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93-01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家报刊上有这樣一篇报道说,有位中国的教育学者在出国考察西方的学校教育时发现:西方的学生课堂纪律极差,上课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不像中国的学生那样规规矩矩;当西方的小学生在那玩弄各种乐器、球类和水彩笔的时候,中国的小学生早已完成了百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于是他预言二十年后,中国的学生必定在各方面均会超过西方学生。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中国的学生在世界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虽然获得好成绩,但还是不如西方人多;获得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寥寥无几。这不得不值得让我们中国教育者进行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按理说,中国的学生比西方的学生要认真刻苦、循规蹈矩,但在科研与技术上不如西方的学生呢?我想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个方面很显现:中国的孩子缺乏创造性,中国的教育缺乏培养创造性:只看成绩,不看能力;只注重知识、技能,不重视实践创造。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一线老师所关注研究的。
由此,让我联想到本人所执教的音乐课也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因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张扬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同时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我觉得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在情感体验中张扬创造性
七年级欣赏课《森林狂想曲》,老师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放完后请学生
说说感受,多数人的感受和作者的想法差不多,感觉进入到了丛林中。可有一学生却向大家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这样一副画面:“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独自一人走在小路上,突然我面前出现了一个怪兽,它张着血盆大口向我扑来,我害怕得一路狂奔,拼命逃跑,就在我快被怪兽抓住吃掉的时候,我打了个激灵,眼睛一睁,哦!原来是假的,怦怦直跳的心逐渐平静下来了。”他的一番话引来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虽然这个学生的想法和作曲家所表达的意图大相径庭,但音乐给人的感受是一致的。确实这段音乐给人以紧张、害怕、甚至有点“恐怖”的感觉,只不过每个人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个学生说“看到怪兽”也是和他平时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但在课堂上对于这种标新立异的回答,老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因为很多有创意的灵感就来自于这样的创造性想象。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情感共鸣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这些情感的形成需要老师长期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记得本人听过一节语文课,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的都是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有一学生回答雪融化后是春天,这一具有富有诗意、极具创造性的答案却被老师认为是错的,原因在于标准答案中没有这个回答。由此不难发现中 国的 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太过教条化,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框住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受此启发,我觉得在音乐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许他的答案跟你、跟音乐创作者大相径延,甚至毫无逻辑。但这毕竟是学生的感受,对同一首音乐,学生会有喜、怒、哀、乐各种不同的理解。如果以固定的答案来框住学生思维发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就是无个人思想情感的“机器人”,长久下来,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习惯尤其是影响到将来创造性的培养。曾记得我在上欣赏《梦幻曲》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梦到月球上去探险;有的说人在空中飘来飘去;有的说看到好吃的;心情非常愉快等各式各样。我惊叹学生的想象,同时我也非常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因为这些“奇怪”的想象正是创造的源泉。
2 在尊重个体差异中展现创造性
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它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其内容和要求都是从感受与表现音乐的情感需要出发,适应音乐实践活动的需要,不作过高过难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喜爱唱歌的学生就让他充分展现自己的歌喉;喜爱吹奏拉弹乐器的学生就让他充分展现他的才能;喜爱跳舞的学生就让他充分展现舞姿的机会。当然,也有学生在音乐上没有特别的长处,但只要他心中喜爱音乐,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放弃他,学会聆听、欣赏音乐这也是美育培养的目标。这样在音乐教学中,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爱上音乐课,并且在音乐中愉悦身心,发展特长,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从而满足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 在音乐创造中提炼创造性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创造是指即兴创造或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它不同于一般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新大纲认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创作,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记忆中尤为记得一位学生。一次我让学生回去制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几乎所有的学生做的都是沙球、哑铃之类的,唯独一位学生做了一个“古筝”(用一个纸盒上面绑着十几根橡皮筋)。虽然这个自制的“古筝”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进行伴奏,但这位学生能做出这个乐器说明她有观察力,能从生活中去寻求创造。这正是老师所希望培养的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尽管这个“古筝”不能为我的歌曲进行很好的伴奏,但我还是极大地向全体学生展示了一回。因为我要让所有学生知道,创新创造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提倡。上述的自制乐器就是其中一种教学手段。但我们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及时肯定表扬优秀的方面,促进其积极性,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以供学生进行创造的修改,提高创造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更能在张扬个性中提炼学生的创造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我们只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张扬他们的个性,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张扬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创造性能力的培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家报刊上有这樣一篇报道说,有位中国的教育学者在出国考察西方的学校教育时发现:西方的学生课堂纪律极差,上课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不像中国的学生那样规规矩矩;当西方的小学生在那玩弄各种乐器、球类和水彩笔的时候,中国的小学生早已完成了百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于是他预言二十年后,中国的学生必定在各方面均会超过西方学生。