监督或者检查,因而使学生养成了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1.5 农民工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
事例:徐问、曾荣,男,14岁,七年级学生,喜欢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追逐打闹、起哄架秧;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段泽,男,14岁,七年级学生,与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动刀动棍;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给别人起外号、说脏话,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宋世林,男,14岁,七年级学生,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也喜欢在学校的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
分析:农民工孩子虽然生活在大都市,但其父母文化素质都偏低,生活环境也相对比较差,接触的人也是相对素质较低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缺少公共意识、缺乏社会公德。
2 主要做法:
2.1 早讲话,强调思想教育
学校每天有十分钟的早讲话,利用这十分钟的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说中学生卫生小常识,提高学习成绩要懂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在我身边等等。经过一个学期反复的教育,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改观和进步。
2.2 反复抓,强训练
“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为了让“流动的花朵”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在班里开展了各项评比活动,而且是反复抓,加强训练。比如说卫生习惯:班里的卫生实行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奖罚分明。哪组哪个同学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扣班里的分,就加分;哪组哪个同学工作不认真不负责,扣了班里的分,就减分;期末进行全班总评。
2.3 抓个别,促心谈
有些学生在课间午间老师不在教室时,往往自控能力较差,常常有讲闲话、搞小动作,甚至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班主任会找到这些学生进行单独交流,深入了解。根据了解的情况,跟这些学生签订“纪律协议”,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生活秩序,同时教育学生一定要作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投入学习中,并实行民主管理法。班干部要负起一定的管理班级的责任,努力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为习惯。
3 教育效果:流动的花儿笑了
通过一年的努力,目前我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卫生习惯方面,学生个人的服装也是干净整洁,教室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教室的卫生值日也不需要班主任的监督和检查,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能领到一面流动红旗。学生在文明礼貌这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主动帮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班级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在军训期间,
我们班在五个奖项中夺得四个第一名和一个第三名的好成绩。很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天在家争取预习复习第二天的功课,主动做作业,独立完成每天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等等。在一年的学习中,我们班在几次的期中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都排在了年级前三名,学习成绩相对稳定,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受到了所有任课老师的好评。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有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思想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行为,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习惯,会有品德的收获,我坚信,只有每一个人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一定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