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畜繁殖学》作为畜牧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特点,本文从丰富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践和加强网络教学等方面,探讨提高家畜繁殖学理论教学的方法,为提高本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畜繁殖学 理论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20-01
《家畜繁殖学》作为高等学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生殖生理和繁殖技术两方面内容,其中生殖生理部分主要讲述家畜生殖系统的构成、生殖活动的规律及其种属特征,繁殖技术部分是在动物生殖生理基础上重点阐述控制家畜繁殖活动和提高家畜繁殖力的相关技术,如排卵控制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本课程在繁殖理论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技能训练,具有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特点,在提高家畜繁殖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家畜繁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完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后续相关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丰富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授课内容,结合课程特点,做好教学计划,认真准备课件。如前半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雌雄动物的生殖系统及其生殖生理等,具有内容重要,知识点较多等特点,需要多个课时讲述,如果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略显枯燥乏味,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通过引入动物发育生物学或者人类生殖学相关内容,针对某个知识点,巧妙的融合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受精过程,早期胚胎的发育等内容时,可以先提出“如何……”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生殖激素,其在家畜繁殖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家畜繁殖学理论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将生殖激素与动物生殖生理和繁殖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如促卵泡素,它不但在发情期卵泡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胚胎移植技术的超数排卵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采用多个知识点相交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同时,授课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积极参与各项学术活动,及时吸收家畜繁殖领域新理论,了解畜牧生产上繁殖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不断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家畜繁殖学在动物生产和生物技术发展上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互动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目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对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体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理念逐渐加强,因此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前的授课老师为主题的模式,把学生作为主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每节课的最后15分钟左右,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养殖场的相关案例录像,同时引入下一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整理案例报告,下次上课前进行汇报,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其他学生参与和补充,同时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根据课程特点,在学期伊始设计多个讨论话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组成兴趣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根据授课计划,对应每个讨论话题,每组成员上台发表自己认识和理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另外应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实验教学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所以在课程设置时,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一对应,互为补充,通过实验教学加强理论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网络教学,充实内容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已从最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发展到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直观性强、效率高、信息量大等优点,具有扩大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等作用,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或者网络教学,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如两性配子的生成过程以及两性配子受精过程等,通过视频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其过程。同时,也可建立课程网页或采用微课堂教学模式,把课程课件、教师授课录像和微视频上传到网上,使学生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扩大获得知识的渠道,同时还可以在网上提出问题和观点,授课教师在课后答疑解惑,积极参与讨论,加强互动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家畜繁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授课教师应在现有的理论教学基础上,不断探索提高理论教学水平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锻炼,为培养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JKGHD-0306)。
【关键词】家畜繁殖学 理论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20-01
《家畜繁殖学》作为高等学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生殖生理和繁殖技术两方面内容,其中生殖生理部分主要讲述家畜生殖系统的构成、生殖活动的规律及其种属特征,繁殖技术部分是在动物生殖生理基础上重点阐述控制家畜繁殖活动和提高家畜繁殖力的相关技术,如排卵控制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本课程在繁殖理论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技能训练,具有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特点,在提高家畜繁殖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家畜繁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完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后续相关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丰富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授课内容,结合课程特点,做好教学计划,认真准备课件。如前半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雌雄动物的生殖系统及其生殖生理等,具有内容重要,知识点较多等特点,需要多个课时讲述,如果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略显枯燥乏味,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通过引入动物发育生物学或者人类生殖学相关内容,针对某个知识点,巧妙的融合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受精过程,早期胚胎的发育等内容时,可以先提出“如何……”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生殖激素,其在家畜繁殖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家畜繁殖学理论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将生殖激素与动物生殖生理和繁殖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如促卵泡素,它不但在发情期卵泡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胚胎移植技术的超数排卵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采用多个知识点相交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同时,授课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积极参与各项学术活动,及时吸收家畜繁殖领域新理论,了解畜牧生产上繁殖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不断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家畜繁殖学在动物生产和生物技术发展上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互动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目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对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体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理念逐渐加强,因此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前的授课老师为主题的模式,把学生作为主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每节课的最后15分钟左右,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养殖场的相关案例录像,同时引入下一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整理案例报告,下次上课前进行汇报,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其他学生参与和补充,同时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根据课程特点,在学期伊始设计多个讨论话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组成兴趣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根据授课计划,对应每个讨论话题,每组成员上台发表自己认识和理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另外应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实验教学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所以在课程设置时,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一对应,互为补充,通过实验教学加强理论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网络教学,充实内容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已从最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发展到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直观性强、效率高、信息量大等优点,具有扩大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等作用,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或者网络教学,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如两性配子的生成过程以及两性配子受精过程等,通过视频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其过程。同时,也可建立课程网页或采用微课堂教学模式,把课程课件、教师授课录像和微视频上传到网上,使学生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扩大获得知识的渠道,同时还可以在网上提出问题和观点,授课教师在课后答疑解惑,积极参与讨论,加强互动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家畜繁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授课教师应在现有的理论教学基础上,不断探索提高理论教学水平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锻炼,为培养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JKGHD-0306)。