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中国的学生在世界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虽然获得好成绩,但还是不如西方人多;获得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寥寥无几。这不得不值得让我们中国教育者进行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按理说,中国的学生比西方的学生要认真刻苦、循规蹈矩,但在科研与技术上不如西方的学生呢?我想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个方面很显现:中国的孩子缺乏创造性,中国的教育缺乏培养创造性:只看成绩,不看能力;只注重知识、技能,不重视实践创造。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一线老师所关注研究的。
由此,让我联想到本人所执教的音乐课也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因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张扬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同时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我觉得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在情感体验中张扬创造性
七年级欣赏课《森林狂想曲》,老师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放完后请学生
说说感受,多数人的感受和作者的想法差不多,感觉进入到了丛林中。可有一学生却向大家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这样一副画面:“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独自一人走在小路上,突然我面前出现了一个怪兽,它张着血盆大口向我扑来,我害怕得一路狂奔,拼命逃跑,就在我快被怪兽抓住吃掉的时候,我打了个激灵,眼睛一睁,哦!原来是假的,怦怦直跳的心逐渐平静下来了。”他的一番话引来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虽然这个学生的想法和作曲家所表达的意图大相径庭,但音乐给人的感受是一致的。确实这段音乐给人以紧张、害怕、甚至有点“恐怖”的感觉,只不过每个人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个学生说“看到怪兽”也是和他平时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但在课堂上对于这种标新立异的回答,老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因为很多有创意的灵感就来自于这样的创造性想象。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情感共鸣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这些情感的形成需要老师长期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记得本人听过一节语文课,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的都是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有一学生回答雪融化后是春天,这一具有富有诗意、极具创造性的答案却被老师认为是错的,原因在于标准答案中没有这个回答。由此不难发现中 国的 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太过教条化,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框住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受此启发,我觉得在音乐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许他的答案跟你、跟音乐创作者大相径延,甚至毫无逻辑。但这毕竟是学生的感受,对同一首音乐,学生会有喜、怒、哀、乐各种不同的理解。如果以固定的答案来框住学生思维发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就是无个人思想情感的“机器人”,长久下来,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习惯尤其是影响到将来创造性的培养。曾记得我在上欣赏《梦幻曲》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梦到月球上去探险;有的说人在空中飘来飘去;有的说看到好吃的;心情非常愉快等各式各样。我惊叹学生的想象,同时我也非常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因为这些“奇怪”的想象正是创造的源泉。
2 在尊重个体差异中展现创造性
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它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其内容和要求都是从感受与表现音乐的情感需要出发,适应音乐实践活动的需要,不作过高过难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喜爱唱歌的学生就让他充分展现自己的歌喉;喜爱吹奏拉弹乐器的学生就让他充分展现他的才能;喜爱跳舞的学生就让他充分展现舞姿的机会。当然,也有学生在音乐上没有特别的长处,但只要他心中喜爱音乐,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放弃他,学会聆听、欣赏音乐这也是美育培养的目标。这样在音乐教学中,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爱上音乐课,并且在音乐中愉悦身心,发展特长,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从而满足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 在音乐创造中提炼创造性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创造是指即兴创造或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它不同于一般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新大纲认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创作,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记忆中尤为记得一位学生。一次我让学生回去制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几乎所有的学生做的都是沙球、哑铃之类的,唯独一位学生做了一个“古筝”(用一个纸盒上面绑着十几根橡皮筋)。虽然这个自制的“古筝”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进行伴奏,但这位学生能做出这个乐器说明她有观察力,能从生活中去寻求创造。这正是老师所希望培养的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尽管这个“古筝”不能为我的歌曲进行很好的伴奏,但我还是极大地向全体学生展示了一回。因为我要让所有学生知道,创新创造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提倡。上述的自制乐器就是其中一种教学手段。但我们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及时肯定表扬优秀的方面,促进其积极性,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以供学生进行创造的修改,提高创造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更能在张扬个性中提炼学生的创造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我们只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张扬他们的个性,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张扬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创造性能力的培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